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忌諱死亡嗎?
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加速,殯葬、養老等行業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關注。近日,一條“00后女生當守墓人”的話題登上多個熱搜榜,事件的主人公小譚是個重慶姑娘,本科專業是現代殯葬技術與管理,今年大學畢業后,她選擇在重慶一家陵園做“守墓人”。
對于很多人來說,殯葬行業總帶有一層“灰色濾鏡”。小譚在工作之余,時常以短視頻的形式記錄自己和同事、領導的工作日常,特別之處在于她的拍攝地點是人們鮮少談之的陵園,她總愛調侃自己是“守墓人”。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比起談論死亡時普遍的沉重感,小譚傳遞出來的卻是一份“松弛感”,她的陵園視頻記錄著角落里不知名的紅花、偷吃綠化的牛羊、邊跑邊貼貼的小土狗、嬉笑打鬧的朋友、扛鋤頭上山修墓的領導、豪邁K歌的老板……
不諱生死,是當代年輕人生死觀的轉變。尊重生的偉大,看淡死的到來,年輕一代對待死亡“松弛感”的體現,就是不再忌諱談論死亡。
在人們的傳統印象里,死亡對中國人來說是很不吉利、諱莫如深的事情。我們經常能從老一輩對待死亡的態度上感覺到這些:不可言說的“死”字、年齡感帶來的焦慮、對疾病的否認……《南方都市報》曾經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在接受調查的300名家長中,僅有13.6%的人會認真回答孩子提出的關于死亡的問題,而超過60%的家長選擇避而不答。這樣的生死觀讓很多人敬畏死亡,但也讓更多人害怕死亡、不愿正視死亡。其實若是追根溯源,我們的祖先對于死亡的態度,并未有我們所想的忌諱。
儒家認為“未知生,焉知死”,引導人們從務實的角度由生觀死,蓋棺定論之時,死的全部意義是由生的價值決定的;佛家認為生死不過是六道輪回中的一個個節點,而非終點;道家則認為“夫物蕓蕓,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死亡是以主體的自由精神超然于生死苦樂之外。
古往今來,中國人都倡導面對死亡時的淡定從容,強調社會性和倫理性的人生意義,今天的年輕人更加相信,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生命的開始。
殯葬是對亡者的尊重,也是對生者的撫慰。有個職業叫做入殮師,他們為亡者整理遺容,為死者還原未死之狀態,讓逝者得以安息。日本曾拍過一部叫做《入殮師》的電影,我國今年上映的《人生大事》亦是國內少見的聚焦殯葬行業的影片,它們讓“死亡”這個沉重的話題逐漸走入大眾的視野。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90后、00后選擇投身殯葬行業。00后“守墓人”小譚曾在采訪中表示,殯葬這行其實挺“卷”的,不比想象中輕松。高考選專業時,專科學校殯葬專業的錄取分數線比本科線還要高出幾十分,每個地區也有名額和分數的雙重限制,只有30%左右的學生能通過高考被錄取,很多人想學卻沒有考上;到了大學,還沒畢業就已經有很多人被各地的殯葬單位預定了offer;工作后,還會有全國性的職業技能競賽,考察殯葬工作者追悼會主持、接待,以及遺體防腐、整容等殯儀服務……
此外,“00后立遺囑”的話題也被更多人關注,今年3月,中華遺囑庫發布的《2021中華遺囑庫白皮書》中首次提及了“00后”立遺囑的情況,2020-2021年立遺囑的人群中,“00后”有223人,近一年增長了14.42%,有人還在訂立遺囑的同時簽署了遺體捐贈書。
在互聯網大環境下,人們有更多渠道去接觸新的觀念,年輕一代也更早地對生死有了自己的見解。越來越多的數據體現出當代年輕人的生死觀,他們選擇去觸碰、去了解、去接受,消除恐懼后,開始做出更多未雨綢繆的選擇——將買墓地、立遺囑、捐遺體這些“身后事”更早地提上日程,在活著的時候借助具有法律效力的行為,為未來可能發生的風險提供一份保障。接觸“死亡”不代表靠近死亡,“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到來”也并不是一句悲觀的話,對當代年輕人來說,這是在他們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出的更現實、更成熟、更理智的選擇。
“人死了,就變成一個星星。”
“干嘛變成星星呀?”
“給走夜道兒的人照個亮兒……”
——史鐵生《奶奶的星星》
余華有言:“我們不是為了活著本身活著,而是為了活著以外的任何事而活著。”生命是如此美好,生如夏花之絢爛,死若秋葉之靜美,每個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正視死亡,才能更加珍惜生的時光,在有限的生命里,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撰稿:小魚
排版:小魚
圖片:來源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