不知不覺,孩子們又一次居家上網課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對于孩子而言,他們的心理應激能力比較脆弱,長時間的居家生活加上不斷變化的學習方式,很可能造成心理問題,讓他們變得煩躁、壓抑、郁悶……
對于家長而言,孩子居家學習意味著自己的監管壓力變大,自身也難免會產生負面情緒,家人之間的“心理沖突”也可能隨之增多。
那么,家長們該如何積極應對,保護好自己和孩子的心理健康呢?本期我們一起來看。
正視心理問題
居家期間,家長要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和情緒。
如果發現孩子的心理不在常態上,比如經常暴躁、易怒,郁悶、情緒低落,哭泣等等,這些通常是抑郁的最初表現。
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可以向學校的心理老師或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求助。
調節心情 適當運動
居家期間,家長首先要調節好自己的心情。只有家長先擁有積極愉悅的心情,才能帶動良好的家庭氣氛,幫孩子走出消極負面的情緒。
其次,要帶動和監督孩子做運動。
運動是最好的改善情緒的方法之一,家長要動起來,同時帶動孩子一起運動,例如跳繩、平板支撐、跑步等。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對于核酸轉陰的康復者,不建議立即進行劇烈運動。可在康復一周后,先進行一星期左右低強度運動,如散步、瑜伽等。當身體逐步適應后,再進行力量訓練、平衡訓練等復雜運動。
在運動時,家長也要觀察自己和孩子的身體狀況,看運動后第二天是否出現呼吸困難、心率異常、過度疲勞等情況。如果有,要退回到低強度活動階段并尋求醫療建議。
最后,幫助孩子保證充足的睡眠。
孩子睡好了,心情自然就好,精力也更充沛,上課不容易走神兒。
父母可以跟孩子商量著制定一個作息時間,具體到何時起床、何時熄燈,周末或節假日期間可以適當調整。
作息時間一旦制定好后,就要認真執行,家長也要做好監督和表率的作用。
積極互動 促進關系
第一,多陪孩子做點開心的事情。
親子關系中有一個情感銀行,我們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有積極的互動,也有消極的互動,兩者都必不可少。但是兩者的比例應該是5:1,換一句話說,你要訓孩子一次,至少得夸他五次,才能抵回來。
第二,多陪孩子做點家務活。
做飯、做家務,不要總是讓爸爸媽媽一個人做,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讓孩子一起跟著做,學著做。孩子做的時候,也不要上去搶,不要說哪哪做的不好,還是要多支持,多鼓勵,放手讓孩子去做。
第三,多陪孩子構想一下未來。
居家期間跟孩子聊天的時候,不要老談當下,我們要考慮將來。比如你現在怎么想的呀?將來準備做什么?近期有什么目標?遠期有什么目標?甚至,可以去做一些更加具體的規劃和攻略,把大的目標拆成很多小的目標,和孩子一起商量怎么共同達成目標。
愿家長和孩子都能調適好自己的心理,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不斷增強心理韌性,在這段特殊的時期收獲不一樣的成長。
瀏覽官網肯定贈送七大超級贈品和贈送價值¥2萬元的珍貴課程98套。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網:www.xlzxkf.com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firstmedicalworld.com/1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