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對一個人有多重要?研究發現,從小和母親的關系,母親對待孩子的說話和行為模式,都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安全感和心理健康。如果一個人缺失安全感,長大后在婚姻家庭、職場等方面,可能會出現適應不良,或者異常行為。
看了央視多年前的一次心理訪談節目,節目講了一個叫啟妍的女嘉賓,結婚6年了,夫妻恩愛和睦,但是有一件奇怪的事困擾著他們,就是啟妍一直管她的丈夫叫媽媽,還得讓丈夫答應,答應之后再抱抱她,丈夫雖然不愿意,但是為了安慰妻子,還是答應了。
啟妍說當她叫丈夫媽媽,丈夫也答應了,還會抱抱她的時候,她會覺得心里很安靜,很幸福。
可是丈夫畢竟是丈夫,還是個男人,啟妍管丈夫叫媽媽,丈夫的身份就成了媽媽,成了一名女性的身份,啟妍的丈夫就消失了。而丈夫答應啟妍叫他媽媽,妻子就成了女兒,妻子不見了。
稱呼帶來了角色和性別的錯位,兩個人也覺得長此以往,會影響夫妻關系,可是如果不讓她叫丈夫媽媽,她又控制不住。
為了幫助這對夫妻,主持人和心理專家楊鳳池教授了解啟妍的家庭情況,啟妍并不是沒有媽媽,她有媽媽,但是從小她媽媽對她很嚴厲,她很怕媽媽,媽媽也很少抱過她。而且她媽媽對她講過,她媽媽當初懷她的時候,本來不準備要,結果去醫院做流產,遇到了一個男醫生,媽媽難為情,就沒做手術,后來各種原因,沒有做成流產,才留下了啟妍。
這種經歷,讓她覺得自己很多余。
楊鳳池教授也分析,因為啟妍小時候缺乏來自媽媽的關愛,導致她需要從別的地方來彌補缺失的母愛。
可是,為什么她沒有把對母愛的期待寄托在年長的女性身上,而是把丈夫這樣一個男性叫媽媽呢?
教授問啟妍小時候誰抱過她,她想起有兩個大哥哥很喜歡她,在她小時候經常把她馱在脖子上出去玩,讓她覺得很幸福。她的爸爸也對她很好,經常給她買好吃的,做好吃的。
因為從小能給她關心、愛、照顧和安全感的是男性,她就把男性當成了母愛的來源,把對母親的情感轉移到男性身上,結婚前把爸爸當媽媽,結婚后,因為和丈夫相處的時間長,丈夫包容她愛她,她就把丈夫當成了媽媽,她叫丈夫媽媽,丈夫答應的時候,好才會覺得自己是有媽媽愛的人,她的精神世界才能穩定和平靜的狀態,如果丈夫不讓她叫,可能就難以保持穩定的情緒和生活。
可是畢竟丈夫不是媽媽,夫妻也不是母女,丈夫表示自己心里一直不舒服,啟妍也感覺到一直叫丈夫媽媽弱化了夫妻關系。
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楊教授指出,啟妍從媽媽身上感受不到母愛,覺得母親不愛自己,自己是個多余的孩子,這個心結需要打開。
現場連線了啟妍的媽媽,教授問她媽媽,是不是給孩子講過,當年沒想要她,她媽媽說是,就是因為碰上了個男醫生,要是女醫生的話就做了。
啟妍聽到媽媽說話就流下了眼淚,后來楊教授引導她媽媽,說你現在是不是慶幸當初遇到的是男醫生,才保下這個好女兒。她媽媽說是,教授又引導,你把這個大聲跟女兒說一遍。
好媽媽說:幸虧當時碰到的是個男醫生……你是媽媽的驕傲。
啟妍捂著臉失聲痛哭。
楊教授說,你看,其實你媽媽很愛你,她現在一直慶幸當初碰到了男醫生,要不然就錯過你這個好女兒,你媽媽不是不愛你,她只是不善表達。
媽媽繼續說,我不該說那些話,如果我不說,她就不會有那種想法。
后來,這個女嘉賓再也不叫丈夫媽媽了,讓她叫她也叫不出來,因為她找到了真正的媽媽,不需要再把丈夫當作媽媽。
用了這么多篇幅敘述這個故事,是想交待其中的細節。
這次心理訪談中女嘉賓的異常行為,根源就在于媽媽不注意對孩子愛的表達,在孩子小的時候很少抱她,使孩子感受不到母愛。而且告訴孩子原本不想要她,是因為去流產遇到了男醫生才留下她,使女兒感覺媽媽不需要自己,自己是個多余的存在,所以從小就缺乏安全感,怕被媽媽拋棄。
嬰幼兒時期是一個人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
在孩子還是小嬰兒的時候,媽媽應該多撫摸和擁抱孩子,給孩子唱兒歌,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都會讓小嬰兒得到滿足,從而建立安全感。
多項研究都表明,小嬰兒時期,媽媽和嬰兒的肌膚相親非常重要。小時候缺乏肌膚相觸,甚至會引起一種叫“皮膚饑渴癥”的心理問題,精神狀態和行為出現異常。
孩子越小,越需要父母多關注,多和孩子交流,雖然孩子不會說話,但眼神的交流,和孩子說話,撫摸孩子,都能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讓孩子的情感被撫慰。
想讓孩子幸福,小時候就一定要多抱抱他(她)。
]]>??隨時關心媽媽的動向,隨時問候媽媽,其實也挺不錯!至少在媽媽不在的日子,寶兒在慢慢學習獨立!晚上學習一個人睡覺!
??不再那么又哭又鬧,也不再非要質問你為什么要工作,為什么要把他一個人留在家!不再追問他到底是你生的?還是你撿來的!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學會和寶兒共情,不再一味的給他說道理,我告訴他我也和他一樣,一樣的感到害怕和孤單!但是沒有關系,他害怕了孤單了就打電話給媽媽,媽媽會一直陪著他!無論白天還是晚上!
????家從來都不是講理的地方,家是只講愛講溫暖講安全感的地方!治愈寶寶恐懼感最好的良藥,是媽媽溫柔的陪伴!
]]>當孩子感到情緒崩潰時,你會怎么安慰他呢?這看似簡單的問題,卻難倒了不少的為人父母者。
錯誤的安慰方式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只會讓孩子愈發難過,變得更加崩潰。
作為父母,要學會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共情他們的感受,這樣的安慰才能真正發揮出安慰孩子的作用。
很多父母在發現孩子哭的時候,一般第一反應都是先否定孩子哭的行為,然后再告訴孩子一套為什么不能哭的道理。
乍看之下,媽媽的回答好像沒有任何問題,理直氣壯——哭沒有用,哭不能解決問題。但細想之下,又會發現似乎在哪里有不對的地方。簡單來說,就是媽媽和孩子之間在面對“哭”這件事情上完全沒有在一個頻道上,就是我們俗稱的“共情”。
因為孩子此時在內心深處想的是:我也不想哭啊,可是我真的就是忍不住,我好難過啊!
正當媽媽無計可施的時候,救火隊友爸爸上來了。
爸爸并沒有采取媽媽的做法,而是順勢接納孩子:寶貝,你現在感到很難過,爸爸和媽媽其實都很理解你,你可以難過,會難過是所有人的正常表現,難過不是懦弱。
其實說到底,我們要讓孩子的情緒有個疏通口,這樣理性大腦才能發揮作用,變得更加理性。
當孩子特別不自信,常常會陷入深深的懷疑中,尤其是目標高出了孩子能力的時候。
這時候爸爸上來做了一個示范:不去嘗試一下怎么就知道自己做不好,你盡力去試試,就算做不好也沒有關系,爸爸媽媽依然支持你!
我們給孩子解放思想包袱,輕裝上陣,往往會做得更好。
爸爸這時候上來了,關切地對孩子說:別怕,爸爸媽媽就在你身邊,看起來,你是不是有點兒信心不足?要不要跟爸爸媽媽說一說?看看我們能不能幫上點什么忙……
父母先讓孩子把負面情緒給倒出來,這好過盲目地給孩子打氣。
當孩子缺乏勇氣的時候,不少父母喜歡先把孩子貶低一番,然后再通過激將法刺激孩子去挑戰自己,可這種做法常常讓孩子的心理變得更加崩潰。
爸爸給媽媽做了一個正確的示范,他關切地對孩子說:你是不是有點害怕?第一次玩勇敢者游戲,有點害怕是很正常的,爸爸小時候第一次玩的時候也害怕過呢,后來玩著玩著就不害怕了。想想看,我們可以做些什么,給自己加加油呢?爸爸媽媽都支持你,陪著你一起玩這個游戲!
我們換種方式,就像這位爸爸那樣,孩子很快就會戰勝膽怯心理,變得勇敢起來。
如果孩子認為有關系,而父母認為沒關系,孩子就會在心里感到別扭和不甘,難以咽下這口氣,負面情緒越積越多。
爸爸此時再次給媽媽做了一個示范,他安慰孩子道:輸掉了比賽,你看起來不怎么開心,平時付出了這么多,確實難免有些難過,如果想哭就哭一下吧,你不是一個人,爸爸媽媽永遠都站在你身邊,給你支持!
當情緒被合理化之后,孩子原本負面的情緒就得以釋放,他們就會容易增長勇氣,而不是挫敗感和自卑感。
生活中,總有一些父母認為孩子的事情都是微不足道的,如果孩子遇到“小事情”不高興就是在無理取鬧。
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抱著這種成見,慢慢地,孩子就會變得不愿意向父母表達了。
爸爸此時給媽媽解圍了:寶貝,看來你是很喜歡這個玩具?這么喜歡,丟了確實讓人感到很難過,爸爸媽媽都很理解你現在的心情,我們先試著想一個辦法去找找看,好嗎?
這時候孩子感到自己的情緒被父母接納和理解,就會在尋找玩具的過程中慢慢得到釋放。
這種做法實際上是錯誤的,會給孩子傳遞一個錯誤的信息:這都是桌子惹的禍!
如果孩子是這樣子想的,那么他在下次還會因為不注意,重犯被桌角絆倒的錯誤。
爸爸上前給媽媽做了一個示范:寶貝被桌子絆倒了是嗎?痛不痛?來,把腳伸出來讓爸爸揉一揉看看,下次我們走路的時候要盡量遠離桌角哦,這樣才不會被它絆倒。
孩子犯錯誤了并不可怕,只要哪里摔倒,就從哪里爬起來。我們要讓孩子勇敢地面對錯誤,才能讓他從錯誤中獲得成長。
爸爸把孩子拉到身邊,蹲下對孩子說:你感覺怎么樣?是不是想到了什么,和爸爸媽媽說說看,說不定把它說出來感覺會更好一些!
一般來說,面對焦慮、擔心、緊張等負面情緒,越是壓抑就越是容易使心理出現問題。
面對孩子壓不下去的情緒,不如讓他們把它說出來。
不少父母不允許孩子在學習上叫苦叫累,似乎肯定了孩子學習上的苦和累,孩子就不會繼續努力了,可能就會徹底躺平了,因此總是想辦法打壓孩子冒出的這個念頭,讓孩子的情緒變得愈加低落,卻于事無補。
可實際上孩子面對學習的壓力,偶爾叫苦叫累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這就像我們成年人在工作上如果感到累了,不也一樣會說自己很辛苦?只要我們善于引導,就能很快化解孩子身心上的壓力。
爸爸給媽媽做了一個正確的示范:辛苦你啦,爸爸知道你在學習上付出了很多,想要學好確實不容易,看看爸爸能為你提供什么幫助呢?你說說看……
孩子內心的想法其實就是希望自己的辛苦和努力能被父母看到,如果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孩子就會有更大的信心去克服眼前以及未來面臨的困難。
結語
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道路上經常會陷入誤區,但只要我們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走出養育誤區并不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