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坤長篇小說《神圣婚姻》研討會嘉賓合影
郭義強、白燁、胡平、張清華、孟繁華、賀紹俊、陳福民、謝有順、張燕玲、吳俊、何平、王春林、韓春燕、李一鳴、彭學明、梁鴻鷹、王軍、胡友筍、李舫、李朝全,劉瓊、劉颋、王國平、傅逸塵、李蔚超、陳濤、宋嵩、舒晉瑜、張中江等三十余位專家與會研討。
徐坤是成名已久的作家,曾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優秀短篇小說獎、第十一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優秀長篇小說獎。當她還是一名年輕學者的時候,一系列中短篇小說《白話》《先鋒》《熱狗》等就以獨特鮮明的風格贏得廣泛的關注,受到王蒙先生的高度肯定,此后她的長篇小說《春天的二十二個夜晚》《野草根》《八月狂想曲》等,更是一次次帶給文壇驚喜。徐坤不僅在文學創作上一貫保持很高的水準,而且歷經角色換位不斷變化、步步走向闊大。從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年輕學者、文學博士到北京作協副主席、國家一級作家,再到中國作協《人民文學》副主編、《小說選刊》雜志主編,遍觀文學之變,描畫時代生活,因“博觀”而成“圓照之象”。《神圣婚姻》正是徐坤歷經十年沉淀的“圓照”之作,是人生抵達另一境界后的闊大之作,是直面新時代現場、洞察時代之變而又勇敢取舍、鉛華洗凈的高度凝練之作。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閻晶明
閻晶明在講話中表示,好久沒有讀到這么痛快的小說了,感覺以前火熱的現實生活又回來了。《神圣婚姻》是一部有關當下中國尤其是當代城市生活的集中描寫,呈現一種活色生香、生機無限的狀態。小說中的人物性格都非常鮮明,每個人的生命情感都有切膚之痛,然而他們依舊對生活充滿了熱愛,人人都在小說里自主、痛快地活上了一回,命運的坎坷、生活的矛盾沖突,最終都達到了反轉與和諧。小說還呈現了一種獨特的地域風格特征。整部小說處理得鮮活、圓滿、穩妥,是一部非常值得回味和研究評價的優秀作品。
中國圖書評論學會會長郭義強
郭義強對《神圣婚姻》給予了高度肯定,他認為《神圣婚姻》觸及了精神層面的宏大問題,一個國家的強盛,離不開精神的支撐。進入全面小康社會之后,如何把我們具有悠久文明歷史的古國變成更加有精神追求的國家,如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全民的責任,更是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作家們的責任。徐坤在小說中寫出了在新時代堅守傳統優秀價值觀的一群人,比如說宇宙所所長孔令健,副所長毛榛,掛職犧牲的研究員薩志山,支教山區的程田田等。只有讓人民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國家才有力量。作家徐坤功力深厚,寫出了幾個鮮活的人物,像于鳳仙這樣的角色雖著墨不多,但是寥寥幾筆就把人物的突出特點寫活了。小說不乏喜劇色彩,兼具東北地方戲的幽默感,在正與邪的較量中突出正氣,對人物命運始終懷有強烈的悲憫。
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會員、書記處書記、《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
施戰軍在講話中指出,《神圣婚姻》體現了徐坤持續成長的創作存在,前面有王蒙,中間有徐坤,給我們信心的創作者始終存在。徐坤除了依然在寫近處的無休無止的生活、寫人在路上的千頭萬緒的操勞,她還寫到遠方和理想主義的幻影。近處、路上、遠方——使得這部小說的整個精神結構非常穩定;兒女情、事業心、英雄氣——幾代作家擅長的寫作路數,在徐坤這里來了一個集成甚至一次升華;付真情、求真相、要真義——這一故事模式,既層疊很多故事又折閃出價值。同時,新時期中國現代化進程被《神圣婚姻》清晰地捕捉到了,人們入城以后又逸出城市,或者被派駐到鄉村,同時也是文學的富礦。《神圣婚姻》在敘述上非常有特點,它籠蓋天上、地下、中外、城鄉、文理、玄實、元宇宙與扶貧、婚姻之約和個性之求,翻開《神圣婚姻》,就像打開了視頻一樣呼之欲出。文學創作就應該沖著神圣的境地,拖塵踏泥地奔過去,它是旅人的長詩。我們以為的悲涼,寫著寫著就變成了蒼涼;我們以為的生澀,卻成了神色。如何以審美質素、以小說感融入到新時代,融入到增強精神力量長旅當中,《神圣婚姻》是一個標志性作品,值得被不斷提及、反復閱讀。
人民文學出版社總編輯李紅強
李紅強在致辭中表示,《神圣婚姻》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在過去一年里的重要收獲,是人文社2022年度好書之一。近年來,在廣大作家和各位專家的支持和信賴下,人文社推出了諸多優秀長篇小說。這其中,我們認為,就直接書寫新時代廣闊生活中的紛繁巨變,表現新時代變革與恒定的價值走向方面,《神圣婚姻》無疑是最為突出的。小說以活潑爽利的文風、神采飛揚的敘事,以新時代的北京為表演舞臺,聚焦市民階層與城市精英、知識分子與海歸青年等典型人群,見出神圣、見出人間、見出社會。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原會長、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白燁
白燁認為,《神圣婚姻》直面當下生活現實,具有強烈的現實感。敢于在小說中這樣近距離描寫當下的,在我們看到的長篇小說中并不多見,由此也可以見出徐坤閱讀生活和把握現實的獨到能力。小說由婚姻異變、體制轉變,揭示人們的情感隱痛與社會的陣痛。借由學者薩志山的基層掛職,小說把筆觸伸向社會巨變的前沿領域,寫出新時代新變化,以及這種變化的新動能。借用歌德在《浮士德》的說法,我們可以把“學術是灰色的,生活之樹常青”作為小說最生動的闡釋,這是作品書寫人物的落腳點,也是使作品議題遠超婚姻走向生活神圣的最大價值之所在。
《文藝報》總編輯梁鴻鷹
梁鴻鷹盛贊《神圣婚姻》是一部能給大家帶來閱讀喜悅的作品,徐坤像是一個解剖者,同時也是一個發問者,一個解答者。各種矛盾、危機在徐坤式的刀法之下快刀斬亂麻地一一得到解決。作品處理的是精神與肉身、客觀與主觀、現實與未來、仰觀宇宙與星星點燈,實現由技到道的升華。小說最成功的還是女性形象,樊梨花舌戰“群雄”的場面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把治家如烹小鮮的氣魄,寫得淋漓盡致。在這樣一個篇幅當中上演的速度與激情,讓人嘆為觀止,給閱讀者帶來極大享受。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吳俊
吳俊認為《神圣婚姻》是一個大作品,凡是大作品都能給我們的文學批評和學術研究提供豐富的生產資料。他從三個方面提及《神圣婚姻》的敘事特點:其一是用速度去覆蓋空間,這部作品在敘事速度上呈現的特征不是簡單的快節奏,而是以敘事速度去覆蓋現實生活和精神生活空間。其二是多重的敘事關系,這本書體量非常宏大,其實有多卷本的體量,但寫法上相對來說是凝練、緊縮的,避免了長篇小說注水的通病,它是多卷本的體量凝練而成。第三是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作品的人物有茅盾《子夜》中人物設計的影子,每個人物都是一個時代、一個社會處在特定歷史時期的非常重要類型的化身。借助于馬克思的說法,中國當代社會人物關系的總和,在這部作品的人物上也都有所體現。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謝有順
謝有順強調了徐坤是骨子里面有相信的作家。《神圣婚姻》非常好看,讓我們重新感受到小說對生活及時反應的能力,以及小說與我們當下時代的對話關系。《神圣婚姻》的好看還在于人物,尤其是女性角色的獨立、又不囂張的獨特人格。小說對荒誕的處理也尤為突出。徐坤對于荒誕的書寫來自于對這個時代的熱愛,反諷特別的克制,有包容,有理解,靜觀其變。特別值得敬佩的,徐坤像王蒙一樣,是骨子里面有相信的作家。絕大多數作家是悲觀的、不信的,但徐坤老師、王蒙老師心里相信,他們不可能成為虛無主義者、懷疑主義者。徐坤對時代有信心,對個體有信心。這是一個作家的精神底色。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何平
何平指出,《神圣婚姻》為“與時代同行”的口號提供了一個案例,“與時代同行”涉及作者的生命歷程、審美站位與精神站位。具體而言,與作家的時空觀、敘事能力、語言運用密切相關。從時空角度,徐坤站在中國的歷史節點討論當下的先鋒問題、把小說置于大時代的時間邏輯,并有意書寫北京的地理變遷、書寫跨地域的空間版圖,在時空布局上呈現時代特質;從敘事能力上,小說從兒女情愛寫到宇宙大事;從語言運用上,文本從古典文學到流行歌詞,各種角度都顯示出徐坤與時代同行的氣魄與獨特方式。
《南方文壇》主編張燕玲
在張燕玲看來,《神圣婚姻》是徐坤暌違十年歸來的聲音的肖像,一打開,耳邊就雀躍著徐坤的聲音,豪俠、瀟灑、快人快語,機智又深情,讓人生怕這聲音斷線。她以女性讀者的視角提及小說書寫的新時代女性氣質,以及超越性別的胸懷與格局。徐坤的風格敘事依舊更具有時代的氣息,脫口秀般和評書的喜感,在這里面數落時代的歷史細節,充滿時代感和戲劇性、可讀性。張燕玲還特別提及小說的藍色裝幀,代表著作者洞悉一切之后的冷靜,是與火熱生活形成互文的緩慢的冷卻。
著名作家徐坤
這場時長四小時的研討會非同尋常,眾位專家學者圍繞《神圣婚姻》各抒己見,充分肯定了該作品的文學價值與社會價值,認為這是一部“時代之書、情感之書、理想之書、生活之書、現實之書”。徐坤則表達了對各位專家學者與出版方的由衷感謝,同時傳遞了殷殷心愿:在過去漫長的歲月里我們曾經彼此照見,并共同走過,文學是連接我們之間的紐帶和明燈;在未來漫長的歲月里,我們仍然會繼續彼此照見,并共同走過,文學仍然會照亮我們共同的前程。
南都記者 黃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