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得深入了解下,為啥會出這樣的事??催@個例子,可能這孩子之所以這么干,原因可多了,可能是家里沒教好,或者爸媽太寵著他,也可能他自己性格上就有點問題。這些原因可能讓他在遇到困難或者壓力的時候,沒法好好控制自己的情緒,結果就可能用一些極端的方式來發泄自己的不高興。所以啊,要想防止家庭暴力,最要緊的就是從小得教育孩子們要有正確的價值觀,還要教會他們怎么管理自己的情緒。
咱們得聊聊家暴這事兒,真心嚴重。家暴不只會讓人受傷,還會給心里留下深深的疤痕,孩子們的未來也可能因此受影響。更糟的是,這還可能讓我們社會的道德水準直線下降,搞得大家都不安生。所以呢,對家暴這事咱們得硬氣點,堅決不讓發生。
要是想預防家暴,咱們可以從這些方面下手:
1. 家庭這邊得教育好,爸媽們得有正確的觀念,多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教他們怎么正確處理情緒和人際關系。自己也得做個好榜樣。
2. 學校也得給力,增強德育教育,讓孩子們都懂得法律,知道家暴是不對的。
3. 社會上大家也得幫忙,多關注家暴問題,提供幫助。比如搞個舉報熱線啥的,鼓勵大伙兒勇敢舉報。還得加強對受害者的心理輔導,幫他們走出陰影。
咱們得把法律這玩意兒給弄嚴實了,對那些家庭暴力的家伙就得狠狠地打擊,得讓受害的人能得到他們應有的保護。要是有誰犯了這事兒,我們除了教育他,也得讓他吃點苦頭,讓他們明白回頭是岸。家庭暴力這事兒啊,可不是小事,我們社會上的每個人都得盯緊了,一起努力解決。想象一下,如果我們能打造一個沒有家暴、和和美美的家,那孩子們不就能在一個好的環境里開心地成長了嗎?大家一起努力吧!
]]>律師提醒,家暴只有零次和無數次,面臨家暴的朋友,一定要勇于向社區組織、婦聯等尋求支持,盡量收集與家暴相關的證據,配合警方和司法機關的工作,勇于拿起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大家好,我是陳軍律師。今天要談論的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話題:家暴。不久前,河南一名女子因不堪家暴跳樓逃生,全身多處骨折,雙下肢截癱。兩年過去了,她仍然無法離婚。現在一起來揭開這個悲劇背后的法律真相。
首先遭受家暴時務必保持冷靜,及時離開施暴現場,避免矛盾激化。其次收集和保存人證物證,向相關部門投訴反映和求助。遭受家暴后該如何尋求法律幫助?
·一、撥打110報警,公安機關必須及時出警制止家暴,并調取證據。
·二、及時就醫,保存病歷記錄和檢查照片等證據。
·三、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或起訴。
·四、如需要臨時生活幫助,可以申請家暴庇護場所、救助管理機構或福利機構的援助。
在家暴案件當中,重要的證據包括:
·一、報警記錄。
·二、傷害鑒定結果。
·三、就醫病例或是檢查照片。
·四、施暴者的書面保證或錄音。
·五、鄰居朋友的證言。
值得注意的是,家暴不僅僅是家庭內部矛盾,更是違法行為。在我國,家暴受害人有權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法院也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裁決。面對家暴,要勇敢的站出來,用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權益。
希望大家關注家暴問題,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如遇家暴,請勇敢的說出"不"。在生活當中,沒有容忍家暴的借口。讓我們一起來傳播正能量,共建和諧家庭。
]]>一、老公家暴忍無可忍 nearly要離婚
1. 新婚之初甜蜜幸福
我和老公結婚3年了,結婚之初非常甜蜜幸福,我們天天恨不得黏在一起。
2. 急轉直下老公開始無理取鬧
可就在結婚1年后,老公突然總無理取鬧,動不動就暴跳如雷,嚴重影響了生活質量。
我一直采取忍讓的方式,希望他能改正,可情況不僅沒有好轉,反而愈演愈烈,多個階段甚至出現他動手打罵我的情況。
二、分析找到家暴根源在壓力大
1. 記錄下老公家暴的次數和原因
面對如此嚴重的家暴情況,我選擇先記錄下老公打罵我的次數、過程和起因。
2. 通過分析找出主要原因是工作壓力大
分析后我發現,老公動手打人多發生在工作壓力大的時候,這應該就是主要原因。
3. 和他溝通也承認是工作導致的
我試探性和老公溝通這個問題,他也承認最近工作壓力沉重,容易處處發脾氣。
三、女方想方設法化解老公暴怒
1. workload大時幫他分擔減輕壓力
知道原因后,我會在老公workload特別大的時間多幫他分擔,試圖減輕他的工作壓力。
2. 動手前分散他注意力轉移怒火
我也學會在老公情緒即將爆發之前,會轉移他的注意力,成功避免他動手打人。
3. 用溫柔話語安撫他暴躁的情緒
即使他發火,我也盡量用溫和的話語引導他冷靜下來,不會像從前一樣與他直接對罵。
四、成功挽回讓老公重新投入婚姻
1. 老公開始意識到自己有暴力傾向
在我的icate努力下,老公也開始意識到自己確實有暴力傾向,經常無緣無故動手是不對的。
2. 主動承諾控制脾氣不再傷害我
他開始主動承諾我,一定會控制自己的脾氣,不再動手傷害我。
3. 婚姻關系重新走上正軌
通過這個過程,我成功讓這段婚姻關系重回正軌,現在老公對我再也不打罵了,我們的感情也在不斷升溫。
五、詳解如何挽回家暴關系
1. 記錄進程找出根源,引導溝通
要記錄家暴過程,分析找出根源,并在平時溝通交流,引導解決。
2. 學會轉移注意力化解暴怒
要在爆發前轉移注意力,然后用溫和話語來化解暴怒情緒。
還要給夫妻間一定獨處時間,理解對方的情緒,以寬容的心態面對。
4. 不放棄,相信他可以改變
在挽回過程中,要相信對方可以改變,只要自己不放棄挽救,終會成功。
六、用愛感化讓婚姻煥發新生
1. 經歷這次危機更珍惜感情
我和老公都因這次危機更珍惜現在的感情,會注意言行避免重蹈覆轍。
2. 配合老公一起面對外界壓力
現在遇到外界壓力,我會全力配合老公一起去面對和解決。
3. 婚姻被升華到新的高度
我們的婚姻關系被這次經歷升華到了新的高度?,F在非常穩定甜蜜。
選擇寬容和理解,堅持用愛去感化,就能化解婚姻危機,重建幸福。希望我的經歷可以幫助你,繼續保持信心!
]]>眼看開學季又要到了,每個孩子都將面臨新的挑戰和成長。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說:
“教育者,非為已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
每個優秀孩子的背后,都站著高質量陪伴的父母和老師們。
開學第一課,被朋友圈的這段話刷屏,與所有學生、家長和老師共勉。
圖源:全景視覺
最近,鐘美美哭訴父母離婚的視頻登上了熱搜。
他說:“我的家里就不應該有爸爸的存在,他會打我,還會打我的媽媽,我們好像就生活在他的陰影下?!?/span>
“我試圖原諒他,但是我永遠都原諒不了,我挺恨他的。”
大人之間的沖突和打罵,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被放大成千上萬倍。
這些潛移默化的影響,會伴隨他們一生,甚至會讓孩子也出現暴力行為。
孩子看不到成人的理性,也看不到成人為解決問題所作出的努力,自然也沒有辦法從大人身上學習正確解決問題的方法。
等他長大之后,很可能也繼續用暴力的方式,解決令他感到憤怒、挫敗、沮喪或痛苦的問題。
有部紀錄片叫《鏡子》,男主人公是14歲的問題少年澤清。這樣的年紀本應該在校園里學習知識、與同學歡聲笑語……
但他卻輟學在家,整天與網絡游戲為伴,并且經常打罵自己的母親。他說因為“大人都這樣說話刺耳,而且還經常家暴我”。
家庭暴力不只是動粗毆打,也包括長期的言語辱罵和否定打壓。
無論什么形式的暴力,都是在給孩子的人生蒙上一層陰霾。
永遠記得,家庭教育的底線,就是從拒絕暴力開始。
曾有一位老師講過這樣一件事情:
“班里有個小男孩,是父母中年得子,因此非常寵溺他。
“在學校,這個孩子總是把衣服、東西扔地上,我就找家長談話,希望家長能夠給孩子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但沒想到的是,孩子非但沒改,孩子媽媽還經常往學校跑,幫他收拾東西。
“眼看他在學校愈發變本加厲,父母卻依舊驕縱不管。我再次和小孩媽媽展開了溝通,結果第二天孩子媽媽就把我告到了校長那里,說我給她家孩子穿小鞋…….”
老師和家長,明明擁有相同的目的,最后卻變成對立面的敵人。
記得古代求學時,父母帶孩子去私塾報名,要向先生行叩拜之禮。
尊師重道在古人眼中,極其重要。
反觀現在家校關系變得十分敏感,老師本是為了孩子好,稍微嚴厲一點,還要膽戰心驚,生怕家長反應過激,惹出不必要的麻煩。
作為家長,愛子心切,都可以理解,但不能過分溺愛孩子,也不能過分地干涉老師對孩子的管教。
如果家長不舍得管,老師不能管,那么對孩子的教育肯定是失敗的。
千萬別贏了老師,最后卻輸掉了孩子。
家長給老師多一點寬容和理解,多一點信任和尊重,老師自然也會對孩子加倍珍愛,這種良性循環,才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圖源:全景視覺
蔡元培曾經在《中國人的修養》中寫道:
“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想要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說話的語氣和方式。”
當父母與孩子之間保持良性溝通,有更好的情感交流基礎,親子關系和諧了,父母說的話孩子才愿意聽。
如果在平時的交流中說話不注意方式,很容易破壞孩子的安全感,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孩子也會變得敏感、脆弱,甚至變得逆反。
朋友莉莉,曾這樣“吐槽”她的母親
“生我養我的老媽,在過去二十年的時間里沒有在物質上虧待過我,但她唯獨喜歡用尖銳的語言羞辱我。”
有一次,公司安排大家臨時加班,莉莉因為文案沒有做完,一直沒來得及沒有和家里說加班的事情。
結果,正在工作崗位奮力加班的她接到了母親的電話,電話中穿來了不絕于耳的咒罵聲:
“翅膀硬了,才上幾天臭班就厲害了,現在加班都不知道提前給家里打個招呼!
“天天加班,天天加班,我看你就是活該,天生的丫鬟命,你說你怎么這么自私、命賤,我真希望從來沒生過你這種女兒?!?/span>
還沒等莉莉張口,電話就掛斷了。只剩莉莉在原地苦悶和委屈著,手頭工作的效率也變慢了起來……
一張嘴只知道說惡毒語言的家長,只會成為孩子人生的一把利劍,讓他們的人生遍布荊棘。
如果孩子在父母的語言里感受不到任何溫度,最終也會成為父母嘴里經常說的一文不值。
打擊和責罵,只會讓孩子失去信心;鼓勵和包容,才會讓孩子奮勇前行。
能好好說話的父母,才是合格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快樂的孩子。
圖源:全景視覺
在《陪孩子終身成長》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處處設定規則,會培養出不自信的孩子,如果孩子的所有行為都來自外部的規范時,孩子就沒有自我成長的力量了?!?/span>
深以為然。
黃磊的女兒黃多多每次露面幾乎都會被罵上熱搜,而這些惡意和謾罵,從她13歲就開始了。
面對眾人的不理解,爸爸黃磊卻有自己的思考:
“我從未把她當作孩子,她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她不屬于我,我們之間是彼此獨立的個體,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她,我們像朋友一樣相處。”
很多人會以為小孩子過早地學習化妝、染發,會變壞。
但結果呢,多多不僅多才多藝,動手能力很強,畫畫、鋼琴、表演一樣不落下,還非常體貼懂事,像個小大人,會給弟弟精美的蛋糕,給媽媽做手工陶瓷罐,給妹妹布置生日現場。
所以,當父母的愛是尊重、理解、鼓勵的時候,并不會教出放肆的小孩,反而能釋放孩子的天性,激發孩子的潛能,實現自我成長。
反觀那些處處為孩子設限、將自我想法強加給孩子的父母:
孩子的成長往往不盡如人意,他們容易迷失在追尋自我價值的路上,自信和快樂也難伴其左右。
作家明珠絮語說過:
“最理想的教育,必須是認真負責的老師、通情達理的家長、勤勉努力的學生三位一體,缺一不可。”
真正美好的關系是相互支持的。
而教育本就是一場修行,傾聽孩子的聲音,讓孩子成為主角,以他們的方式閃閃發光。
家長老師的愛和尊重,是抵達孩子柔軟內心的唯一路徑。
作者:德善。本文首發公眾號:讀者讀書會(ID:duzhe0423)?!蹲x者》雜志官方閱讀交流平臺,在這里,看見世界,讀懂生活。
]]>家暴是一種極其嚴重的社會問題,對于受害者來說,其影響是長期而深遠的,尤其對于兒童而言更是如此。以下是家暴對孩子的一些可能影響: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影響可能會持續到成年期甚至終身。因此,我們需要盡一切可能來預防和解決家庭暴力問題,并為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
家庭是人們生活的基本單位,是一個人成長和發展的最主要的場所。然而,當家庭暴力的陰影籠罩時,兒童成長的環境便變得扭曲和痛苦,這不僅對孩子本人的身心健康產生長期的不利影響,也會影響到他們的家庭、學校和社交生活。
家暴帶來的影響有哪些?
首先,家暴會對孩子的身體和心理健康造成長期的傷害。由于家暴往往發生在家庭中,孩子難以擺脫這種不良環境,因此,長期受到家暴的孩子可能會出現身體上和心理上的各種問題。例如,他們可能會出現頭痛、胃痛、失眠、焦慮、抑郁等癥狀,嚴重的可能會導致精神障礙和自殺行為。此外,由于孩子的心理狀態受到影響,他們可能會在學習、社交等方面出現問題,這也將給他們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
其次,家暴會影響到孩子的家庭生活。由于家暴往往發生在家庭中,所以受害者往往很難向外求助,這將導致家庭內的緊張和矛盾不斷加劇。孩子可能會目睹家庭暴力的發生,這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也會導致他們對家庭生活的不滿和失望。長期的家庭暴力會破壞家庭的穩定性和和諧性,可能會導致家庭破裂,這將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極大的不利影響。
最后,家暴也會影響到孩子的社交生活。由于家暴帶來的心理壓力和不良情緒,孩子可能會出現社交障礙和人際關系問題。他們可能會感到孤獨和失落,難以與同齡人建立密切的關系。長期的社交障礙可能會導致孩子的成長發展受阻,也可能會導致他們在成年后出現各種問題。
總之,家暴帶來的影響是長期而深遠的,不僅會影響到孩子本人的身心健康,也會影響到他們的家庭、學校和社交生活。
請給予愛,而不是傷害!
從出生8個月開始,就是姥姥姥爺照顧他,父親壓根不管他。
從記事起父親就常年家暴他和媽媽,那時最期盼的事就是他們能離婚。
本來父母的感情已經沒有了,卻因為生下二胎妹妹又維持了4年,2020年離婚后,父親依舊騷擾這個家。
作為家里的男子漢,他希望自己可以成為家里的頂梁柱,給媽媽、姥姥、姥爺、妹妹帶來更好的生活,充當家人的保護傘。
現場的嘉賓聽到鐘美美講述自己的經歷時,都感到十分的詫異,壓根沒想到鏡頭前樂觀風趣的小男孩,竟然經歷了這樣的原生家庭。
他哭訴這段經歷的時候,特別的難過,哭了不知道多少次,觀眾席上的媽媽更是淚流滿面,可見家暴帶給了他們很多痛苦的回憶。
據了解,鐘美美原名鐘宇升,曾靠著模仿老師走紅。
翻看他的作品不僅發現,他把老師的一些小動作模仿的活靈活現,扶眼鏡框、甩頭發、翹蘭花指、打板子等,看他表演的時候仿佛看到了自己老師。
因為他很有表演天賦,將老師的精髓也都模仿了出來,所以很快他就收獲了400多萬粉絲的關注,小有名氣。
曾有人提出15萬簽下他并對他進行包裝,當時年僅13歲的他以專注學業為理由拒絕了這個提議。
有網友說:
“真的沒想到啊,還以為他那么開朗活潑一定生長在一個有愛的家庭里,沒想到背后那么多辛酸痛苦。
媽媽其實是最痛苦的,既要面對一個家暴的男人,又要努力維持家庭的完整,這男人沒有心!”
在節目中,鐘美美哭著說:“因為父親家暴導致離婚而替父親接受質疑和訓斥是不孝嗎?”
陳明在節目中說,
“家庭暴力不是家務事,而是給孩子帶來沉重的心理創傷。我們不能帶著家務去想。如果家暴停不下來,婚姻肯定難以為繼,我們自身的安全也會成為問題。
怎樣才能維持這段婚姻?現在很多人口口聲聲說不會為了孩子離婚,兩人還是冷戰或者打架分不開。
其實孩子什么都知道,夫妻關系可能好也可能不好,只是難瞞外人,難瞞孩子和父母。結果三代人都不開心。”
少年鐘美美的家庭令人感到心痛,今天這篇文,我想探討下父親家暴對孩子的影響。
家暴無疑對當事人有極大的身心傷害。如果有孩子的家庭發生暴力事件,那么孩子也將是極大的受害者。尤其是目睹家暴過程的孩子。
一個孩子看到母親被打,比孩子自己被打造成的傷害更大。
在柔弱的母親面前,不管自己的力量如何,任何一個孩子恐怕都會本能地想要保護媽媽。
5月20日,一個大家都在表達愛意的日子里,1歲男孩卻眼睜睜看著媽媽又被爸爸打,這次媽媽斷了3根肋骨。
40多秒的時間里,媽媽的哀嚎聲此起彼伏,還夾雜著男孩的尖叫和哭泣聲。
男孩驚慌失措地跑到媽媽面前,趴在媽媽身上,終于阻止了爸爸的暴行。
像這樣恐怖的經歷,還有廣州的一對小姐妹也經歷過。
男子狠扇妻子耳光,還抱摔為媽媽求情的女兒。母女三人抱團痛哭的場面,讓人心碎。
家庭暴力,猶如一把剪刀,刺穿了家庭的幸福,刺死了孩子的快樂。
即便孩子身體沒有受傷,目睹暴力本身就已經是一種傷害。更何況,身體的傷可以恢復,心靈上的創傷很多人究其一生,都難以修復。
“你傷我媽多重,我就傷自己多重”
1、孩子會本能地認為家暴的根源是自己。
如果家庭發生矛盾,孩子安全感缺失,他會本能的認為是自己造成了矛盾。
有的孩子會出現一系列變化,比如突然變得乖巧、刻意討好父母、變得沉默寡言等。
他們容易內歸因,覺得父母的不幸均是因為自己,而讓自己承擔起責任,以為通過自己的改變,能夠挽回父母的關系。
小學二三年級的一個周末,老爹喝了點酒,他笑著問我:“讓我看一會兒電視好不好?”
我當時根本不想理他。老爹就問我媽:“你姑娘不讓我看電視。”我媽當時正準備小賣鋪開張的事情,就沒回話。
這惹惱了老爹,他立即揪著我媽的頭發,把她踢倒在地。然后用腳狠狠地踩我媽的手,一腳、兩腳……我媽的手腫了一個月都沒有消下去。
當時我只知道哭,什么也做不了,嘴里不停地說:“我錯了,我錯了!”當時我覺得,如果把遙控器給老爹了,這一切都不會發生。
小時候,我一直以為自己是矛盾的根源,沒有了我,就不會發生這些。
我的媽媽最可憐,她承受了家庭暴力的一切皮肉之苦。我作為那個幸存的人,那個“幸存”的孩子,我的內心卻從來沒有幸存過。
——@知乎網友
孩子是家暴的幸存者,卻也是最無辜的受害者。
2、家暴的孩子容易產生內疚感,尤其是目睹家暴過程的孩子。
當孩子處在家暴的環境中,他是十分恐懼、驚慌的,因為自己弱小而無法幫助被施暴者容易讓他產生無限的內疚,為了減少內心的歉疚和痛苦,孩子往往會背負起贖罪的責任,而長期生活在痛苦當中。
小時候我爸打我媽,我無能為力,除了哭沒辦法。
中間有一段時間我爸不打了,后來我成年了,18歲了,我爸又開始了,喝點酒沒個數下手沒輕沒重。
我沒法對我爸動手。我就拿起刀在我爸打我媽的時候,當著他們的面一刀捅進自己肚子里又拔了出來,鮮血四濺。
我爸立即就不打了,過來用衣服堵著我的傷口問我為什么。
我說:
“我恨你總打我媽,我也恨我自己有你這樣一個父親?!?/span>
“我不能對你動手,我也不能不護著我媽?!?/span>
“所以我是你們生的,是你們養的,我傷害自己就等于傷害你。”
“以后你再敢動手打我媽,你打她多少下,下手有多重,我就傷自己有多重。”
從那往后到現在15年了,我爸把酒戒了。除了我結婚一口都沒喝過,對我媽也再沒有動過一次手,現在我肚子上還有一道疤。
—@網友雨中奔跑的白鬼集
用自殘的方式保護媽媽,慘烈又悲壯。孩子是父母的軟肋,但別逼著孩子拿自己當武器。
3、孩子容易成為下一個被攻擊的對象。
父母之間的不平衡的關系以及矛盾很容易讓孩子成為下一個被暴力傷害的對象。
因為父母無法處理和釋放自己的情緒。往往容易在遇到問題時暴躁,生氣,因為孩子的一點小問題或小錯誤而發怒打罵孩子,而此時的孩子也往往容易變得小心翼翼和怯弱,他們對家暴的恐懼讓他們猶如驚弓之鳥,小心翼翼地生活。
4、父母處理問題的方式容易被孩子習得。
剛過完4歲生日的那天,我抱著小黃鴨玩具回家,還沒進門就聽到了父親的怒吼聲。
推開門,看到滿臉通紅的父親拿著酒瓶砸向媽媽的臉。綠色的玻璃瓶子碰到媽媽頭部的那一刻瞬間炸裂,媽媽身子晃了晃,沒倒。
隨后,尖銳刺耳的吼叫聲傳遍了整個屋子。玻璃渣子刺進了媽媽的臉、頭發,鮮血順著下巴流到地上。
我拽著玩具,有些喘不過氣來。
30年后我當了父親,兒子出生沒幾天,喝了奶在搖籃里熟睡。我看了他一眼,又看到父親留在桌上喝了一半的酒瓶子,突然就想拎起來,朝兒子扔過去。
這個沖動的想法嚇壞了我,我覺得自己得了“怪病”。
——@網友
在家暴環境中的孩子,會誤認為這就是正常家庭的相處模式,也是處理問題的正常方式。
他們在長期的生活中對父母產生了認同,并且習得這樣的處理問題的方式,而在今后自己的婚姻生活中成為施暴者或受虐者。
有的家庭也許還沒有上升到“家暴”的程度,但家中父母經常吵架、語言攻擊、甚至冷暴力的情況也是屢見不鮮。
這樣的爸媽同樣在給孩子們“直播恐怖片”,孩子還要場場不落地觀看甚至要被裹挾其中。
也許孩子還小,還不會表達,也許孩子是因為害怕選擇了沉默和逃避,但這并不代表他們不在乎,更不代表對他們沒有影響。
而更讓人唏噓的是,這些陰影可能孩子用一輩子,甚至用盡全身力氣也不能擺脫掉,他們可能會變得敏感、自卑、不信任他人,他們可能會忍氣吞聲,也可能會變得暴力。
所以爸媽們,不要再互相傷害了,你們罵出的每個臟字,都在撕破孩子對這個世界心存的美好,每一次舉起的拳頭,重擊的是孩子的世界,打碎的更是他們一生的希望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