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感到情緒崩潰時,你會怎么安慰他呢?這看似簡單的問題,卻難倒了不少的為人父母者。
錯誤的安慰方式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只會讓孩子愈發難過,變得更加崩潰。
作為父母,要學會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共情他們的感受,這樣的安慰才能真正發揮出安慰孩子的作用。
很多父母在發現孩子哭的時候,一般第一反應都是先否定孩子哭的行為,然后再告訴孩子一套為什么不能哭的道理。
乍看之下,媽媽的回答好像沒有任何問題,理直氣壯——哭沒有用,哭不能解決問題。但細想之下,又會發現似乎在哪里有不對的地方。簡單來說,就是媽媽和孩子之間在面對“哭”這件事情上完全沒有在一個頻道上,就是我們俗稱的“共情”。
因為孩子此時在內心深處想的是:我也不想哭啊,可是我真的就是忍不住,我好難過啊!
正當媽媽無計可施的時候,救火隊友爸爸上來了。
爸爸并沒有采取媽媽的做法,而是順勢接納孩子:寶貝,你現在感到很難過,爸爸和媽媽其實都很理解你,你可以難過,會難過是所有人的正常表現,難過不是懦弱。
其實說到底,我們要讓孩子的情緒有個疏通口,這樣理性大腦才能發揮作用,變得更加理性。
當孩子特別不自信,常常會陷入深深的懷疑中,尤其是目標高出了孩子能力的時候。
這時候爸爸上來做了一個示范:不去嘗試一下怎么就知道自己做不好,你盡力去試試,就算做不好也沒有關系,爸爸媽媽依然支持你!
我們給孩子解放思想包袱,輕裝上陣,往往會做得更好。
爸爸這時候上來了,關切地對孩子說:別怕,爸爸媽媽就在你身邊,看起來,你是不是有點兒信心不足?要不要跟爸爸媽媽說一說?看看我們能不能幫上點什么忙……
父母先讓孩子把負面情緒給倒出來,這好過盲目地給孩子打氣。
當孩子缺乏勇氣的時候,不少父母喜歡先把孩子貶低一番,然后再通過激將法刺激孩子去挑戰自己,可這種做法常常讓孩子的心理變得更加崩潰。
爸爸給媽媽做了一個正確的示范,他關切地對孩子說:你是不是有點害怕?第一次玩勇敢者游戲,有點害怕是很正常的,爸爸小時候第一次玩的時候也害怕過呢,后來玩著玩著就不害怕了。想想看,我們可以做些什么,給自己加加油呢?爸爸媽媽都支持你,陪著你一起玩這個游戲!
我們換種方式,就像這位爸爸那樣,孩子很快就會戰勝膽怯心理,變得勇敢起來。
如果孩子認為有關系,而父母認為沒關系,孩子就會在心里感到別扭和不甘,難以咽下這口氣,負面情緒越積越多。
爸爸此時再次給媽媽做了一個示范,他安慰孩子道:輸掉了比賽,你看起來不怎么開心,平時付出了這么多,確實難免有些難過,如果想哭就哭一下吧,你不是一個人,爸爸媽媽永遠都站在你身邊,給你支持!
當情緒被合理化之后,孩子原本負面的情緒就得以釋放,他們就會容易增長勇氣,而不是挫敗感和自卑感。
生活中,總有一些父母認為孩子的事情都是微不足道的,如果孩子遇到“小事情”不高興就是在無理取鬧。
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抱著這種成見,慢慢地,孩子就會變得不愿意向父母表達了。
爸爸此時給媽媽解圍了:寶貝,看來你是很喜歡這個玩具?這么喜歡,丟了確實讓人感到很難過,爸爸媽媽都很理解你現在的心情,我們先試著想一個辦法去找找看,好嗎?
這時候孩子感到自己的情緒被父母接納和理解,就會在尋找玩具的過程中慢慢得到釋放。
這種做法實際上是錯誤的,會給孩子傳遞一個錯誤的信息:這都是桌子惹的禍!
如果孩子是這樣子想的,那么他在下次還會因為不注意,重犯被桌角絆倒的錯誤。
爸爸上前給媽媽做了一個示范:寶貝被桌子絆倒了是嗎?痛不痛?來,把腳伸出來讓爸爸揉一揉看看,下次我們走路的時候要盡量遠離桌角哦,這樣才不會被它絆倒。
孩子犯錯誤了并不可怕,只要哪里摔倒,就從哪里爬起來。我們要讓孩子勇敢地面對錯誤,才能讓他從錯誤中獲得成長。
爸爸把孩子拉到身邊,蹲下對孩子說:你感覺怎么樣?是不是想到了什么,和爸爸媽媽說說看,說不定把它說出來感覺會更好一些!
一般來說,面對焦慮、擔心、緊張等負面情緒,越是壓抑就越是容易使心理出現問題。
面對孩子壓不下去的情緒,不如讓他們把它說出來。
不少父母不允許孩子在學習上叫苦叫累,似乎肯定了孩子學習上的苦和累,孩子就不會繼續努力了,可能就會徹底躺平了,因此總是想辦法打壓孩子冒出的這個念頭,讓孩子的情緒變得愈加低落,卻于事無補。
可實際上孩子面對學習的壓力,偶爾叫苦叫累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這就像我們成年人在工作上如果感到累了,不也一樣會說自己很辛苦?只要我們善于引導,就能很快化解孩子身心上的壓力。
爸爸給媽媽做了一個正確的示范:辛苦你啦,爸爸知道你在學習上付出了很多,想要學好確實不容易,看看爸爸能為你提供什么幫助呢?你說說看……
孩子內心的想法其實就是希望自己的辛苦和努力能被父母看到,如果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孩子就會有更大的信心去克服眼前以及未來面臨的困難。
結語
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道路上經常會陷入誤區,但只要我們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走出養育誤區并不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