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外公喜歡給我姐妹倆講靈異故事,這讓我從小就很怕鬼。
鬼片是絕對不敢看的,遇到一些恐怖的電視畫面,我會立刻跑得遠遠的。
大學的時候,我們宿舍幾個女孩有一次作死經歷:我們決定一起在宿舍里看一部恐怖片——《筆仙》,買好瓜子零食,我們膽大包天地坐下來,打開電影,然后那一晚,把我給嚇慘了。
沒敢開外放,只有一個女生敢帶耳機。而我在沒開聲音的情況下,幾乎全程不敢睜眼。那些平淡的鏡頭我可能還稍微敢從手縫里看一看,可一遇到恐怖鏡頭,就徹底把眼睛給捂上,哪怕這樣,我依然被嚇了個半死。
看完電影已是深夜,那一夜我們宿舍沒敢關燈。我不敢一個人睡,便跟另一個女生擠成了一團,即便這樣,這一夜我怎么也沒有睡著,一閉眼,恐怖的畫面就自動在我的腦海里放映起來……
大概花了一個月時間我才恢復正常,才敢一個人睡覺,才沒做噩夢。真是不作死就不會死。明明膽小如鼠,還學人家看恐怖片……
當我們與恐懼相遇時,有兩種結果:要么我們把恐懼打敗,要么被恐懼打敗。那一次,我是被恐懼徹底打敗了。
這種膽小、恐懼的心態可能還影響到了我后來的社交能力,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是個一跟人說話就臉紅的人。當然現在好多了,畢竟已經不是小姑娘了,再害羞的人也變得厚臉皮了,不過偶爾還是會露怯吧,沒有那種我羨慕的“天不怕地不怕”的勁頭。
直到今天我依然對日韓恐怖片避之唯恐不及。前幾年拉老公一起看了《行尸走肉》,雖然盡是些腦漿迸裂、血肉橫飛的鏡頭,但跟日韓的經典恐怖片是沒法比的。因此,我一直在尋找讓自己膽子更大一些的方法。
學了心理學之后,我一直很好奇,恐懼這種情緒究竟是怎么產生的呢?它是我們在漫長的狩獵采集歷史中形成的一種基本情緒,是我們對未知的一種正常反應,可以說,我們很多的焦慮、擔憂甚至于憤怒的背后,可能都來源于恐懼??謶肿屛覀兊淖嫦鹊靡陨嫦聛恚囅?,如果一個人沒有了恐懼,那他/她勢必會經常地以身犯險,那么活下來的機會就渺茫了。
又有一天,我搜到了一部叫做《腦力大挑戰》的紀錄片,其中一篇正好是研究“恐懼”的,這引起了我更大的好奇。是啊,如果我經常感覺到恐懼,還有什么比研究“恐懼”這種情緒究竟是怎么產生的更好的方法來直面它呢?
我好奇地點開了它,結果開頭幾秒鐘就把我嚇個半死(我真的是個很容易被嚇到的人)。那是一個實驗,跟著鏡頭,主持人會讓你集中注意力,數道路兩旁的標志出現的次數,我正在聚精匯神地數著,鏡頭里突然冒出了一個齜牙咧嘴的綠鬼,我嚇得從椅子上跳起來,手機都差點給扔了……
幸好我知道這是一檔揭秘“恐懼”的科普節目,主持人的聲音傳來:我們剛看到鬼臉那一瞬間,那個差點跳起來的反應,能救我們的命。
聽了這句話,我的心里安定好多。哦,原來我的這個反應是完全正常的,而且它還能救我的命呢?但是為什么我會嚇得跳起來呢?為什么這個反應能救命呢?恐懼有什么特殊的意義嗎?
我帶著好奇心繼續往下看,接下來還有一些片段也有一點嚇人,包括開頭那個鬼臉,又出現了好幾次,但每多出現一次,我的極度恐懼反應就減輕了好多。我突發奇想,是不是我看的次數越多,我的恐懼反應就越微弱呢?這會不會是治療我的“膽小”“害羞”的一種療法呢?想到這里我有點興奮了,又一次在自己身上做起了實驗。
看完這部紀錄片之后,我一次又一次地回到開頭,反復體驗“集中精力——被嚇到跳起——平復心情——再看”的這個過程。確實,一開始我總能被嚇到,漸漸地,我好像有一點心理準備了,多看幾次之后,我好像只是心里會咯噔一下,除此之外便沒有那么大的恐懼反應了。終于大約在看到第9次左右的時候,我習以為常,不會再被嚇到了。
就在我寫完這一段之后,我又跑去看了一遍這個紀錄片,盡管我早就知道幾秒鐘后會有一個綠鬼出現。我本來以為,上次已經把這個“鬼突然冒出來”的鏡頭看到完全不會產生任何反應,這次應該不會被嚇到了,但這一次,心里依然咯噔了一下,哈哈!
如此看來,人類的恐懼反應真的是天生的。人天生就是會對突然冒出來的危險東西保持警惕,甚至會跳起來,而跳起來這個動作,真的會救你的命。
好消息是,如果我們能夠直面自己的恐懼,就像我這樣,一遍又一遍地循環看這個“鬼”出現的鏡頭,遲早我們對恐懼的閾值會上升。就像我事隔很久之后,再次去看這個鏡頭,身體所產生的恐懼反應遠遠小于第一次看的時候,可能是因為我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被嚇,才沒被嚇到。
但愿我能更加勇敢面對!新學期,加油!
搜索微信公眾號“積極微習慣”,實踐積極心理學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