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詠/文教育部11月15日印發通知決定,組建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詢委員會。咨詢委員會實行“一體+片區”組織機制,根據地理區域分為5個片區。通知要求每學年對片區大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一次評估。
今年4月,教育部、國家衛健委等17個部門聯合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標志著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為國家戰略。咨詢委員會的組建,可以看作是對專項行動計劃的落實。
這是對現實問題的回應。近年來,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頻亮紅燈,“兒童抑郁癥”不再陌生。在北京一家頂級精神專科醫院,兒童抑郁癥門診零點過后依然嘈雜,醫生看完當天最后一個患者已凌晨兩點。由《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健康時報》等共同發布的《2022國民抑郁癥藍皮書》顯示,18歲以下的抑郁癥患者占整體比例的30%。
何以至此?按說,相比過去,這是在富足和安逸中成長的一代,但物質的豐沛并未帶來精神的安定。
簡單粗暴、一元視角的歸因是片面的,毫無疑問,青少年心理健康困境背后是多重因素所致。除了環境因素,還有個體基因特質,否者無法解釋,同樣內卷的環境下,或者同樣不良的家庭關系中,有的孩子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有的卻不會。還有研究表明,不同環境下成長的雙胞胎,如果一個得了抑郁癥,另一個生病的風險也很高。
但討論共性的環境因素仍然有助于我們撥開迷霧,找到有可能解決問題的那把鑰匙。
首當其沖要反思的是教育。即便是最佛系的家庭,在家有讀書郎之后,也能感受到教育的內卷和壓力。一個必須承認的現實是,現在的孩子,負擔比上一輩要沉重太多。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校內學習不再能滿足家庭對教育的需求,課外班是“標配”。但課外班是一把雙刃劍,它開闊了孩子的視野,也讓他們失去很多放空的閑暇時光,現在的小學生,周末騰出完整的一天出去玩都是奢侈。但在心理治療師看來,這種放空或者純粹的玩耍對心理健康十分重要,一個孩子不能總是被推著往前走。
有人說,以前家長對孩子沒這么關注,也不懂兒童心理學,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反而比現在少,這是為什么?是現在的孩子太玻璃心了嗎?不是這樣。一方面過去一些心理健康問題可能沒被看見,另一方面,我們的童年曾經擁有多得多的“留白”,消失的課間十分鐘是個表象,背后是現在的孩子一直處于被盯著、被推著的狀態。
那么,家長可否多一些定力,在課外班上做減法,不把孩子的時間排得那么滿?學校可否多一些擔當、家長可否對孩子間的打鬧玩鬧小磕碰多一些寬容,當發生校園磕碰摩擦時,有關部門能否執中公允而不是和稀泥,讓我們合力把課間十分鐘還給孩子?
有人說,根子在教育制度。但很多時候,教育的問題不全在教育本身,它是折射社會狀態的一面鏡子,教育“卷”是因為整個社會都在“卷”,很多成年人生活中也沒有“留白”。一個總在疲憊奔跑的成年人,是很難傾聽和共情孩子情緒的,更談不上心理支持,他們甚至自己的心理狀態都暗礁連連。所以,在一些精神衛生專科醫生看來,表象是孩子病了,背后可能是成年人“病”了。而撐不住的成年人身后,是緊繃的、飛速的、不得喘息、推崇功利不允許“無用”的社會。
因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議題,實際上是整個社會面臨問題的折射。我們不能單純地苛責父母,說他們太焦慮、太嚴格、不懂愛,他們本身或許也需要幫助和支持。呵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要多方合力。改變制度和改變社會狀態是一個慢過程,但孩子的成長不能等,每一個個體不妨從自己能掌控的做起,從幫助自己的、身邊的孩子做起。一個兒童心理治療師給出了三個可行的建議:第一,每天讓孩子擁有不少于20分鐘的自由支配時間;第二,每周與孩子進行至少一次不少于20分鐘的聊天,不是說教和打探,而是讓孩子的喜怒哀樂來引領聊天,與他們悲喜相通;第三,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每天留給自己20分鐘自我照顧時間,一個有自己心理空間的成年人,才能更好地引領和照護孩子。
]]>寫這篇文字,起因是網絡上的一個提問,提問者的問題是:“作為一個即將走入大學校門的學生,各位過來人可以給我什么建議嗎?”我給出的答案是:“用一個成年人的身份來要求自己,而不是大學生。”
對于大多數步入大學校門的新生而言,他們總是會從學生的角度來定義自己的身份,而忘記了自己已經是一個成年人,這會讓他們在很多時候無法擺正自己的立場,以為自己的“大學生身份”可以受到某些照顧,而其實,社會并沒有這個義務。
對于很多老年人也是如此。我曾經見過一些老年人在乘坐公交車,或者排隊購物的時候希望自己可以得到一些對于“老年人”的照顧,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從社會整體的角度來考慮,老年人也是成年人,如果我們假定65歲是老年人的界定標準的話,那么64歲364天的一位老人和65歲零一天的老人就“老人”這個概念上來說,區別到底有多大呢?
我現在還算不上是老年人,但是我肯定是從年輕走過來的,我也曾在踏進大學校園的時候想過該如何去應對新的開始,如果時間旅行真的可以實現,如今的我會對18歲的我說:“首先以一個成年人的責任和擔當來要求自己,其次,再去關注自己大學生的身份該做什么。”
并不是要講什么勵志的雞湯,而是我們越以“廣普化”的身份來要求自己,就越會讓自己以平和的心態來對待周圍的環境。在每個人的內心當中,都會認為自己是“特殊的一個”,都會不自覺地認為自己“更重要一些”,但是,如果我們可以把自己當作大眾的一員,如果我們可以接受除了我們之外的每個人都有著和我們一樣的想法,是不是我們也可以以己度人,更寬容地對待他人呢?
強調自己是大學生……,實際上都是要強調自己的特殊性,期望別人以這個特殊性來對待自己,期待別人對待自己的方式和對待“非大學生”有所不同,而如果我們把18歲成人作為一個走入社會承擔法律責任的標準的話,法律,會因為是不是大學生而失去自己的公正性嗎?
就業的時候也是如此,企業看的,是員工為企業創造的價值,是能力而不是單純地學歷,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強調自己是大學生,覺得自己就應當比學歷低的同事更受到公司的器重,就難免陷入“自以為是”的境地當中,而這樣的狀況,對哪一方都是不好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一名在校大學生可以用成年人這一概念來要求自己的話,那么顯然這樣的學生會比那些只為自己貼上“大學生標簽”的同學可以更早地感受到社會“殘酷的一面”——成年人需要養家糊口,需要自己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不但沒有家長的保護而且還要照顧家長的感受與生活——哪一位學生能夠先想通這個道理,就可以更早地從“同學圈子”當中掙脫出來,開始嘗試真正的飛翔。
靜心老師。
為什么很多人都是充滿著希望走進了婚姻,卻在各種雞零狗碎的婚姻中變得沮喪和失望,甚至是絕望了呢?為什么會是這樣呢?那是因為不少的人以為婚姻就是他們自己想象的那個樣子。
伴侶真的會像誓言說的那樣,你就是我的王,你永遠是我心里最美好的、最重要的人。我愿意給你我的所有甚至生命,你在我這里永遠都沒有錯。錯的永遠是我甜言蜜語、山盟海誓,讓你以為你們結婚了就能給予你在成長當中所有未被滿足的所有的那些情結,治愈你所有成長過程當中的創傷。而遺憾的是,你的伴侶并不是你的父母,也不是你的治療師。而且你記住了,永遠都不會是的。因為他和你結婚,很大的可能他也保持著跟你同樣的期待。
如果你也有類似的想法,我真的勸你,趕快得升級自己的婚姻認知系統,否則可能失望痛苦就是必然的。你知道我們國家的法律為什么要規定男的22女的20才能結婚嗎?就是因為必須得保證這結婚的兩個人,他們得是精神和物質,基本獨立的成年人,成年人意味著你不再是孩子了,你得為自己的生活和成長負全責了。
你結婚并不是離開父母,再找父母來對你負責,或者是靠他來療愈你在原生家庭當中成長的那個不足,肯定有認知低的杠精就會跟我說了,如果我什么什么都是靠我自己,那我還找伴侶來做什么,這是一個好問題。
那么我今天來告訴你,其實婚姻的前提就是,你本身自己就能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好好的成長你自己。找個伴侶來干什么?你倆在一起可以吃的更香、可以睡的更舒服,可以彼此支持對方的工作和生活。
而且從精神的成長上面,你們可以把對方看成一面鏡子,在這面鏡子里面看到并調整自己人格的不完整。當然你的伴侶他也應該是這樣想的,而當你們兩個都能用這樣的認知在婚姻當中獨立且相互成就之后,一起來走剩下的人生路,不再孤獨,僅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