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人覺得某個東西好吃不好吃哈,其實它并不總是客觀的,或者說它幾乎總不是客觀的。如果有些人他的感官特別的敏銳,可能他能知道說這個品牌的茶葉比那個品牌的茶葉好喝,這種酒比那種酒好喝,他可能都能夠嘗出來。但是我們大多數人啊,其實我們嘗不出來。
在我們嘗不出來的情況下,我們是不是又覺得它們一樣好喝了呢?其實不是。其實這種時候我們有一種心理,就是我們會尋找一些其他的線索,告訴我們哪個可能更好喝,然后我們就會真的感覺那個更好喝。
比如說有一瓶紅酒是15塊錢買來的,另一瓶紅酒是1500買來的,然后我們把它倒到杯子里,讓你品嘗。大多數人甚至說絕大多數人,都肯定說當然是1500的這個紅酒更好喝,但實際上真的是嗎?
其實未必,其實這只是不同的定價策略,有錢人開一個什么82年的拉菲,82年的拉菲,他真的能喝出來,那82年的拉菲和86年的拉菲和2000年的拉菲有啥區別嗎?其實大多數他根本喝不出來,他只是覺得82年的一定更好喝。
所以我們把一些這個酒,從那瓶子里倒出來,不要讓大家看到瓶子,放到杯子里邊,不知道它是值多少錢的、什么品牌的,然后你去嘗的時候,這個時候可能你才能真的嘗出來,你更喜歡哪個,更不喜歡哪個。
還有一個心理學實驗就是這樣子的,就是你可以把同一種紅酒倒進不同的瓶子里,或者是就像我剛才說的15塊錢一瓶的那個廉價紅酒瓶和幾千塊錢一瓶的那種高檔紅酒瓶。然后你讓一個人看到你是從哪個里邊倒出來的,然后你讓他去品嘗,然后他當然說那個很貴的那個紅酒是更好喝的。我們就笑這個人了哈,我們就會說,“哎呀,這人好勢力呀,有錢的他就覺得好。”
但是其實也不是這么簡單。心理學研究發現,其實他真的會嘗著那個從高檔酒瓶里倒出來的紅酒,是更好喝的。
就是說實際上它不見得是因為勢力,不見得是因為覺得那個貴,就猜那個好喝,而他真的可能能嘗出來味道不同。也就是說這種價格啦,標簽啦,外界的這些東西哈,是真的能影響一個人去品嘗一個東西時候的那種味覺感受的。
這個對不搞心理學的人,會覺得好奇怪哈,怎么會呢?對搞心理學的人,其實這個一點也不奇怪。
因為我們去感知一種東西的味道,這個過程它本身就不是全然客觀的,它是那個物體和我們人的一個交互作用。
那當我們在心里邊覺得它應該好喝之后,真心誠意的覺得它應該好喝之后,我們這樣的一個念頭會改變我們的神經系統,從而使我們更容易嘗出那個東西的優點。所以他是會真的嘗出來這個東西好喝的。
現在大家知道了哈,你說他把一個東西賣得更貴,這算不算騙子呢?某種意義上也不算騙子,因為他賣得更貴之后,那個花了更多的錢去喝這個東西的人,他真的嘗到了更好的味道。
“漲價”,是提升某種食品的味道的最簡單方法,但是當然了哈,前提是本來的味道,它沒有太大的差異。
如果說我一個瓶子里邊是茅臺,另一個瓶子里邊是地瓜燒,然后我把那個地瓜燒裝到茅臺瓶子里邊。我照舊不會覺得這個地瓜燒很好喝,因為差異太大了,跟那個茅臺相比。如果沒有那么大差異,差異很小的時候,那這種外界的暗示作用就非常有用。
這個原理其實可以展開到很多方面。比如說一個收費更高的心理咨詢師,通常比收費更低的心理咨詢師,咨詢的效果會更好。就是來訪者會覺得他能得到更多的幫助。
這其實也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收費高。同樣一句話,收費低的心理咨詢師說給你只值200塊;收費高的心理咨詢師說給你,這句話就值1000塊。當然你在這個后者這個地方,你就會有更多的收獲,因為你聽到了一些更值錢的建議。
END
關注我們
用語音讓心理成長走進生活,
讓生活有溫度。
聲音 | 朱建軍
編輯 | 內小明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