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我一直忙著幫姐姐剪輯視頻。
我姐想給兩個孩子做讀書分享視頻,參加本地公眾號的活動。
小的8歲,還比較配合。重點講講12歲的姐姐妞子。
這個年齡段正好處于大家常說的「青春叛逆期」。
帶著出去拍視頻,又是哭又是鬧。
一說那段視頻不行,需要重拍立馬拉臉,行動遲緩,表情難堪。
我們剪輯視頻的時候,故意在我們旁邊找東西,故意把書本啥的往電腦旁邊扔,要么就是故意彈電子琴,弄很大聲音,要么故意帶著弟弟妹妹們在旁邊喧鬧……
然后,姐姐大聲訓斥「你是不是想挨棍子呢,你就不能安靜一會,我和舅舅都在為你做事呢,你還不好好配合,啊」
妞子反駁「這不是我的事,我根本不想做這樣的事,是你們逼著我做這樣的事,這是你想做的事」。
毫無疑問,姐姐的心理反應肯定是,這妞太「叛逆」,太不聽話了。
妞子的心聲肯定是「媽媽為什么不在乎我的感受呢,不聽我的想法呢,真是太「叛逆」。
可是呢,沒人會在乎妞子的心聲。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
如果不是母女關系,把他們兩個放在平等的關系,那他們的這種情況會被定性為「意見向左」、「激烈的辯論」、「爭吵」等。
可變成家庭關系之后,就被定性為「叛逆」,而很自然的是妞子「叛逆」,為什么呢?
我建議
調(diào)整好自己心態(tài),孩子本身就像水,沒有固定形態(tài),它的一切反應和行為都是正常,而我們就是容器或者河道的角色。
引導孩子塑造形象,以及幫助孩子想要實現(xiàn)的目標。
不要動不動就給孩子下結論:
你怎么這么調(diào)皮
你怎么這么不聽話
你怎么學習這么差
你怎么就不能安靜會
……
時間久了,這個概念深入孩子內(nèi)心,可能就真的這樣了。
對孩子保持尊重,她是個人,有獨立想法的人,雖然現(xiàn)階段思想還不成熟。但是要給予孩子表達想法的權利,給孩子自己做主的空間。
不成熟不代表所有的想法都是錯的,年長不代表所有的意見和決定都是對的。
孩子第一次不聽話,第一次反駁,第一次和你對著干,其實和第一次張嘴喊「爸爸」和「媽媽」是一樣的。
還記得孩子第一次叫爸爸媽媽的那種激動心情嗎?
第一次抬頭、第一次笑、第一次翻身、第一次走路、第一次摔倒……
為什么孩子第一次說不的時候,態(tài)度就不一樣了呢?
除了用家長的口吻、吼叫、斥責或武力的方式逼孩子就范,還有很多更好的方式。
銷售培訓常見的處理異議的方法:
情緒認同——轉折——提出建議——解決問題
因為我們太不把孩子的想法當回事了,習慣性把正在反對情緒的孩子,直接采用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孩子當然接受不了。
試想這樣的方式,對方是成年人會接受嗎?我們自己會接受嗎?何況是個孩子,我們卻要讓孩子強行接受,不接受還被扣個「叛逆」的帽子。
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