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挽回的底層邏輯了解的不夠清楚的。
小魚說挽回
這里我要說明,我講的并不是一套無敵于天下的挽回方法,因為任何具體的挽回方法都有局限性。我要跟大家描述的都挽回中的底層邏輯,是相通的,而且很多時候,往往都是簡單易懂的。
只不過很多人在情緒的騷擾下,根本無暇顧及我說的各種邏輯,只顧著任由情緒帶領自己前進,然后一次次的錯過挽回機會。
錯誤的挽回方法有點類似于飲鴆止渴,因為能夠跟前任直接接觸,所以你總覺得三言兩語可以幫你挽回前任,但是你越拼命,你會發現前任離你越遠。等到你回頭的時候,你才會發現你實在不該那么沖動。
我希望大家把我的話往心里去了,就是錯誤的方法不管多么的迷人,但那畢竟不能帶你們到達成功的彼岸;正確的方法不管多么的樸實無華,只要能幫你前進一厘米,那也是距離挽回更近的地方。
我們接著來講,挽回時你需要注意的幾個邏輯基礎:
小魚說挽回
1、挽回絕對不是說服對方;
大多數人之所以覺得挽回困難,就是因為你們在說服你們的前任,然后前任不答應你,你就覺得挽回不了。
這有點類似于過家家,我跟你說和好吧,你說好的,然后兩個人就愉快的玩游戲了。
但真實情況肯定是如果說兩句嘴就會回頭,那這個手就分的太草率了,所以大家不要試圖說服對方。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人永遠不可能說服另一個人,因為能說服他自己的永遠只有他自己,而不是別人。
2、挽回要明確對方的情感需求;
既然是兩性關系,那么自然就有情感需求,也是因為在你身上沒有情感需求了,所以跟你選擇的分手。
你既然想要挽回,你這個時候就不能只關注自己的需求,你更多的是了解前任的需求是什么,然后你去滿足對方的需求,才能夠讓對方重新選擇你。
如果你只是試圖把你自己的愛強加給對方,那么對方并沒有說非得要這樣的愛,你的付出對應不上對方的需求,你還怎么挽回呢?
小魚說挽回
3、挽回可以說是一個找你們關系平衡點的過程;
對方這個時候不需要你的陪伴,所以這個時候主動權在前任的手里面握著,但是你這個時候非常的想要挽回,你只能被迫的配合TA,討好TA,所以你們的關系是不平衡的。
你需要在挽回的過程中,也制造出TA對你的需求點,你們的關系才是你需要TA,TA也需要你,你們的關系才可以平衡。
這也告訴了你們,不要一味的用討好跪舔的方式去挽回,而是用平衡的心態去經營你們的挽回,在你們的地位平等的基礎上,對方才能正視你的存在,也會考慮TA是否應該回到你的身邊。
最后祝大家和好如初。
]]>1,找出對方跟你提分手的原因
對方跟你提出分手,一定不會是突然間的,很有可能是長期的矛盾積累,然后你的男朋友最終受不了就說出了分手,因此你想挽回你的男朋友,首先你就要知道你們之間存在的問題,才能知道怎么解決,如果你是因為占有欲太強的話,那么你就適當控制自己的占有欲,其實無論男女,都是很難接受其中一方的占有欲太強的,是很傷害感情的,也會讓對方感到喘不過氣!
2,降低情感需求
在感情中,有這樣一句話:誰先愛上,誰就輸了,用來說明需求感很恰當。當你對男人的需求感很強,那么你的情緒就會被對方主導,對方的所作所為都能牽動你的情緒。當你對男人的需求感越強,其實對方對你就會越冷淡。所以當對方對你冷淡的時候,你需要做的就是降低自己的需求感,尤其是在他面前,不要讓他看出來你很在意他,舍不得他,把自己的生活過得很精彩,當你表現的不需要的時候,他心里反而很慌,舍不得你。
3,二次吸引
其實挽回的本質是吸引,想要真正有效挽回自己的男朋友,就想辦法二次吸引他,與其靠死纏爛打這么卑微的方法挽回,還不如提升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然后重新吸引他,讓他主動來找自己復合,這樣你們之間的感情才能長長久久!
占有欲強的女人怎么挽回男人?如果你沒有任何的改變,占有欲一如既往那么強的話,那么你即便挽回了你的男朋友,也不過是重蹈覆轍,二次傷害,很快還是會因為占有欲這個問題分開的,因此,改變才是王道!
]]>最近胡鑫宇事件引發全社會的廣泛關注,結果出來也引發很多人的思考,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迫在眉睫。胡鑫宇是一個嚴重的抑郁癥患者,而抑郁癥患者如果得不到很好地治療,最后幾乎都會自殺。因為自殺是抑郁癥孩子自我價值得不到體現后解脫自己的最簡單的方式。他們在現實世界中得不到的東西只有到另一個世界去尋找。而往往解脫自己的孩子都是善良的,有更極端的孩子臨死還要拉幾個墊背的。2004年云南某重點大學馬加爵不就是最典型 的代表嗎?
曾記得我們小時候都是比較調皮,玩啥,經常被父母管教,被打罵是家常便飯但是很少很少聽到身邊有同學抑郁,心理問題。70、80后物質的普遍匱乏,使以前的我們,物質相對匱乏,需求重點還停留在馬斯洛心理需求的最低層次——生理需求:吃飽穿暖。父母又忙于生計,根本沒多少精力照顧孩子,更別提關注其心理問題了。即使我們有什么不開心,便有點心理問題,我們有自己的情緒出口,可以到河邊游泳,上山摘野果,掏鳥窩,與發小玩,干農活等方式瘋狂玩耍和在做農活的過程,把消極情緒舒緩與釋放。
當今的00后孩子,衣食無憂。都是家里的寶,孩子稍有風吹草動,全家草木皆兵,這無形中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心理負擔與窒息感。況且,信息化網絡化,手機、平板電腦普及拓寬了孩子獲取知識的渠道,開發了孩子的心智。他們更看重自我個性、價值是否被認同與尊重。與以前的孩子側重物質的需求,當今孩子需求已上升至馬斯洛心理需求的中高級層次——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需求。可悲的是,父母及長輩愛孩子的方式,還停留在滿足其物質需求和照顧其生活起居上。通過網上資料我們看到胡鑫宇,學習上還算中等生,但是他是一個留守孩子,父母忙著生計,得不到父母正確的愛和陪伴而出現問題。他的性格內向,是因為他沒有安全感,這安全感首先來自家庭中父母的滋養。父母都不在身邊,他遇到的所有委屈和困難都無人傾訴,當周圍再出現其他壓力時,特別是考上高中后,他的學業壓力猛增就成了壓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前幾年北大弒母案的吳謝宇曾自述:父親生病期間,他很想替母親分擔,卻被告知:“你小小年紀唯一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母親覺得自己大包大攬是為孩子好,但這恰恰剝奪了孩子想要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在關于中國兒童青少年自殺風險因素中,研究者發現,孩子被裹挾在人際交往、學習焦慮、家庭照料方式、創傷事件中。但回到現實,孩子感知到的痛苦往往被當做成長過程的注腳,成年人用“想吸引注意”“淘氣”“不聽話”把一切遮蔽。考試、作業、父母、升學、情感……有太多的東西,會壓的懵懂的他們喘不過氣。而生命教育、自我認知、溝通的缺失,會讓他們選擇用傷害自己的方式,懲罰他人。孩子已經表現出的崩潰,可能不是在和你幼稚的賭氣,而是在向你求救。壓垮他們的,從來不是那唯一的一根稻草,而是一直以來,被忽視的每一根。
悲劇總是在發生,我們對每一場悲劇的事后復盤,總能從那些“乖巧”“聽話”的縫隙中察覺到異常,比如孩子回避社交,失眠、經常哭泣、表達人生無意義等等。關鍵是我們怎么吸取教訓,其實方法很簡單,正如著名的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博士錢志亮所說:“有充足的睡眠,可以好好長身體;有很多豐富多彩的活動,自在地瘋跑、暢快地運動、投入地觀察自然萬物、和小伙伴玩游戲、或者只是靜靜地放空、發呆……這樣的生活會讓孩子每天興致勃勃,感受著生活的樂趣,激發出內在生命力。”。美國醫學博士斯圖爾特·布朗用了42年時間,跟蹤采訪了6000人,結果發現:小時候沒有無拘無束玩耍過的孩子,長大后更難適應新的環境。而那些自由暢玩的孩子,長大后無論社交能力、抗壓能力,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比較強。會玩的孩子,無論性格還是行為舉止,都更為松弛、開放。他們不至于把自己搞得緊張兮兮的,或者陷入刷題、考試、青春期苦悶里,不會動不動就鉆牛角尖,更能適應生活的復雜性。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愛玩、愛鬧,只要不是原則性問題,就由著他去吧!一個會跳、會笑、會鬧的孩子,比一個內心脆弱不堪的孩子,更讓父母省心。
為人父母也不能給孩子過大的壓力,接受我們身邊的孩子是一個普通的孩子,接受孩子不可能個個都是人中鳳凰,接受孩子每一個人,都可能一輩子普通、平凡。時代在變,孩子在成長,也要也要成長為人父母也要學習如何做個好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首先學會取得孩子的信任,讓孩子敢把心里話說出來。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傾聽他們的所思所想;去告訴他們,你的健康快樂,比什么都重要。孩子的心太脆弱,別強壓太多東西。每個孩子都該被父母和社會,溫柔的疏導和托舉。愿每個人都能敬畏生命。愿每個人都能找到生活真正的快樂和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