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有學問#作為父母,經常會遇到一個頭疼的問題,就是孩子一不稱心如意,就會發些脾氣。如果是在公共場合,就更讓人尷尬了,不僅影響其他人,父母自己也會心煩。
為了讓孩子不再吵鬧,很多人會激烈地教訓孩子,跟孩子說「要聽話」。但這種方法一般不會有什么效果,孩子很可能會因為被罵,覺得更加委屈,吵鬧得更厲害。如果孩子能控制住情緒,往往也是被父母反常的態度嚇到了,覺得害怕,不用我說你也知道,這對孩子的成長不會有什么好處。
另外一些父母呢,可能就會選擇「息事寧人」,去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看到父母是這種態度,他就知道,下次如果再有什么違背自己意愿的事發生,只要自己哭鬧,爸爸媽媽就會滿足自己。
所以,不管是息事寧人,還是嚴厲批評,都不是最優解。那父母應該怎么做,才能既把局面控制住,又能讓孩子慢慢學會控制情緒呢?
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不對情緒做價值判斷;第二步是,引導孩子認識情緒,和發泄情緒的邊界在哪;第三步是把情緒和問題分開,搞定情緒后,再去解決背后的問題。

1、第一步:不對情緒做價值判斷
做父母的常常會覺得,開心、快樂這種就是好情緒,小孩笑得再大聲、時間再長,我們都不會覺得有問題。但如果他連著哭十幾分鐘,我們就會覺得很有問題,因為認為哭背后悲傷的情緒就是不好的,所以我們很想改變這一現象。
其實這是對情緒有很大的誤解,并不是說悲傷、憤怒這些情緒就一定是沒用的、不好的,需要去控制。如果你能接受孩子遇到事情時很開心,笑一個下午,那你也得接受孩子遇到事情時不高興,哭一個下午。
在電影《頭腦特工隊》中,小女孩萊麗在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中遇到許多困難,她頭腦里五個代表不同情緒的小人,都在努力幫助她,但出人意料的是,最后起關鍵作用的不是代表快樂的小人,而是代表悲傷的小人。這部電影說的其實是,人類的所有情緒,包括悲傷這些負面情緒,都是很有價值的。
孩子悶悶不樂的時候,不要馬上去問,「你怎么了啊?不能這么悶悶不樂啊!」相反,給他一些時間去調整情緒。因為人不高興是很正常的,負面情緒也沒那么可怕,不用一出現就得去想辦法消除。大人一遇到不順心的事,當下都會不開心,甚至想發脾氣,我們怎么能要求一個孩子立馬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呢?
所以,你要想讓孩子學會慢慢處理自己的情緒,不亂發脾氣,第一步要做到的就是先糾正自己認知,不要把負面情緒視為洪水猛獸,不對它進行價值判斷,因為所有的情緒都是有價值的。

2、第二步:引導孩子認識并適當發泄情緒
那接下來你要做的,就是帶孩子去認識情緒,并且引導孩子適當地發泄情緒。
很多孩子都不善于表達,不知道自己哭鬧背后的情緒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父母發現孩子哭鬧了,就可以用問問題的方式,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目前的感受,和導致這種感受背后的原因。可以問孩子「你是不是很生氣?是什么讓你很生氣?」「現在覺得很難過嗎?」
這種引導式的提問,可以幫孩子認清楚自己的情緒表現,慢慢地他就能更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注意力也會更多地放在表達情緒背后的原因。
當然,認識了情緒之后,還是需要發泄,而我們要做的,其實是引導孩子找到情緒發泄的邊界。這個邊界就是:不能傷害自己,不能傷害他人,不能損害公共利益,也不能損害公共財物或者自己的財物。
比如說,孩子生氣的時候,可以通過哇哇大叫來發泄,但如果是在考試期間就不能這么叫,因為損害別人利益了。也可以讓孩子扔枕頭,但不能扔在地上,因為損害他自己的財物了。很多孩子會覺得,我生氣摔自己的東西還不行嘛!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及時告訴他,發泄情緒是有邊界的,然后引導孩子通過其他形式來發泄。
再比如說,有一次我出去旅游,同行有個六歲的小女孩,一看到讓她驚奇、高興的東西,就喜歡動手拍打身邊的人。你要知道這個孩子六歲,打幾下其實還挺疼的。她后來跟我熟了,如果我剛好站她旁邊,她也拍我。我就問她,「你是不是很高興?」她說是的。我說:「可是你高興你為什么要拍我?」她說:「啊?因為我很開心呀!」所以這個孩子并沒有意識到這是個問題,拍別人是她無意識的情緒表達。我就說:「可是你拍我的時候你很高興,但我感覺不好,你開心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該讓別人感覺到快樂呢?如果你覺得很開心,你可以拍手,我也可以跟你一起拍手。」
小朋友的家長和其他被她拍打過的人,會覺得小朋友嘛,開心的時候拍一拍別人,也沒什么,甚至還覺得特別好玩。其實就是在無形中允許孩子突破了情緒表達的邊界,只不過因為開心、高興在我們眼里是更積極的情緒,所以就不太在意這個邊界。但實際上,就像我剛剛提到的,任何情緒都是有價值的,那任何情緒的表達也都是有邊界的,憤怒、悲傷的表達有邊界,開心、快樂的表達也有邊界。如果在表達積極情緒的時候,不注意提醒孩子邊界問題,那他在表達消極情緒的時候也很難不過界。
只要孩子懂得了情緒表達是有邊界的,我們就可以給孩子充足的時間去發泄、調節自己的情緒。這樣不僅我們自己可以不那么辛苦,孩子處理情緒的能力也會慢慢增長。但這并不是說我們就不理孩子了,我們可以通過對孩子處理情緒的時間做出反饋,讓孩子知道我們在關心他、引導他。
情緒控制和調節其實很不容易,每個人都需要學習情緒管理,成人是這樣,孩子更是如此。

3、第三步:把情緒與問題分開
但管理好情緒并不是終點,下一步還要把情緒與問題分開。因為情緒其實是我們判斷問題的風向標,如果發現有情緒了,那說明情緒背后存在問題,情緒在提醒我們要去關注問題,解決問題。
常說要「無條件接納」孩子。無條件的接納,不是說孩子犯任何錯誤、出現任何問題父母都接受,我們要無條件接納的是孩子所有的情緒。很多的孩子會一邊哭,一邊跟父母講問題,這樣就把情緒跟問題都混在一起了,其實你給他點時間,讓他先哭完,然后再理智地去表達、處理問題,情況就會好很多。
比如,孩子被老師批評了,回到家就開始哭,這時候就先讓孩子哭完,冷靜一下,然后再去詢問,為什么會被批評,怎么去解決。讓孩子一邊哭一邊講問題,一來他常常講不清楚,二來孩子很容易誤解成你是因為他哭了所以幫他解決問題,而不是因為這個問題本身就該解決,這樣下次出現問題的時候,就很容易用哭鬧這種情緒發泄的方式來要挾父母。
很多父母應該都有這樣的經歷,和孩子一起逛街,他看見一個玩具就不走了,父母一說不給買,很多孩子就開始哭鬧。一方面是要求沒被滿足的情緒發泄,另一方面,一些孩子確實會用情緒還要挾父母。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家就有個規定:一般出去逛街只買一樣玩具,而且得是跟家里不一樣的玩具。你會發現,很多孩子就是喜歡老買同樣的東西,我們家兒子就喜歡各種各樣的車,我們也同意他買車,但如果他想買的這個車和家里的很像,我們就不會同意。這時候如果被拒絕,他其實已經有情緒了,可能迫不得已就買了另外一個,如果走著走著又遇見第二個想買的,再被拒絕一次。他就會崩潰了,開始大哭,甚至說我拿自己的壓歲錢來買。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得把問題和情緒分開,不能因為孩子有情緒了,就在問題上做妥協,你一哭我就給你買。我就會跟孩子說:「你想買的東西買不到,確實很傷心,可以到媽媽懷里哭一會兒。」哭的時候他就說:「那媽媽我可以買了?」我會說:「這次不可以,但你可以哭一會兒,媽媽能理解你的情緒,但是你不能夠破壞規則。」
當然,這種講規則的時候,父母不能只是溫和而堅定地拒絕,而是要給孩子另外一個選擇,這樣也有助于孩子恢復情緒。比如,很多家庭平常都會有獎勵機制,表現好可以拿到小紅花之類的。那你就可以跟孩子說,你拿到幾個小紅花,就可以帶你來買你想要的玩具。通過這種方式把買不到玩具的問題給解決了,孩子因為這個問題而產生的情緒就會漸漸平復下來。
這樣幾次下來之后,孩子再遇到同樣的情況,也就不會那么容易發脾氣了。
4、總結
要想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讓他慢慢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可以分這樣三步來做。
第一步,不對情緒做價值判斷,父母要認識到,消極情緒也是有價值的,不能要求孩子不出現消極情緒。第二步,引導孩子認識并適當發泄情緒。先通過問答的形式,讓孩子用語言描繪出自己當下的感受,然后允許孩子有邊界地發泄情緒。最后一步,就是把情緒和問題分開處理,讓孩子把情緒發泄完,再理智地去和孩子一起討論怎么去解決問題,以免讓孩子養成用情緒要挾父母的習慣。
瀏覽官網肯定贈送七大超級贈品和贈送價值¥2萬元的珍貴課程98套。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網:www.xlzxkf.com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firstmedicalworld.com/3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