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知道這種有心理問題的孩子為什么會有自傷自殘的行為嗎?在之前的一期視頻里邊我有提到過那些如何沖擊抑郁的專題片里邊有一個13歲的初中生,他曾經是美術生,有一次美工刀不小心割破了手指,他看著血從手指上流出來,好像緩解了內心的疼痛,所以他找到了一種釋放自己壓抑的情緒的方法。
然后他將來開始一發不可收拾的開始自傷自殘。很多人覺得是一種宣泄情緒的表達方式,那天我閨女在一起學習的最后一天去分享他自傷自傷自傷的。很多的初中同學就是有很多在初中或高中階段那些同學是覺得跟風,很多同學都有,我也有,我甚至比你們還慘。我家里的父母更加不注意,他們是一種跟風。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這些孩子是想讓自己長記性,和我閨女一起就是在當地一起學習的和我閨女問題是一樣的一個姑娘18歲,他昨天晚上和我閨女出去逛街嗎?因為我們在一起學習比較熟了,今天早晨我閨女還在睡懶覺,然后一起吃早飯,就跟他聊了聊我,我老公也是嘴欠,看他的胳膊上有一個非常明顯的自傷的痕跡,都淤青了。
我老公就問他說是你自己弄的,他有點支支吾吾的有點說不出來,我就給他折斷了,我說我理解我說是不是?有的時候也不想情緒失控,想讓自己長個記性。本來是想給他個臺階下,結果他深深的點了點頭,我說我特別理解你,我說我曾經有同樣的感受。
你們知道嗎?在就我第一次和我前夫離婚的時候,當時心里那個痛就是怎么說她都沒有辦法回心轉移,那時候自己也用卷筒在這個地方烙了一個印記,讓我長記性,不要再去抱有一絲幻想了。
這樣的一種感受我所以特別理解孩子,聊到這里這個老娘你知道嗎?他跟我說我還見過一個更狠的,他在他他上職高的時候有一個同學,每次情緒失控和同學相處,就有的時候有些東西氣不過,情緒失控的時候他拿刀割自己。刀割的傷口不是劃痕,需要上醫院里邊用針縫起來,想傷口有多深有多可怕。很多小孩內心的疼痛已經遠遠超出了他身體上的疼痛了。
你想想孩子在學校里邊承受多大的情緒壓力?讓我想起來就這個孩子他自己給我表達,他其實在高一他上的職高,在高一就已經有這個問題了,他是強忍著自己,逼迫著自己扛下來了。好不容易職高,高三這一年好不容易是讀完了,其實他媽媽剛開始在高一的時候發現這個問題的時候也不以為然,不知道咋回事,就光認為自己孩子是屬于是叛逆不理解,就哄著他,勸著他終于把高中讀完了。
就在可能就在這個最后這幾年的時候就讀高中,過高三這個階段他控制不了了,然后就爆發了,然后現在也一直好像是吃了一兩年的藥。到最后這個孩子發現吃了藥,根本不管事,吃了藥胃不好,身體反而更加嚴重了,所以他干脆把所有的藥都扔了,就直接絕望了,也不知道是誰介紹的。
就進入系統學習了,我就跟他聊,我說你覺得你在系統里面學習對你有幫助嗎?他說肯定有幫助,我說你是具體什么感受,他說就很開心,反正在這里學習很開心,他在這里能夠感受到被愛、被接納,被理解和包裹,所以他很開心。先不說技術,學了多少本身對他自己就是一種治愈,所以他媽媽也是實際上也看到了一種一個希望。
所以我覺得就是這樣問題的孩子,不能急于求生,比如說我孩子,也不能說我的孩子現在就好了,為啥?因為這個睡眠質量不好,他雖然情緒現在很穩定,沒有在發作,但是還有很多問題解決不了。他現在不是因為想給他調一下他這個生理情緒,就分泌失調,后來就找到病根了,是睡眠問題,我想給他調整一下睡眠問題,昨天去做了一個記憶碎片的調整,然后老師就說他沒帶很進入那個狀態。
然后就說,孩子好像對很多東西都理解不了,對世界有很多敵人,這也是我閨女曾經在上課程之前跟我說,他說有很多的困惑,需要解決,希望在這個課程當中能找到答案。很顯然,目前來說,他上的這些課有一些困惑還沒有給他解答,為什么孩子會有些問題?他解答不了,或者說他自己就想不明白,想不通了。
就是才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給大家舉就講,曾經的時候我跟我閨女的一個對話,我閨女曾經在初中的時候就回來問我,說你們大人不是要教著誠實守信嗎?為什么在學校里邊要讓我們想要教我們弄虛作假,為啥因為學校里邊不是發調查問卷嗎?就是晚上布置作業需要作業到幾點?等等,就是這些,為了能夠應付,不是雙檢了,然后就是填。那個表調查表,我閨女自己就就想不明白,你們大人說一套做一套,他自己就這樣想,所以他對這個世界很多的一種現象,是理解不了的,而且這種孩子心思又非常,細膩又容易鉆牛角尖,對一些事情非常容易認真和較真。所以這種的孩子很容易出現這樣問題,一點都不奇怪,就是因為本身世界就是沒有辦法表里如一的,而這些孩子看到這個世界是這樣的,接受不了。所以寧愿活在自己想象的夢幻世界當中去,閨女就是這樣的。
我知道,他現在畢竟還剛剛十六嗎?然后他可能還需要系統的學習很長時間,甚至包括他在這個社會上遇到很多事情慢慢的想明白還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是現在起碼在這個課程當中已經學了一個多月,已經有很好的表現了。所以我覺得是起碼讓我看到了一個希望。
但我覺得得益于這個課程,最關鍵的是環境好,讓孩子換了一個可以讓他感覺非常輕松,完全被接納被愛的情景。所以我的孩子慢慢的在好的路上。如果在這里跟大家講,如果你的孩子現在不上學躺平了但是他仍然沒有好,理由非常簡單,只是用這種方式自傷自殘那種方式,或者情緒完全失控的狀態,跟自己的父母叫板,我就不想上學了。
為什么逼著我上學?它用一種可以理解成籌碼來換取不想上學的結果和目的。現在達到了以后他開開心心和快樂并不因為在家里玩游戲,這不是他的目的,他需要找到人生的價值,這才是他的目的,只要找到人生的價值,這個是問題,不再是問題一定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孩子現在還在尋找這個路上,并且在調整這個狀態的路上。如果孩子在家里邊還是出現這種已經躺平了還是這個問題,解決不了我建議大家調整一下自己的認知,家長能把孩子帶出來換一個環境最好。
像我閨女現在七月份報了兩個少年營,都去參加,我是全力以赴支持的,只要愿意去參加,在很多體驗活動中就會很多發現。比如次上上海,去參加的那個第二天活動有一個讓愛在流動的環節,閨蜜一下子就好像醒悟了一樣,就是她有一個心結打開了,她自己就跟我說。
媽媽我有點有點不太想住住院了。如果大人一直想去改變孩子,孩子永遠好不了,自己覺悟和熱身,自己想要調整和改變這個事情才能有的好。所以我認為家里的環境如果不夠去改變孩子,要帶著孩子去改變環境到更好的環境當中去。
如果孩子現在不愿意走出來,家長自己先走出來先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只有自己先改變了。孩子覺得他好像變了,更愿意跟你親近了,親子關系得到緩沖了。有些事情能引導他去做一些事情,他才能夠愿意相信。所以先去調整自己的認知和心態很重要,只有自己先調整了,孩子才慢慢的愿你向你敞開。
]]>跟以前一起開店的吳姐聊了大半天,我們認識好多年以前一起開店,一起進貨,早上兩三點出門進貨就一起作伴。去年我的店關了,她今年也把店關了。我是因為孩子上學了得接送,她是因為孩子中學了叛逆期厲害沒法看店了。
吳姐比我大幾歲今年45,一個上女兒上初三,吳姐和她老公都是開店的,她開服裝店,老公開五金建材的,前些年生意好,倆人也忙,整天早出晚歸的,孩子就一直跟著爺爺奶奶,老人的隔輩兒親厲害,吳姐說小時候也沒覺得有啥特別的,但是這幾年孩子的脾氣越發的厲害,尤其快中考了,她更著急,孩子的那個成績考高中幾乎沒啥希望了。
吳姐說現在想開了,上不了高中沒事可以走技校但是路走歪了就毀了一輩子呀。
那天孩子老師找吳姐說孩子最近學習突然下滑嚴重,而且作業不寫上課總打瞌睡,讓吳姐關注一下孩子。吳姐等孩子放學就和孩子談,結果孩子最開始愛答不理的,后來就開始頂嘴。
吳姐孩子和吳姐說:“我沒讓你生我,你自己樂意生,你也別說給我花錢,你生我就必須得給我花錢,你也別說是為了我好,是不是對我好,只有我知道。你因為沒上大學就來逼我,考大學那是你的理想不是我的,你沒資格管我的理想。”
吳姐聽了以后氣的差點兒想動手,孩子還沒等吳姐有反應就背著書包出了門,吳姐反應過來追出去的時候孩子早跑沒影了。
后來知道孩子去了奶奶家,吳姐最開始想冷她一段時間看看孩子會不會難受,結果孩子像沒事人一樣,該干嘛干嘛,幾天后吳姐先沉不住氣了趁孩子放學去接孩子,想給彼此一個臺階下,結果發現她閨女和一個穿的很社會的男孩在一起有說有笑,吳姐當時就氣不打一處來,快步走上去拉著她閨女就走,閨女當時都沒反應過來就被吳姐拽到了車上。
等上了車吳姐還沒說話,她閨女就開始發火,說吳姐不尊重她,吳姐被閨女的話刺激了當時就給了閨女一個耳光,她閨女從小到大沒挨過打,這一巴掌倆人都懵了,吳姐說打完這一巴掌她手都哆嗦了,閨女也被打懵了,在車上就剩哭了。
吳姐說她不知道怎么把車開回了家,到家了閨女下車就直接跑到了奶奶家,到現在也沒回來。
吳姐說她現在不知道該怎么辦了,她說她現在特別后悔孩子小的時候就想著掙錢沒空管孩子。
她一再叮囑我,我家孩子現在才一年級正是養成好習慣的時候,我就別開店了,好好陪陪孩子吧,孩子一眨眼就長大了,別再到時候后悔。
其實我有時候挺迷茫的,這么多年從來都是自己掙錢自己花,沒有手心朝上跟老公要過錢,自從店關了就一直在家,孩子晚上三點半放學,還有倆興趣班,我得接送,三點半放學他在車上吃點東西我就給他送到興趣班,我再回家做飯,六點半再去接回家,這個一天天也很忙。可是有時候還是不甘心,自己這個歲數在家呆著,但是這幾年疫情原因,幾次網課了,要是我去上班孩子咋辦。
突然明白為啥越來越多的姑娘不結婚,不生孩子了,畢竟真的家庭和事業真的太難兼顧了。
有的人能力有限比如我,顧了這頭就顧不上那頭,真的怕到時候怎么選擇都后悔。
很榮幸能被約稿試寫專欄,希望自己寫的東西能被更多的人們看到,將來有一天閨女這樣的自閉癥譜系孩子能真正生活在陽光下,即便沒有我的庇護,但我知道,這是我的一個遙不可及的夢(原話是:這是我的一個遙遠的夢想)。
文章的選題很重要,我一直試圖讓自己的文章能從重現生活中表達思想,去掉說教放低姿態,去掉所謂“專業”的外殼,能讓更多人們以最貼近日常的方式去了解“自閉癥”,而不是臆測浪漫化神化和妖魔化。局外人從中能夠有些共鳴,多少知曉譜系生存背后的“艱難”,圈內人家長們更可以從身邊做起,來理解“自閉癥”行為背后的實質,去包容接納孩子,更可以擺脫老師面前的“天使”家長身邊的“惡魔”的“苦逼”的日常,從容應對孩子的各種狀況。
所以斟酌之后這篇文章我會從最近我和閨女剛發生過或正在發生的“簡單”狀況來闡述一下對“自閉癥”譜系孩子的“理解”,是“真真正正”的理解。
理解!理解!不是李姐萬歲!是理解萬歲!
先談一下基本觀點,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也肯定期待對自己的“理解萬歲”,我所“理解”的“理解萬歲”就是一個人能夠完全放下自己的主觀立場去共情審視他人的行為,把自己盡可能地“代入”到他人的視角立場之中,來“理解”他人,進而“幫助”他人。而自閉癥人士恰恰無時不刻最需要的就是這種“理解”,對于小齡的孩子更是,而不是只為了我們認知當中的“正常”二字反而無視他們的訴求毫不考慮他們的能力所限讓他們倒過頭來“理解”這所謂正常世界的無條件被修理被干預。
當然,我承認這屬于人與人之間的“理解”的天花板,不是上嘴皮子碰下嘴皮子那么簡單,心理專家也不一定做的夠好,而且貌似在自閉癥孩子身上很難立刻得到什么最基本的“回饋”。本來“自閉癥”人士的成長就是異常艱難的,而且不同的譜系隨著其自閉癥程度不同表現有著巨大的差異,任何一件日常事情的發生和習得,程度越重的孩子做到的難度更是呈幾何倍數增加,這是需要家長們認清并接受的。雖然“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是雞湯,在很多當事人眼里那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但我給大家的解讀不是讓你沒事兒去找根粗鐵棒子磨針,而是要接受擺在我們眼前的現實,去改變現在能改變的,這樣你在處理自閉癥孩子的任何行為包括“異常”行為時都會理智清晰,和孩子相處都會自然而然的順暢,會無形地消除很多你眼中的孩子的“行為問題”,從而讓監護人與被監護人的互動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一個合格的家長會從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小細節發現孩子的閃光點,進而去點燃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積少成多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對于自閉癥譜系孩子,更是一個按普通人“標準”來說十分“漫長”的過程。
從閨女很小的時候我們每天就基本泡在外面,盡可能地接觸外界適應各種環境,每逢大夏天我們爺倆的最顯著的標志物就是一把大蒲扇,那是驅除炎熱的大殺器,而閨女的體質異常能出汗,當然隨著她身體年齡的成長現在好得多了。幾天前我們在一次去批發市場買菜的過程中弄丟了大蒲扇,過程相當戲劇化,一方面我為自己懊惱,上了年紀丟三落四成了常態,而且蒲扇現在實在是很難買到,天熱的時候在路上就經常有大爺大媽問起,一方面對閨女很無奈甚至是有些遷怒,因為是買完了一拖車東西坐上了公交車后才發現丟了的,自己很難回憶起丟在了哪個地方哪個攤位,順口對閨女說了一句“我們的大蒲扇不見了”她卻眉飛色舞得很,在公交車上念叨著“大蒲扇不見了”倒像是撿到一萬塊錢,再問“你知道爸爸把蒲扇丟哪了么?”,得到“丟西紅柿攤了”如此肯定的回答……大蒲扇要是換成一萬塊的話任誰也得氣得背過氣去,卻已坐上車木已成舟,也實在沒有心力拖著一車子菜帶著閨女回去找了。
大橘為重
“物權意識”從小對閨女來說就是個高級命題,她過去那是相當的“無欲則剛”,即便現在對“物權意識”有客觀認知也看的相當淡,至于錢和物這類我們生存命根子一樣的東西在人家眼里更是可有可無,所以就發生了這種眼睜睜看我把蒲扇丟了的我們眼中的“荒唐事”,而且我并不確定蒲扇究竟丟在了哪里,對閨女隨口的回答也并不能確定,因為她到現在對“位置與方位”之類的問題都是很難準確回答的。比方說出門以后我問“我們去哪?”,她總會停下腳步絞盡腦汁一臉認真地想著然后回答“去買香蕉”,進而繞到在哪買,在水果攤,在哪個地方買,在超市,怎么去,坐公交車……在她的腦海總是一環扣一環沒有捷徑,任何一環都不能直接單獨扒拉出來隨口說出,即便是我們認為的超級簡單容易不過的“在哪里”!而知曉她的現狀知曉她的思維方式就是對她最“透徹”的“理解”,所以很多再簡單不過的事我也不會一味地強求她,而會給她最耐心的引導。
就這樣過了兩天沒有大蒲扇的日子,閨女也整整念叨了兩天,第三天出門的安排終于答應了她的“去找大蒲扇”,我也受夠了沒有大蒲扇她整天大汗淋漓的日子,我們直接在閨女的帶領下直奔批發市場的西紅柿攤,一路上我想象著也許奇跡會發生大蒲扇失而復得的話簡直就是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而閨女才是最開心的那個。
女王媽供圖版權所有
“你見著阿姨要問好,要問阿姨我的蒲扇在不在?”,路上我教她。
“在!”她不認為我有教她的必要,認為自己才是世界的主宰,好吧……
“阿姨好,我要大蒲扇!”遠遠地就看著她如此去交涉,我沉住氣沒干涉,攤主阿姨心領神會,瞬間就拿出了蒲扇,那時我和閨女一樣高興的像個孩子,“你得怎么說啊?”,“謝謝阿姨!”這些話現在的她反應還是比較迅速的。其實這對我們來說真是奇跡,可以一掃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陰霾。
“好孩紙,你很棒,能幫爸爸記住丟的蒲扇在哪里,也知道丟得東西別人幫忙找回來應該說謝謝,但下次要記得爸爸忘了東西的時候要提醒爸爸,或幫爸爸拿著,要知道我們自己的東西不能隨便丟,丟了就可能永遠找不回來了,永遠找不回來就是沒有了……”
想起小時候的她有多少東西就在她笑瞇瞇的表情之下消失不見,她是只管藏和丟不管找,打破砂鍋也問不出來,還經常為了找不回來的東西無法接受而情緒失控,但現在她這在他人眼里再微不足道的進步我也能察覺得到,并為之欣喜,這種幸福感是外人無法感受的。
女王媽供圖版權所有
那天晚上,在大蒲扇事件發生之前,我們倆從爺爺奶奶家出來,出門坐車在包里我卻找不到口罩,我知道是她搞得鬼,問“我口罩上哪啦?”,也早已知曉她會怎么回答……
“在小桌上!”
哎,我去,這不該是通常應該的答案啊,你的回答應該是——“在這!”啊!?我心想,這類問題你明明除了“在這”就是“在那”沒別的答案啊!?
但你清清楚楚地回答明白了,現在的你第一次可以明確地回答了。
為了這四個字我開心了一整晚,一直在自己腦海里強化記憶生怕遺忘要寫出來,寫出來……
終于寫出來給大家給世界看了,閨女,我為你自豪!
我自己供圖版權所有
《小王子》里有一句意味深長的話,“看東西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楚,而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對他人對孩子對自閉癥的“理解”,正是需要用心去做的,而雙眼只會讓你困在自己的主觀認知當中,錯過那些最最美好而又珍貴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