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繁忙的都市中,有一類人,明明在工作生活中表現得大腦在線,但一旦陷入戀愛,卻變得異常粘人,敏感多慮。這種特質往往被歸為“焦慮型依戀”心理風格。依戀理論認為,個體通過接近更強壯、更智慧的他人來尋求安全感,而這一心理風格往往在兒童時期形成,延續至成年的親密關系。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將深入了解焦慮型依戀的起源以及其如何影響個體的親密關系。
早期形成的依戀風格對成年后的親密關系產生深遠影響,主要表現在關系的距離感和表達方式、應對沖突的方式、是否愿意表達需求和愿望以及對伴侶和親密關系的期待上。這四個方面共同構成了一個人在親密關系中的基本態度和行為。
關系的距離感和表達方式
從小到大,每個人都在尋找那個可靠的“安全港灣”,而這個港灣的穩定性直接影響了個體的依戀風格。如果這個“安全港灣”總是不確定的,時有時無,個體會在對伴侶產生依賴的同時感到不安和焦慮。
應對沖突的方式
成年后的親密關系中,個體在面對沖突時會展現出早期依戀風格的影響。焦慮型依戀者可能會過度敏感,將小小的爭執看成是對方的拒絕,進而做出強烈的反應。
表達需求和愿望
根據依戀風格,個體對于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愿望有著不同的態度。焦慮型依戀者可能會過于主動,不斷確認對方的關愛,試圖通過頻繁的溝通來獲得內心的安慰。
對伴侶和親密關系的期待
過去的依戀經歷會影響個體對親密關系的期待。焦慮型依戀者可能會期待過高,希望伴侶始終能夠滿足自己的需求,這會給親密關系帶來一定的壓力。
焦慮型依戀的人在親密關系中表現得極具特色,他們對親密關系有著極高的期待,渴望對方的及時回應。在確定了戀愛關系后,他們往往會成為主導者,推動關系的發展。這表現為頻繁的信息交流、電話溝通,以及對伴侶行蹤的過度關注。
對親密要求高,期待高
焦慮型依戀者對于親密關系的要求非常高,他們渴望伴侶能夠與自己保持同步。這種要求可能表現為頻繁的溝通,對伴侶的關注絲毫不敢松懈。這種行為源自他們對被拋棄的深切恐懼,因此需要通過不斷的確認來獲得安全感。
高敏感
在親密關系中,焦慮型依戀者會表現得非常敏感。微小的變化、忽視或者不及時的回應都可能引發他們內心的強烈反應。這種敏感性源于他們對被拒絕的深切恐懼,使得他們總是在尋找對方是否真心關心自己的證據。
害怕被拒絕,低自尊
焦慮型依戀者內心深處存在著對被拒絕的強烈恐懼。他們可能會為了留住伴侶而犧牲自己,迎合對方的需求。此外,他們常常對自己評價過低,認為自己不夠好,缺乏自信。
焦慮型依戀者在親密關系中表現出一種矛盾的狀態,既渴望親密,又時而表現得極度粘人,時而又回避。這種矛盾的根源在于對安全感的需求和對被拒絕的恐懼之間的拉扯。這種內在的沖突使得焦慮型依戀者在親密關系中難以抉擇,表現出捉摸不定的行為。
矛盾的來源
焦慮型依戀者的矛盾行為源自他們對于被拒絕的極度害怕。一方面,他們渴望伴侶的親密關懷,時刻需要確認對方的感情;另一方面,他們又因為害怕被拒絕而表現出回避的特質,試圖通過保持一定距離來減輕內心的不安。
表現的不確定性
這種矛盾使得焦慮型依戀者的行為表現得不確定。時而粘人,通過頻繁的溝通和關心來獲得安全感;時而回避,試圖保護自己免受潛在的傷害。這使得他們在親密關系中成為一個難以捉摸的謎。
焦慮型依戀者在親密關系中表現得極具特色,他們對親密關系的要求極高,渴望伴侶能夠滿足他們的期待。他們時刻需要確認對方的感情,通過高頻的互動來獲取安全感。這一切表面上看起來是對伴侶的關愛,實則是源于對被拋棄的深切恐懼。
對親密要求高,期待高
焦慮型依戀者渴望親密關系的高度,他們希望伴侶能夠時刻保持同步。這表現為頻繁的信息交流、電話溝通,以及對伴侶行蹤的過度關注。這些行為是他們試圖通過確認對方的關愛來減輕內心的不安。
高頻率的互動
為了獲得內心的安慰,焦慮型依戀者常常通過高頻率的互動來保持與伴侶的聯系。他們希望伴侶能夠主動且高頻地表達愛意、感情和心情,以滿足他們對安全感的渴望。這種互動在外人看來可能是過于粘人,但對焦慮型依戀者來說,這是害怕被拋棄的自我保護機制。
敏感的情感體驗
焦慮型依戀者在親密關系中感覺自己被接受、被喜愛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他們對伴侶的言語、態度、行為都表現得異常敏感。稍有不同,就可能被解讀為對方的冷漠或拒絕,引發他們內心深處的強烈情緒。
療愈焦慮型依戀需要面對自己的內心焦慮,思考過去的依戀經歷和與父母的關系模式。專業心理咨詢師的支持和幫助成為破局的關鍵。通過梳理成長經歷,焦慮型依戀者可以發展出更強的自愛能力,學會更好地愛自己和他人,最終建立起幸福穩固的親密關系。
面對內心的焦慮
療愈焦慮型依戀首先需要勇敢面對內心的焦慮。這可能涉及到一些痛苦的回憶和情感,但只有直面這些問題,才能逐漸解決根本問題。
思考過去的依戀經歷
回顧過去的依戀經歷對于理解焦慮型依戀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個體可以發現早期的經歷是如何塑造他們對親密關系的期待和反應的。
與父母的關系模式
焦慮型依戀往往與早期與父母的關系有關。了解與父母的關系模式有助于個體認識到自己行為的根源,從而更好地進行調整。
專業心理咨詢的幫助
面對這些問題,專業心理咨詢師的幫助變得尤為關鍵。他們可以提供安全的環境,引導個體深入探討自己的內心世界,并通過專業的方法幫助個體逐步療愈內心的創傷。
通過這一過程,焦慮型依戀者可以建立更健康、穩固的依戀模式,學會更加理性地看待親密關系,最終實現與他人更加穩定、愉悅的相處。這也是一個個體真正走出焦慮型依戀困境的契機,讓內心找到真正的安全港灣。
通過深入探討焦慮型依戀的起源、表現以及突破困境的過程,我們看到這一心理特質對個體的親密關系產生深遠影響。焦慮型依戀者在追求親密關系的過程中,表現出高度的敏感、對被拒絕的恐懼以及對安全感的強烈需求。
然而,正如我們在療愈焦慮型依戀的過程中所了解的,通過面對內心焦慮、反思過去依戀經歷和與父母的關系模式,個體有望逐步走出焦慮型依戀的困境,建立更健康的親密關系。
最終,我們希望讀者能夠深刻思考:在自己的親密關系中,是否存在著類似的依戀模式?我們是否能夠正視自己的內心需求,以及與他人建立更加平衡、穩定的聯系?
這不僅僅是對焦慮型依戀者的思考,更是對每個人在親密關系中的自省。我們都有自己的依戀風格,而了解并調整這些模式,或許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享受親密關系的美好。
因此,通過深入理解焦慮型依戀的機制,我們或許能夠更寬容地對待他人,更理智地應對自己的情感需求。重建安全港灣并非一蹴而就的過程,但只有在深刻認知自己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夠邁向更加成熟、穩定的親密關系之路。
如果你也在婚姻中遇到了問題,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觀點和經驗。為什么會有人選擇結婚?或許是因為相互吸引,或者是為了更幸福的生活。不管初衷是什么,相互了解之后,很多缺點便會逐漸暴露出來。生活中的瑣碎事物和雙方難以協調的習慣會引發爭吵,甚至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例如,一個人喜歡整潔,而另一個人卻喜歡松散隨意;一個人喜歡安靜,而另一個人則偏愛熱鬧。兩個人之間的沖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其中一方愿意遷就和包容,是否爭吵就能夠避免呢?實際上,在婚姻關系中,雙方的遷就和包容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兩個人都固執己見,那么沖突就會變得更加尖銳。但是,如果一方愿意盡可能地跟上另一方的步伐,那么相互理解和妥協就會更加容易。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一方必須要一直遷就另一方,而是在雙方都能接受的范圍內,互相做出妥協。如果兩個人能夠這樣做,爭吵的次數就會減少,婚姻關系也會更加穩定。
然而,包容和遷就并不一定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需要雙方都有一顆寬容和理解的心,愿意多一些耐心和體諒。如果一方只顧自己的想法和利益,而忽略了另一方的感受,那么婚姻關系就會進一步疏遠。因此,在婚姻關系中,雙方需要互相尊重和理解,不斷學習和成長,才能夠建立一個健康、穩定的關系。總之,包容和遷就是婚姻關系中的重要因素。如果雙方都愿意盡可能地遷就對方,相互理解和妥協,那么爭吵的次數就會減少,婚姻關系也會更加穩定。但是,這需要雙方都有一顆寬容和理解的心,愿意多一些耐心和體諒。因此,為了建立一個健康、穩定的關系,雙方需要不斷學習和成長,互相尊重和理解。你認為,在婚姻關系中,包容和遷就的重要性有多大呢?婚姻,對于每對新人而言,都是一項全新的挑戰。盡管雙方都想要建立穩定親密的關系,但面對磨合中的種種困難,往往會出現情緒激動與爭吵。
這種情況下,我們往往會表現出防御機制,以應對另一半對自己的冒犯或權益侵犯。然而,過度的包容和忍讓,也往往會讓雙方之間的關系更加不平等,最終埋下更大的危機問題。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更好地應對婚姻中的磨合和問題呢? 首先,我們需要認識到婚姻是一項需要時間來磨合和考驗的挑戰。雙方都是初次涉足這個陌生領域,需要學會如何相處、溝通和經營關系。因此,在面對困難和沖突時,我們需要時刻保持一顆平和的心態,不要過度放大問題的嚴重性。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化解矛盾、建立穩定的親密關系。其次,我們需要認識到過度的包容和忍讓并不一定會讓問題得到解決。相反,這種表面上的和諧往往只是一場時間炸彈,會在某個時刻爆發出來。因此,我們需要學會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需求,不要因為害怕爭吵而一味地委曲求全。只有雙方都能夠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才能建立真正平等的關系。最后,我們需要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心需求和壓力。
在婚姻中,這些需求和壓力往往會被釋放出來,導致雙方之間的沖突升級。因此,我們需要學會如何應對自己和另一半的情緒,保持一顆平和、開放的心態,共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建立更加穩定、持久的親密關系。總之,婚姻是一項需要時間和努力來經營的挑戰。只有雙方都能夠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才能建立平等、穩定的關系。而當雙方遇到問題時,我們需要保持平和、開放的心態,共同解決問題。這樣,我們才能在婚姻中建立真正的幸福和滿足。那么,你認為在婚姻中,應該如何應對磨合和問題呢?婚姻中的爭執,似乎是一場不可避免的戰爭。每一次爭吵,都蘊含著我們成長過程中的不安和不滿。我們之間的觀念分歧、極度自我的個性、對伴侶和關系的過高期望、試圖強制改變對方的意志、不斷爭奪權力、過度投射心理等等,都成為了爭吵的導火索。在婚姻中,爭吵似乎是刻在我們基因里的惡習,沒有完全沒有爭吵的婚姻,只有爭吵的頻率和強度不同。
我們為了爭奪權力而爭吵,為了在家庭中占據主導地位而爭吵。我們希望通過控制權來鞏固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導致了權力不均衡的親密關系,從而引發了爭吵。我們受到“想贏”、“征服欲”和“控制欲”的驅使,只有當我們在家庭中說了算、能夠掌控局面、對方聽我們的話,我們才能感受到安全感,因此在言語上總是想要占上風。然而,這種權力爭奪游戲并不會因為一方暫時占了上風就告一段落。一旦我們贏了一次,我們就會想要贏得更多。我們為了強行改變對方而爭吵。我們無法接受伴侶與自己的不一致之處,包括生活習慣、見解和興趣愛好等。我們總是試圖改變對方,過度地干涉伴侶的事務,強迫雙方保持一致的步調。然而,如果沒有本能的驅動力,對方是不愿意被同化和改變的。久而久之,這種干涉會引發對方的抵觸情緒,最終以語言的反駁來表達內心的不滿。我們為了迅速滿足自己的需求而爭吵。我們追求自我滿足,希望伴侶能立刻滿足我們的期望。
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卻忽略了對方的感受和需求。這樣的爭吵只會加劇雙方的沖突,造成更大的傷害。婚姻中的爭吵問題,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對方的問題,而是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去解決。我們應該學會平等相待,尊重對方的個性和觀點,建立起良好的溝通和協商機制。只有當我們能夠以包容和理解的態度對待對方,才能夠化解爭吵,建立起和諧穩定的婚姻關系。總而言之,婚姻中的爭吵是一種必然存在的現象,但我們可以通過努力去改變這種局面。我們需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冷靜和理智,以平等和尊重的態度與伴侶進行溝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建立起相互理解和支持的婚姻關系。最后,你是否在婚姻中也經歷過爭吵的問題呢?你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呢?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和經驗!在親密關系中,我們往往會表現出幼稚的行為模式,總是想通過大哭大鬧來引起對方的注意,得到自己想要的。這種行為模式可能會在成年后仍然存在,導致在戀愛關系中產生各種爭吵。
在爭吵中,我們往往忽視對方的感受,只想著自己能否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這種行為往往會被另一半解讀為是有敵意的,引發關系對立,導致爭吵的不斷升級。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換位思考,理解對方的感受,通過溝通和妥協來解決問題,就能有效減少戀愛關系中的爭吵。同時,長期的遷就和忍讓也會導致心理的不平衡,因此也要學會適時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來維護自己的價值感。在戀愛關系中,我們需要學會合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并同時考慮對方的感受和需要,以達到雙方的平衡和和諧。你是否有過太過在意伴侶,過度期望婚姻的經歷?這種“完美主義”或許并不是最好的選擇。當我們不斷對伴侶施加壓力,試圖控制對方,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陷入了爭奪主導權的僵局。當我們把婚姻過高地看待,期待從中獲得圓滿時,我們可能會感到失望和痛苦。彼此的缺點是不可避免的,就像兩個有缺口的物件拼湊在一起,總會有殘缺的地方。
我們需要意識到,親密關系中的沖突往往源于缺乏安全感和愛,而非對方的不配合。當我們期望過高,更改另一方的意志時,親密關系就會陷入矛盾和分歧。因此,平視對方并接受對方的缺點,或許是打造健康婚姻關系的重要一步。當兩個人走到一起,互相關心,建立了親密關系后,彼此的生活就開始了改變,彼此的需要需要得到滿足,所以要為對方做出一些犧牲是必然的。然而,過多的自我,總想改變另一個人更適合自己的模式,反而會讓親密關系很不舒服。為了維護婚姻關系,一方不斷降低自我去迎合另一方,卻也會出現心理的不平衡。相反,過度降低自尊,完全滿足另一半的需要,也很容易導致關系的失衡。這些不健康的相處模式會導致關系中的矛盾和問題不斷加劇,缺乏邊界感,相處不舒服。那么,如何讓親密關系更健康?如何讓兩個人保持平等、自尊、尊重和互相包容?
回顧自己的行為,認識自己的需求和價值,同時也要尊重對方的選擇和感受,建立正常的相處邊界,相互溝通,理解對方,打造一個良好的親密關系。婚姻,是兩個人共同生活的事業,但也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兩個人會碰撞、互相依賴、互相支持,但也難免會產生摩擦和爭吵。這種爭吵,有時候并不代表兩個人之間沒有感情,而是因為兩個人在關系中找不到一個平衡點,才會不斷地碰撞。而婚姻中的成功,也正是建立在這個平衡點的基礎之上。在婚姻關系中,兩個人之間的互動是非常微妙的。如同刺猬一樣,兩個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不然彼此的刺會傷害到對方。但距離太遠,又無法感受到彼此的溫度。因此,兩個人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通過互相理解和尊重,才能讓彼此在婚姻中獲得更多的幸福和滿足。在婚姻中,爭吵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爭吵并不代表兩個人之間沒有感情。
相反,爭吵可以讓兩個人更好地了解彼此,發現關系中的問題,并為解決這些問題找到一個突破口。但前提是,爭吵需要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控制,不能讓負面情緒和氣話不斷升級,最終導致兩個人之間的感情惡化。因此,在婚姻中,兩個人需要嘗試做出努力,讓爭吵的頻率盡可能降低。這需要兩個人之間的理解和支持,彼此的尊重和信任。只有這樣才能使婚姻關系更加美好和穩定。最后,我們必須承認,婚姻中總有瑕疵。但是,我們可以嘗試接受這個現實,并尋找可能的改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讓婚姻變得更加美好和完整。那么,你們的婚姻關系中,是否存在爭吵和摩擦?你們又是如何處理這些問題的呢?婚姻不完美,如何面對?我們總是不滿足,卻不愿經營。要真正接納,勇敢正視和面對,不逃避,不退縮。放棄追求完美的關系,意識到無論是人,還是關系,都不可能真正完美。
從細微處著手突破,比如引導對方慢慢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發現生活中的溫度,固然有爭吵,不浪漫,但伴侶還是會認錯,選擇堅定地站在你這邊。放下對“完美”的執念,更能發現那些平凡生活中的感動。同時,要尊重彼此的“邊界”,保持適度的界限,否則即使再親密的關系,也會引起不適。接納婚姻的不完美,勇敢面對和經營,從而獲得更多的滿足和快樂。那么,你如何看待婚姻中的不完美?如何去經營你的婚姻關系呢?親密的關系并不意味著永遠黏在一起,而是給彼此留有空間和自由。當關系中有松弛感時,我們能感到舒適自在。在這樣的關系中,我們不會被對方身上的“刺”所扎到,而是能相互陪伴、取暖,感受到彼此的溫暖。當關系舒適自在時,爭吵的頻率也會自然而然地降低。尊重彼此的獨立性和差異性是關系中的重要因素,我們要學會求同存異。試圖去“馴化”對方只會給彼此帶來持續的痛苦,因為沒有人愿意被馴服。
當我們削弱了自身的獨立性時,會感到不舒服和不安,甚至會反抗。所以,我們應該明白這一點,不要執念于改造對方。假設伴侶雙方在各個方面都一致了,整天四目相對也會感到無聊。我們不需要做那些我們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情,而是尊重彼此的差異,甚至主動欣賞對方的不同之處。正是因為差異,生活才會有更多新的體驗。我們應該關注彼此的共同點,嘗試包容彼此的差異,就像一個花園里,茉莉、雛菊和玫瑰都可以生長、綻放,沒有必要改造成一樣的樣子。讓自己成為自己,也讓伴侶可以做自己,這樣相處起來會更舒適和融洽。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中,關系會自然地凝聚起來。另外,我們也需要刻意練習溝通技巧。在溝通方面,聲勢越大并不表示說服力越強。相反,我們應該學會傾聽和表達,尊重對方的意見和感受。只有通過良好的溝通,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彼此,解決問題,建立更加緊密的關系。
總之,親密關系需要給彼此留有空間和自由,尊重彼此的獨立性和差異性,同時刻意練習溝通技巧。這樣,我們才能建立起舒適、融洽的關系,并且在這種關系中獲得更多的幸福和滿足。最后,我想問問大家,你們在維持親密關系方面有什么經驗和建議呢?請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和想法。如何在爭吵中保持理性與尊重?爭吵中的激烈言語會刺傷彼此的心靈,傷害感情。意識到出言不遜的后果,我們可以改變說話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情緒。換一種尊重、理解的語氣,對方更容易接受你的觀點,同時態度也會變得友善。當我們遇到伴侶的消極言論時,不要過度反應。這些言論往往只是他們想要保護自己的表現,其實并沒有針對你的意思。明白這一點,我們可以保持一些鈍感,不必對其話語做出過激的反應。爭執并不是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方式,這反而可能會更傷感情。我們可以退一步,緩和情緒,以更友好的態度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不僅能夠解決問題,而且也能增進感情。
最后,我們要明白,我們無法改變對方。我們只能關注自身,不斷成長,提高自己的情商,升華溝通技巧。這樣,才能讓爭吵變得更加理性,更加尊重,更加和諧。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經歷?你又是如何處理爭吵的呢?歡迎留言分享。如何在親密關系中保持自我,并改善交流模式?伴侶之間的爭執和沖突是難以避免的,但我們可以適當保持鈍感,穩固內核,減少沖動所帶來的傷害。改善關系并非一夜之間就能完成的,需要雙方齊心協力去實現。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會了解到如何在親密關系中保持自我,改善交流模式,并讓關系中的沖突越來越少。在親密關系中,我們需要保持一些鈍感,避免一點就著。當我們被對方的情緒所感染時,我們可能會做出沖動的決定,這樣會給關系帶來傷害。因此,學會保持自我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可以嘗試穩固內核,成為那個無論什么情況下都能夠穩住自己的人。這樣,在關系中,我們就能夠減少由于沖動所帶來的傷害。
在親密關系中,爭執和沖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們需要學會改善交流模式,減少沖突的發生。這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事情,需要雙方齊心協力。我們可以適當降低語氣,用溫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同時,我們也需要尊重對方的想法和觀點,盡可能地理解對方。這樣,我們就能夠讓關系中的沖突越來越少。
總之,在親密關系中,保持自我,改善交流模式是至關重要的。我們需要明白,改善關系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付出時間和努力。沒有一開始就完美的關系,但我們可以盡力而為,讓關系中的沖突越來越少。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了解伴侶出軌的原因。伴侶出軌可能是由于婚姻中存在的問題,如溝通不暢、性生活不和諧、親密關系缺乏等。
當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時,伴侶可能會尋找其他人來填補這些空缺。因此,要挽回婚姻,我們首先需要認真審視自己和婚姻中存在的問題。
挽回婚姻需要雙方的努力和意愿。即使伴侶出軌并離家,如果我們仍然深愛對方并希望繼續婚姻,我們需要付出努力來恢復婚姻中的信任和親密關系。
這可能需要參加婚姻咨詢、夫妻溝通以及尋求心理支持等方式來解決問題。關鍵在于,我們要對伴侶保持開放的態度,傾聽對方的想法和需求,并展現出真摯的改變和努力。
我們還應該給予自己和伴侶一些時間和空間來反思和調整。婚姻出現危機是雙方的責任,而不僅僅是一個人的過錯。
我們要學會寬容和理解,不斷改善自己的問題和不足之處。同時,我們也要給予伴侶足夠的時間來悔過和改變。
挽回婚姻的關鍵在于培養信任和重建親密關系。這需要時間和耐心,同時也需要我們投入真心和努力。
我們可以嘗試一些恢復親密關系的活動,如一起旅行、做家務、共同關注家庭等,來增進夫妻之間的情感和聯系。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尋求專業心理咨詢的幫助,獲得更多的建議和支持。
在婚姻出現危機且伴侶出軌離家的困境中,我們不要輕易放棄。
只要我們保持積極的態度,并付出真摯的努力,挽回婚姻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堅信愛是能夠克服一切困難和挑戰的力量。
]]>一部分人由于原生家庭或糟糕的感情經歷會形成"缺愛型人格"。可能有以下表現:
·1、不夠自信,不敢為自己爭取權利。
·2、敏感,易怒。
·3、無法開口求助,遇事盡量自己解決。
·4、渴望被愛,也害怕被愛。
那么"缺愛"是不是得到愛就好了?于是相當一部分人會選擇用親密關系去治愈自己,殊不知這是一個誤區。戀愛無法治愈真正缺愛的人,并且還很可能陷入"假性親密關系"。
什么是假性親密關系?
·1、打卡式相處。一起出去約會,節日送禮物。但你做這些事的時候沒有情緒波動,只是因為戀人都會這樣,你才這樣做。
·2、無法敞開心扉。你不向對方展示自己的脆弱,也不愿意傾訴苦惱,時刻要營造一個完美的形象。
·3、回避矛盾。你會下意識回避與對方深入接觸、分享生活,本質上是為了避免產生矛盾。你們幾乎從不爭吵,也不會一起說笑打鬧。這樣的親密關系能夠給人陪伴,但雙方卻缺少精神層面的交流,注定無法建立真正的連結。
所以,缺愛的人無法依靠親密關系治愈自己。你可以先試著這樣做:
·1、接納自己的缺點。人人都有不擅長的事,求助不代表你很差。
·2、不要害怕與人發生沖突。矛盾是相互了解的必經之路。
·3、人人都不完美,但不完美也值得被愛。
·4、察覺自己真正的需求,不要總是將就。
·5、用理性的態度看待別人和自己,不美化,也不要過分貶低。
當你能夠先學會愛自己,真正意識到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來自他人的愛才能更好豐富你的生活,才能夠擁有更健康的親密關系。愿我們都能熱愛生活,熱愛自己。
教育圈里最懂心理學的心理圈里最懂帶孩子的。
]]>感覺現在女孩子們最容易掉進的陷阱,大概是對于“幸福”這個目標的追求,希望大家能夠首先從詞面上擴展一下,我們還可以追求“自由” 這個詞并不比傳統“幸福”二字的重量輕,甚至可以說先認同自我,實現自由,才是真正幸福的路徑
而傳統灌輸給我們的幸福含義,大多是:找到一個能給我幸福的人。
不能否認的是人是群居動物,陪伴是日常生活里占比很重的一項,是心理,情緒,生活上很大的慰藉,可我們思路打開,陪伴我們的不一定要是另一個人,也可以是一項運動,一個愛好,相比同樣有思想,有自己生活節奏的另一個大活人,反而這些能夠做到更長久、穩定、持續的來陪伴我們呢,
與其把青春都放在追逐一個不確定性極高的另一半身上,不如把精力放在豐富自己體驗感的世界萬物上。當然這也不是說大家就都沒有必要追求親密關系,就直接男人打咩,而是說我們要嘗試建立自己的生活秩序,讓親密關系成為我們人生的一部分,開心時候大家一起,互相分享互相陪伴,其余大部分時間用來生活,而不是讓我們的生活就變成親密關系本身。
除了親密關系我們還有事業,學業,友情,興趣愛好,好好吃飯,確保充足睡眠,自問一下,你每天24小時里給這些同樣作為人生必選項的時間分配是如何的呢?
然而,當人喻之于美好事物的愛情在連接上柴米油鹽醬醋茶時,關于愛情美好的濾鏡都會被打碎。事實上,人類對于愛情所抱有的美好寄托卻總是蘊含著生物學原理。相互依賴理論把浪漫的親密關系功利化,這一理論在描述親密關系的微妙變化時,甚至將幸福、穩定的親密關系比喻成收益頗豐的好工作。
美國心理學家斯滕伯格將愛情分為三種成分,分別是親密、激情、承諾。其中親密是指兩個人喜歡,在一起能感到舒服;激情是指雙方之間相互迷戀、感性方面,而承諾更多的是愛情里理性的認知,雙方互相希望能夠與對方天長地久的生活下去。這三種成分缺少任意一種,愛情都不圓滿。在某種情況下,我們所形成的戀人親密關系更多的反映了我們在幼年時的依戀關系。那些沒有形成良好的依戀關系的個體會更容易在親密關系中產生不安全的感受,因此,他們在愛情中對于承諾成分的需求會更多。
愛情的產生也是需要依靠天時地利人和,加拿大心理學家達頓做了一個著名的愛情實驗,即吊橋實驗,在非常危險的吊橋上,更容易產生心跳加速的愛情體驗。不過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只是把在吊橋上害怕的、戰戰兢兢的體驗誤認為是愛情產生的怦然心動。這種場景不僅僅是在吊橋之上,還有游樂園里的過山車、恐怖片以及高空墜落。這就是為什么在電視劇中那些經歷了戰火紛飛的情侶之間的愛情會更加堅不可摧、處于危險之境的女主角會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救過她的男主角。
人類會在前三個月迅速陷入理想化的愛情,首先,幻想促進了浪漫。如前所述,愛情在一定程度上是盲目的。洋溢著激情的愛人們往往會將他們的伴侶理想化,縮小或忽略那些使他們止步不前的不利信息。想象、希望和異想天開的幻想會使與我們差異很大的人看起來有吸引力,至少暫時是這樣。當戀人產生多巴胺時,他們能體驗到快樂的感覺,因此他們會不遺余力地激活這些稀有的細胞。實際上在特定的情況下,激活讓人“感覺良好”的多巴胺是人們無法抗拒的誘惑。戀人因為愛情而分泌的多巴胺往往在新奇消失的時候也逐漸消失,激情也在逐漸消失,這就是為什么總會有人說,當愛情色彩在兩個人之間消失后,戀人的關系往往是親密和承諾來延續一生。
參考文獻:
米勒《親密關系》
遲毓凱《人生困惑二十講》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到這里了。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心理學的知識,可以嘗試多看看相關資料,也可以試著學習心理咨詢師基礎培訓課程,學習一些系統的心理學知識。
三君院,洞見你我他!每天學一點心理,讓你更懂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