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幼兒園開始,兒子在學習上就顯得不那么靈光。同樣一篇古詩,別人一兩天就可以背誦下來,他用了一個星期才記住兩句。
漢語拼音學了一兩年,別人都已經可以熟練拼讀了,他還分不清相似的字母,讀不準四聲聲調。
別的同學放學后知道寫作業,會整理自己的書包。他卻永遠記不住老師布置了什么任務,不是把書包落在家里了,就是把筆弄丟了。
別人家的孩子自小就多才多藝,樂器、體育、口才、書法各有千秋,自己家的孩子除了吃得多,連體育課上的正步都踢不好。
……
類似這樣的事情,孟姐可以說個三天三夜。為了把自己的孩子培養好,她和丈夫想了很多辦法。
兒子上了小學之后,孟姐就把他接到了自己身邊,每天親自輔導功課。類似5加3等于8、b和d的區分這樣的知識點,孟姐都要反復講好多遍他才能記住。
孟姐努力了好久,發現兒子的學習成績沒有什么提升,她又給兒子請了一對一的輔導老師。
輔導老師干了兩個月,主動提出了辭職,理由是實在是教不會。
孟姐又把兒子送到了學校老師那里,每個星期天都讓兒子的老師親自輔導他寫作業。半個學期過去了,兒子的學習成績依然沒有什么起色。
經過朋友的推薦,孟姐又給她兒子報了線上的精品輔導班。每次上課,屏幕上的老師講得繪聲繪色,兒子卻聽得哈欠連天,下了課一問三不知。
孟姐的老公也很著急兒子的學習,每天下班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詢問兒子的學習情況。時不時就給兒子上政治思想課,給他灌輸大道理。結果兒子后來一看到他爸爸就找借口躲開。
兒子到了青春期,事情變得更糟糕了。他不僅在學習上沒有起色,脾氣也越來越古怪。每天一放學就直奔廚房找吃的。吃飽喝足之后就回到自己的房間關上門,看上去是在寫作業,卻盯著作業本半天不下筆。
父母想和他聊聊天,他要么裝傻聽不懂,要么含含糊糊地應付過去。有時說了他幾句,他竟然會扯著嗓子反擊,甚至躲到同學家里去。
兒子的轉變讓孟姐和老公無所適從,兒子原來只是學習上有問題,現在怎么性格也出問題了?夫妻倆因為兒子沒少起爭執,老公埋怨孟姐的方法有問題,孟姐認為是老公不操心,只會用嘴說,卻沒有實際行動。
就這樣過了大半個學期,爭執不斷的夫妻倆終于開始反思是不是他們的做法有問題。經過了解,他們找到了一位精通家庭教育的心理咨詢師進行咨詢。
經過詳細的溝通,咨詢師幫他們分析出了幾點原因:
首先是早年夫妻倆為了打拼事業把兒子留給了家里的老人照顧,直到上小學才把他接到身邊,他們錯過了陪伴孩子的最重要的時期。父母和孩子之間缺乏情感上的鏈接,等孩子到了他們身邊之后,他們沒有重視和孩子培養感情。
其次,他們過于關注孩子的學習,卻又不太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采用的方法也不合理。每個孩子的發育都會存在時間上的差異,每個孩子興趣和擅長點也不盡相同。他們只盯著孩子的學習成績,總是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給自己的孩子施加了太大的壓力。
然后是他們因為自己很焦慮,無意間把焦慮轉移在了孩子身上。孟姐和她老公都吃過不少苦,很看重學歷,當發現兒子學習成績不好時,內心特別焦慮。他們雖然付出了很多,但對兒子的幫助并不大,只是緩解了自己的焦慮而已。
最后是他們不太懂得怎么和孩子相處,導致孩子不愿意和他們親近。通過孟姐的描述,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孟姐和孩子的相處就是輔導作業,她老公和孩子在一起時就是講道理。這種相處方式讓他們沒有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
從孟姐的育兒經歷中,也許能找到不少父母的影子,付出了很多,卻沒有效果,甚至讓事情背道而馳。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需要尊重和理解,不是大人彌補遺憾的工具。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規律和與眾不同的地方,父母要善于發現并學會欣賞。孩子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時,大人一定要重視方式方法。父母和孩子之間先維護好情感,才能談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一定不能忽視以上幾點。否則,父母付出再多,也不會有太大效果。
本文由“郭利方心理工作室”原創,歡迎關注、點贊、評論,文章謝絕轉載。
]]>董琳這次被要上初三的兒子氣倒源于兒子屢教不改的打游戲,因為疫情和雙減的影響暑假沒找到補課的培訓機構,只好在家里用新買的學習機學習。這,就很考驗一個人的自律能力了。14歲的孩子正是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年紀,本身對游戲就癡迷,父母一上班家里就是自己的天堂。
董琳說每天下班回家后看到一個準中考生整天糊在電腦屏前玩游戲,還戴著耳麥又喊又叫的,她整個人都是崩潰的。她說現在內卷很厲害,中考就要定終生了,兒子這個樣子她除了發怒、咆哮、吼叫加焦慮,好像不知道還能干點啥了。她的兒子小學時成績一向不錯,從初一下半年起開始叛逆,成績大踏步下滑,脾氣火箭發射式上漲,家長說什么都想懟,家長越教育越逆反,軟硬套路都試過,兒子軟硬都不吃。
打游戲的和不讓打的在連續幾次交火后,打游戲的少年“離家出走”了,氣頭上的董琳和老公索性不管不問不找,由著兒子去,兒子出走兩天后,董琳氣消的差不多了,又開始心疼兒子。頂著近40℃的高溫,夫妻兩個人從某天午飯后一直找到了晚11點多,全城網吧地毯式摸排,終于從兒子的一個同學哪兒得到了可靠消息,兒子在一個很偏僻的網吧里玩。夫妻兩人在晚上11點多的時候飛奔進了一個叫“穿越時空”的網吧里。里面燈光很暗,依稀可見一張張年輕稚嫩的臉。一浪高過一浪的喊叫聲,根本沒人注意來往進出的人,一堆少年擠在一起盯著一臺電腦屏幕看,董琳一眼就看到了湊在最前面的兒子,待董琳走進看到畫面時,整個人一瞬間懵了,畫面正在播放黃色電影,圍在一起看的全是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少年。
董琳一家回去后她就病倒了,很多天沒緩過勁兒來。我不知道該如何勸她,我也為這樣曾經優秀的少年自暴自棄荒廢學業而感到惋惜。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叛逆期的長短也不同。教育還是要因人而異吧。我兒子的叛逆期從初二上學期一直延續到了高二下學期。當吼叫和咆哮無濟于事,只會讓事態越來越糟糕時,我們選擇了沉默,交流都變的小心翼翼。不問成績,只問生活。不管排名,只管后勤。陪著笑臉,陪著小心。當陪著孩子走過高三后,才知道當初的很多做法是對的。
拯救叛逆期的孩子,我們都該深思。
]]>自從兒子進入到青春期,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和他交流變成了一件很難的事。
不歡而散成了常態,特別說到學習的時候。
我看不慣他都初三了,身上還有一堆毛病:
一有機會就抱著手機不撒手
喜歡拖拉磨蹭,寫作業效率很慢
對成績不上心,別人還說不得,一說就吹胡子瞪眼
……
期末考試快到了,班主任給我打來電話,讓我盯一下他的狀態。
那天,在學習以后玩多長手機的話題上,我和兒子互不相讓,對峙起來。
我要求他把所有的題做完以后,才能放松;
可兒子堅持學一會兒玩一會兒,說我像是“武則天”“專制獨裁管得多”。
兒子的情緒在爭吵中失控,開始口不擇言。
我見狀氣得把手機摔了個粉碎。
雖然事后我后悔了,向兒子道了歉,可兒子徹底對我封閉了心門。
從那天之后,無論我說什么,他都對我愛搭不理,也就他爸爸說話的時候他才應付兩句。
在這樣的狀態下,兒子的成績也越來越差。
焦慮也讓我徹夜難眠。
我想不通,小時候乖巧聽話的兒子,怎么到了青春期就怎么說都不聽呢。
我到底該怎么教育他,如何和他相處?
在交流群中,老師給我提了一個建議,我要學著建立界限,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生命的全部,而是把他當成最好的朋友,寄養在自己家的孩子。
一個寄住在我家的孩子,我會怎么對待他,他做錯事我會怎么跟他溝通,這個尺度也許就是恰當的。
首先,對待兒子的需求不求不助、有求必助。
面對他的成績,放下曾經的高期待、嚴要求。
而是態度平和地詢問原因,聆聽他的想法。
如果需要我的幫助,比如報補習班、買資料,我就全力支持;
如果是我解決不了的,就交給兒子自己解決。
學習這事,從根上來說是他自己的事,不是我的事。
其次,放下對兒子密不透風的包辦。
默薇老師說,父母對孩子高濃度的愛,其實是因為害怕自己不夠好。
不管是包辦,還是控制,本質上都是父母無法面對自己的“我不好”。
父母制造出一個能力不足的孩子,雖然是很勞累,但是也是有利可圖的。
其中的好處就是,父母享受著自己的偉大感,犧牲感,價值感。
我潛意識里覺得:“我都這么辛苦了,誰還敢說我這個父母做得不合格?”
結果就是,我和孩子都很委屈:
孩子覺得父母皆禍害,父母毀了自己;父母覺得自己這么努力了,孩子為什么還不爭氣?
最近我不小心“陽了”,為了防止感染給兒子,我和他說讓他自己準備晚餐。
兒子回家后,看到發燒的我,急忙給我找起了藥。
還倒好熱水放在我門前,讓我有需要隨時喊他。
他自己則抓起兩個面包,回房間學習了。
這一幕讓我感慨很深。
其實,兒子還是那個從小關心家人的小暖男。
也就是從那天開始,我們之間冷戰的氣氛就被打破了。
逐漸的,他也愿意聽我說的話了,態度也更溫和,成績也有了明顯的提升。
從厭學、逆反到積極、融洽,兒子的變化讓我無比欣喜。
但我明白,我還需要在兩個方向繼續努力。
一是拋棄100分媽媽的執念,繼續做60分的媽媽。
在養育中,“60分媽媽”是被譽為“足夠好的媽媽”,對自己、對孩子、對家庭都已經是恰到好處的愛。
60分的媽媽,允許自己有40分的自我空間,接納自己也會犯錯,也接納孩子不是那么完美,接受生活并不盡如人意。
家里衛生不用每天做,不想做飯就點外賣;
周末老公休息就多讓他“父職”上崗帶娃;
孩子的學業別太著急,睜只眼閉只眼,總歸得讓他學會靠自己;
累了倦了就給自己放個假,跟閨蜜逛街聚會下午茶;
每天再忙再累也要留點時間給自己看書、運動、聽音樂、獨自放放空……
摘下“偉大母愛”的皇冠,拋棄“完美媽媽”的人設,做一個懂得示弱、懂得放手的媽媽。
第二,把親子關系放在第一位
只有親子關系好了,教育才有用。
之前兒子說我,無論聊什么話題,最后的落腳點永遠是學習。
兒子分享新聽的歌,我說“有這時間,多背幾個單詞”;
兒子說和同學發生了小摩擦,我說“人家成績那么好,你不學著怎么搞好成績,怎么老和同學鬧矛盾?”
就連接他放學的路上,我也會見縫插針地教育兒子。
長此以往,兒子漸漸變得沉默,與我無話可說。
現在,我會主動分享自己的事情,帶動兒子分享。
工作上遇到什么事兒了,讓兒子幫我拿拿主意;或者家里缺什么東西了,問問兒子的意見。
在和兒子的交流中,我發現,很多事情他都有自己獨特的觀點和主見,也能頭頭是道地道出原因。
原來,兒子一直很優秀,只不過我總把眼光鎖定到學習成績上,忽視了兒子的發光點。
我深深地意識到,孩子對于被看見的渴望。
這個世界本就沒有100分的媽媽,面對青春期的孩子,誰不是一邊振作,一邊安撫中。
養兒是一場漫長的修行,雖然崩潰有時,焦慮有時,但孩子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卻是養兒路上最難以割舍的牽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