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中的空間、關系與期待。
各位好!不同的來訪者在心理咨詢中會有不同的感受。有些人感到每次都有進步,每次都對自己有更深的了解。有些人則認為咨詢師只是來騙錢的,咨詢結束后什么答案也沒給他們。
憤然離去的來訪者通常會這樣想。有些人是家人勸說前來咨詢的,他們更希望咨詢師主動采取行動,喚醒他們的意識。總之,咨詢不能白花錢,需要得到一些回報。不同流派的咨詢師對咨詢和職業的看法不同。


我個人認為心理咨詢是拼湊碎片的過程。通過傾聽和觀察,發現并告知來訪者我所看到的。當來訪者能夠看到自己并連接自己時,混亂和不安的內心會稍微平靜下來,并留出一些空間。在拼湊碎片的過程中,道路也會逐漸清晰。

然而,不同的來訪者會在不同的時間離開。那些想要答案的人會先離開。那些希望咨詢師搖晃他們的人會晚些離開,而那些渴望了解自己的人則會更有耐心。不同的人前進的動力不同。有些人必須拼完整個地圖。有些人拼了一小部分就以為那是全部。因此,心理咨詢并不是一件輕松簡單的事情,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投入。

但是,這是否值得?對于一些人來說,這可能不值得。對于其他人來說,這非常必要。因此,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作為一個老病人,我認為心理咨詢中慢一點可能會看得更清楚一些。省時間的方法是花時間了解自己。把錢花在了解自己身上,否則你怎么知道答案一直在你心中,路一直在你腳下?心理咨詢師的作用只是幫助你看到自己。
那么,能否獨自完成?能否拼完自己的地圖?為什么需要別人的幫助?心理咨詢的另一個作用是建立咨訪關系,也是一種關系。一個人在房間里對自己說話,和一個人在房間里和另一個人說話,而且另一個人可以聽到自己并回應自己,這在本質上是非常不同的。

如同身體需要食物和言語需要被聽到,人需要關系。
然而,咨訪關系與現實中的人際關系不同。在咨詢中,我要求我的個人咨詢師多暴露自己的主體性,并將一些英文文獻發給她,要求她閱讀并按照我理想中的咨詢方式進行咨詢。我發送的文獻基本上都是關系學派的內容。與某些心理學派不同,關系學派并不要求咨詢師完全成為來訪者的鏡子或白紙。咨詢師可以在適當的時候表現出自己的主體性。然而,你能想象嗎?在我找到理論支持的情況下,我的咨詢師并沒有接受我的想法。她直接告訴我,她沒有看過我發給她的文獻。但是,她問了我一個問題:如果她表現出自己的主體性,我會有什么感覺?我認真思考了一下,那可能會讓我覺得我的空間變小了。


但是,我們已經進行了五年的咨詢。現在我的心胸非常開闊,可以容忍兩個人爭吵。因此,心理咨詢在不同的階段會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對于你和他人之間的關系也會有不同的理解,而這將取決于你的個性和特點。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這是你的心靈地圖,它在咨詢過程中得以展現。
這也是為什么咨詢師不會發展成現實中的關系。如果這種關系變成現實,咨詢的空間就會被破壞,來訪者也會失去探索的機會。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下次見。
瀏覽官網肯定贈送七大超級贈品和贈送價值¥2萬元的珍貴課程98套。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網:www.xlzxkf.com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firstmedicalworld.com/8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