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普通的周五下午,趙欣組織了一場團隊研討會。
趙欣:“大家好,我是心理咨詢顧問趙欣,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我們近期遇到的問題。首先,我想請大家回想一下,新產品的開發過程中,我們都遇到了哪些挑戰?”
李明率先發言:“我們在需求分析階段就出現了分歧,市場部門認為用戶需要A功能,而研發團隊則堅持B功能更重要。后來上線的產品折中了兩方意見,但似乎并未真正滿足任何一方的需求。”
另一位團隊成員小張也附和道:“而且,產品上線后的數據反饋并不理想,每個人都在想是不是自己的決策出了問題,現在團隊氛圍有些緊張,仿佛每個人都怕被當成失敗的責任人。”
趙欣點了點頭,她理解這種情況下團隊可能陷入了“個人化”的思維陷阱,即將團隊的問題歸咎于個體,而非系統或環境因素。“我理解大家現在的困擾,這就是心理學中的‘個人化’現象。但實際上,我們需要應用‘去個人化’原理來重新審視這個問題。”
她接著解釋:“去個人化,就是要求我們盡量把問題看作是整個系統的產物,而非單個個體的責任。比如,在我們的案例中,新產品的市場反應不佳,并非單純是某個團隊或者某個人的失誤,而是可能涉及到市場需求判斷、技術研發、用戶研究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結果。”
趙欣引導大家展開討論,共同梳理項目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尋找可能存在的系統性問題,而不是追究個人過失。
李明恍然大悟:“原來如此,我在回顧整個流程時發現,我們在跨部門協作和信息共享上確實存在不足,這可能導致了需求理解和執行的偏差。”
小張也表示贊同:“我也意識到,我們在產品研發階段過于追求速度,可能忽視了對用戶深度需求的研究和挖掘。”
經過一番深入探討,團隊成員開始從整體角度審視問題,不再將焦點集中在個體責任上,而是積極尋求改進方案,包括優化內部溝通機制、加強市場調研與用戶洞察、調整產品策略等。
通過趙欣引入的“去個人化”原理,智云科技的產品團隊不僅成功化解了內部矛盾,更找到了提升產品競爭力的關鍵路徑,再次激發了團隊的積極性和創新力,向著新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