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2940
興趣狹隘是譜系孩子的核心特征之一,不但嚴重阻礙他們正常社交,也會影響他們學習和生活技能。
而且,如果家長強行糾正譜系孩子的狹隘興趣,不但效果甚微,還很容易激起孩子的情緒問題。
曾經,阿斯男孩Q也被這個問題困擾,他沉迷于電梯、地鐵、開關、風扇、水管、計算器等,做心理咨詢師的媽媽沒有焦慮,而是投其所好,從他的興趣點開始拓展,教會了他很多知識。
Q6歲確診阿斯,10歲讀5年級,還寫出了上萬字的小說。讓媽媽很慶幸自己的選擇(6歲診斷阿斯,10歲讀5年級,媽媽真慶幸這4年的安排?。?/span>
在Q媽看來:許多無功能、無意義的沉迷物,只要運用得當,就能幫助孩子們增進能力,關鍵在于,父母如何引導。
此文為Q媽的口述。
降低焦慮
前段時間,一位譜系媽媽聊到小朋友喜歡編字造詞句,讓我想起Q沉迷造字的經歷。
6歲時,Q非常熱衷于發明創造文字,在他看來,古人可以發明漢字,他怎么就不行呢。(為母要為Q的雄心壯志點贊)
Q還經常拿他造的字考我們,搞得我一頭霧水。
我心里既怯又喜——這份“講究”若能用在學習漢字上該有多好。
此外,Q還編寫了屬于他和爸爸的語言,他倆常用我聽不懂的語言溝通。
我在是否要糾正他的沉默中糾結:
天天瞎編瞎寫要干啥?會不會和真正的漢字搞混?以后這樣說話可怎么辦?別人聽不懂Q又要發脾氣…..
但是,Q爸愿意陪他玩,Q也沒有因此特別影響說話,反而還覺得挺快樂。這件事就這樣過去了。
你看,很多時候,焦慮都是我們給自己的。
Q“發明”的文字
無條件關注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長,可阿斯擅長的東西,似乎并不符合同年齡段孩子的正常表現。讓我們試著心安,跟隨孩子的節奏揚長補短。
揚長最好在補短之前,只有對自我存在滿意,才有力量做不擅長、害怕的事情。
肯定和鼓勵孩子,是提高自尊最基本的方法,NT家長常使用的方法是鼓勵賞識、積極關注。
而譜系家長常常會感到很難——孩子們大多時候的表現就是很糟糕、沒有優點,更沒有機會肯定和鼓勵。
其實,配合與跟隨,亦是在做無條件積極關注,也會讓孩子感到被尊重和理解。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
家庭治療師薩提亞接受一個高中生家庭咨詢時,父母很憤怒地表示:兒子叛逆不受管教,弄大了兩個女同學的肚子。咨詢師回復:“至少我們可以確定,你兒子的精子很有活力?!?/span>
這種松弛又積極的方式,就是一種無條件積極關注。積極關注不代表看不見問題,而是在問題之前先肯定。
有一次網課,我進屋拿東西,不小心撞見Q在研究手機,發現我進來,他立刻把東西藏了起來。
我和他說:“你把東西藏起來,媽媽看到了你想要認真聽講的愿望,又因為自己沒有做到而感到羞愧,說明你很在乎媽媽的感受。”
以前我會說:“你藏什么呢?是不是沒好好聽課?不要搞別的事情啊……”
這樣的表達,沒有體會孩子的感受,反而會讓他更加憤怒和防御。
Q的研究興趣
如何利用沉迷物
譜系孩子的興趣雖然狹隘,沉迷物常常機械、刻板、耗時間,但也不失為一種自我放松、學習知識和行為管理的途徑。
利用沉迷物擴展知識
往回追溯,Q似乎每段時間都有奇奇怪怪的興趣沉迷。
2歲半到5歲期間,他唯一的愛好是開關門,用拉門模擬地鐵或電梯,一玩就是大半天。
我和Q爸經常感嘆:所有時間都花在莫名的情緒崩潰和高強度重復動作上,這不比別人少活了一半嗎?
但發脾氣沒有用,譜系孩子并不具備NT孩子廣泛的好奇心和內驅力,只能投其所好,順勢引導。
于是,我們在門口貼上各種電梯和樓層標識,裝扮成了一個電梯間。得益于Q天天看樓層數字、學地鐵報站,他很早就理解了數學、順序、累加、大小等抽象概念。
五六歲時,Q喜歡水管、計算器和字典。
連續大半年,每次出門都要背著厚厚的字典,看頁碼、看目錄,又發展到研究各種書的目錄。也因此養成了習慣——在講自己的小說時,一定要按照標題、目錄、序篇、結語的順序。
這讓我發現,Q喜歡結構化的思維框架,在梳理課堂知識時,我試著按照這種框架,發現Q更加容易接受。
Q媽支持Q的興趣愛好
7歲時,Q喜歡自言自語,尤其吃飯時話特別多,聽得我煩躁不已。
一次,在喧鬧的食堂吃飯時,我發現Q完全沒有被環境影響,反而自顧自的邊說邊編故事。
我把手機給他錄音,Q從廁所間發生的一個沖突開始講起,接下來兩個月的空閑時間,Q都在編這篇故事。
后來,他又研究了如何剪輯,自己修改處理,形成了一篇完整的故事。
我們在喜馬拉雅上傳了他的故事,收到了不少小伙伴的點贊和留言,Q很有成就感。
此后,Q徹底迷上了自編故事,4年級時,還寫近1萬字的小說連載。
這是一個奇葩興趣轉化為文學愛好的過程,或許還可作為Q未來的發展方向。
我想,如果我們不只是強調譜系孩子的困難和缺點,而是放大他們的優點和特質,社會對他們的認識會不會有所改觀?他們未來的職業生涯是否也更為可觀?
利用沉迷物管理行為
很長一段時間,Q沉迷于蘋果手機,每天至少花費3-4個小時研究不同型號的區別、安卓和IOS系統差異等。借助手機這個特殊興趣,我們做了很多行為引導。
比如,Q激動、緊張時有很多小動作,喜歡東扯西扯講話,叫嚷、撩騷別人,這時我會借用蘋果系統里“清楚多余進程”來引導他的行為。
我:“嘿,你可是高性能mac啊,會隨時清除多余進程,確保讓當前進程運行更加流暢,對嗎?”
他會笑一笑,控制一下不合理行為。
Q研究手機時了解到“人臉識別系統”,在他喋喋不休感覺情緒即將崩潰時,我提醒他:“小Q,請啟動你的人臉識別系統”。
有時他也會主動使用:“啟動人臉識別系統,檢測到媽媽的臉現在是生氣狀態,那我先不說了?!?/span>
就像很多譜系家長會和孩子約定提醒手勢和口號,這些話語形象易懂,又避免了指責和批評,孩子更容易接受。
擼貓也是Q的愛好之一
理解邏輯關系
因為Q對手機的沉迷,我也了解了不少手機系統知識,比如,處理多通道任務時,IOS系統會將其余進程凍結,不耗費過多內存,因此運行速度快,而安卓系統中,其余進程依舊在后臺待命,需要占用很多內存。
這很像譜系孩子和NT孩子,譜系孩子的大腦內存不夠,無法處理多同道的信息,需要專注在一處。
這個特質,在社交活動時尤為明顯。
此前,我告訴Q,和別人交流時要學會等待,等別人說完再講話,誰先說就聽誰的。實際上,多人互動時,大家常常你一言我一語,毫無次序。
NT孩子能同時與多人互動,Q很難做到,他非常不解和難過,總認為自己無法和別人交流。
我告訴他:“正式的社交場合時,別人說某件事時,我們需要等待??措娨?、散步、聚會等悠閑時刻時,可以你一言我一語。大腦也要接收和處理多通道信息,無需盯著某個人的某句話。而你的大腦更符合專注于單通道的情況。”
Q馬上反應過來“我是IOS,而你們是安卓。”
借此幫助Q理解和接受自己的差異性,又不會給他帶來挫敗感。畢竟他那么喜歡IOS系統,擁有IOS系統特質也特別驕傲。
點“在看”給我一個心
韓劇《奇怪的律師禹英雨》里,自閉癥律師禹英雨的沉迷物是鯨魚,她的房間里有很多鯨魚,和別人交談時,也常以鯨魚為例。
鯨魚給她帶來了放松、理解和記憶,也帶來了力量。
這是一份很好的自我認同,這種認同是父母的支持和接納傳遞出來的,因為興趣得到了滿足英雨慢慢學會了收斂——當爸爸提醒她不能在辦公室談起鯨魚時,她也會恪守諾言。Q也是這樣。
最后,有一本書叫《給他鯨魚就好》,家長們也可以看看,更好轉化和利用孩子的沉迷物。
編輯 | 眉沙
圖片 | Q媽
]]>很榮幸能被約稿試寫專欄,希望自己寫的東西能被更多的人們看到,將來有一天閨女這樣的自閉癥譜系孩子能真正生活在陽光下,即便沒有我的庇護,但我知道,這是我的一個遙不可及的夢(原話是:這是我的一個遙遠的夢想)。
文章的選題很重要,我一直試圖讓自己的文章能從重現生活中表達思想,去掉說教放低姿態,去掉所謂“專業”的外殼,能讓更多人們以最貼近日常的方式去了解“自閉癥”,而不是臆測浪漫化神化和妖魔化。局外人從中能夠有些共鳴,多少知曉譜系生存背后的“艱難”,圈內人家長們更可以從身邊做起,來理解“自閉癥”行為背后的實質,去包容接納孩子,更可以擺脫老師面前的“天使”家長身邊的“惡魔”的“苦逼”的日常,從容應對孩子的各種狀況。
所以斟酌之后這篇文章我會從最近我和閨女剛發生過或正在發生的“簡單”狀況來闡述一下對“自閉癥”譜系孩子的“理解”,是“真真正正”的理解。
理解!理解!不是李姐萬歲!是理解萬歲!
先談一下基本觀點,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也肯定期待對自己的“理解萬歲”,我所“理解”的“理解萬歲”就是一個人能夠完全放下自己的主觀立場去共情審視他人的行為,把自己盡可能地“代入”到他人的視角立場之中,來“理解”他人,進而“幫助”他人。而自閉癥人士恰恰無時不刻最需要的就是這種“理解”,對于小齡的孩子更是,而不是只為了我們認知當中的“正常”二字反而無視他們的訴求毫不考慮他們的能力所限讓他們倒過頭來“理解”這所謂正常世界的無條件被修理被干預。
當然,我承認這屬于人與人之間的“理解”的天花板,不是上嘴皮子碰下嘴皮子那么簡單,心理專家也不一定做的夠好,而且貌似在自閉癥孩子身上很難立刻得到什么最基本的“回饋”。本來“自閉癥”人士的成長就是異常艱難的,而且不同的譜系隨著其自閉癥程度不同表現有著巨大的差異,任何一件日常事情的發生和習得,程度越重的孩子做到的難度更是呈幾何倍數增加,這是需要家長們認清并接受的。雖然“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是雞湯,在很多當事人眼里那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但我給大家的解讀不是讓你沒事兒去找根粗鐵棒子磨針,而是要接受擺在我們眼前的現實,去改變現在能改變的,這樣你在處理自閉癥孩子的任何行為包括“異常”行為時都會理智清晰,和孩子相處都會自然而然的順暢,會無形地消除很多你眼中的孩子的“行為問題”,從而讓監護人與被監護人的互動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一個合格的家長會從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小細節發現孩子的閃光點,進而去點燃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積少成多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對于自閉癥譜系孩子,更是一個按普通人“標準”來說十分“漫長”的過程。
從閨女很小的時候我們每天就基本泡在外面,盡可能地接觸外界適應各種環境,每逢大夏天我們爺倆的最顯著的標志物就是一把大蒲扇,那是驅除炎熱的大殺器,而閨女的體質異常能出汗,當然隨著她身體年齡的成長現在好得多了。幾天前我們在一次去批發市場買菜的過程中弄丟了大蒲扇,過程相當戲劇化,一方面我為自己懊惱,上了年紀丟三落四成了常態,而且蒲扇現在實在是很難買到,天熱的時候在路上就經常有大爺大媽問起,一方面對閨女很無奈甚至是有些遷怒,因為是買完了一拖車東西坐上了公交車后才發現丟了的,自己很難回憶起丟在了哪個地方哪個攤位,順口對閨女說了一句“我們的大蒲扇不見了”她卻眉飛色舞得很,在公交車上念叨著“大蒲扇不見了”倒像是撿到一萬塊錢,再問“你知道爸爸把蒲扇丟哪了么?”,得到“丟西紅柿攤了”如此肯定的回答……大蒲扇要是換成一萬塊的話任誰也得氣得背過氣去,卻已坐上車木已成舟,也實在沒有心力拖著一車子菜帶著閨女回去找了。
大橘為重
“物權意識”從小對閨女來說就是個高級命題,她過去那是相當的“無欲則剛”,即便現在對“物權意識”有客觀認知也看的相當淡,至于錢和物這類我們生存命根子一樣的東西在人家眼里更是可有可無,所以就發生了這種眼睜睜看我把蒲扇丟了的我們眼中的“荒唐事”,而且我并不確定蒲扇究竟丟在了哪里,對閨女隨口的回答也并不能確定,因為她到現在對“位置與方位”之類的問題都是很難準確回答的。比方說出門以后我問“我們去哪?”,她總會停下腳步絞盡腦汁一臉認真地想著然后回答“去買香蕉”,進而繞到在哪買,在水果攤,在哪個地方買,在超市,怎么去,坐公交車……在她的腦??偸且画h扣一環沒有捷徑,任何一環都不能直接單獨扒拉出來隨口說出,即便是我們認為的超級簡單容易不過的“在哪里”!而知曉她的現狀知曉她的思維方式就是對她最“透徹”的“理解”,所以很多再簡單不過的事我也不會一味地強求她,而會給她最耐心的引導。
就這樣過了兩天沒有大蒲扇的日子,閨女也整整念叨了兩天,第三天出門的安排終于答應了她的“去找大蒲扇”,我也受夠了沒有大蒲扇她整天大汗淋漓的日子,我們直接在閨女的帶領下直奔批發市場的西紅柿攤,一路上我想象著也許奇跡會發生大蒲扇失而復得的話簡直就是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而閨女才是最開心的那個。
女王媽供圖版權所有
“你見著阿姨要問好,要問阿姨我的蒲扇在不在?”,路上我教她。
“在!”她不認為我有教她的必要,認為自己才是世界的主宰,好吧……
“阿姨好,我要大蒲扇!”遠遠地就看著她如此去交涉,我沉住氣沒干涉,攤主阿姨心領神會,瞬間就拿出了蒲扇,那時我和閨女一樣高興的像個孩子,“你得怎么說???”,“謝謝阿姨!”這些話現在的她反應還是比較迅速的。其實這對我們來說真是奇跡,可以一掃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陰霾。
“好孩紙,你很棒,能幫爸爸記住丟的蒲扇在哪里,也知道丟得東西別人幫忙找回來應該說謝謝,但下次要記得爸爸忘了東西的時候要提醒爸爸,或幫爸爸拿著,要知道我們自己的東西不能隨便丟,丟了就可能永遠找不回來了,永遠找不回來就是沒有了……”
想起小時候的她有多少東西就在她笑瞇瞇的表情之下消失不見,她是只管藏和丟不管找,打破砂鍋也問不出來,還經常為了找不回來的東西無法接受而情緒失控,但現在她這在他人眼里再微不足道的進步我也能察覺得到,并為之欣喜,這種幸福感是外人無法感受的。
女王媽供圖版權所有
那天晚上,在大蒲扇事件發生之前,我們倆從爺爺奶奶家出來,出門坐車在包里我卻找不到口罩,我知道是她搞得鬼,問“我口罩上哪啦?”,也早已知曉她會怎么回答……
“在小桌上!”
哎,我去,這不該是通常應該的答案啊,你的回答應該是——“在這!”?。。课倚南耄@類問題你明明除了“在這”就是“在那”沒別的答案?。??
但你清清楚楚地回答明白了,現在的你第一次可以明確地回答了。
為了這四個字我開心了一整晚,一直在自己腦海里強化記憶生怕遺忘要寫出來,寫出來……
終于寫出來給大家給世界看了,閨女,我為你自豪!
我自己供圖版權所有
《小王子》里有一句意味深長的話,“看東西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楚,而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span>
對他人對孩子對自閉癥的“理解”,正是需要用心去做的,而雙眼只會讓你困在自己的主觀認知當中,錯過那些最最美好而又珍貴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