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戀作為個體和照顧者之間的情感聯結,對個體的生存和繁衍至關重要。個體從一出生就面臨著種種困境,這時候必須依賴照顧者的幫助才能存活下來。
Bowlby提出,人類天生就有一個內在的心理生物系統,在需要的時候促使他們尋求接近重要的他人。該系統在個體一生中都可完成基本的調節功能,但在嬰兒期和幼兒期最為直接。

照顧者對個體的養育經歷造就了不同的依戀風格——安全型、焦慮型和回避型依戀風格。不同依戀風格的個體在親社會行為、情緒調節、心理健康狀況等方面都有很大差異。
依戀理論強調的是個體早期養育經歷對個體后來的人格和心理發展起重要作用。青春期也是人格和心理健康發展的關鍵階段,在此階段青少年社會行為發生廣泛變化,并且他們對社會信息加工更加敏感。
與不安全型依戀的青少年相比,安全型依戀的青少年更容易做出分享、助人和安慰行為,可以體會到更多的積極情緒和更少的消極情緒,并且更不容易患精神疾病。
總之,不安全型依戀風格的青少年在人際關系和人格發展方面都存在諸多問題。

undefined
依戀理論已經成為社會和人格心理學中廣泛理解人際功能、關系和人格發展的領先理論框架之一。
依戀理論為探索個體的認知加工過程提供了全新和不同的動力,并且解釋了代際鏈中缺失的環節。不管怎樣,依戀理論為個體心理發展賦予了新的解釋。
研究考察了青少年依戀風格與自我-他人控制的關系。研究一探討了依戀風格與自我-他人控制的相關關系。研究二采用回憶書寫任務進行依戀啟動,目的是探討不同依戀風格和自我-他人控制之間的因果關系。
實驗2在實驗1的基礎上,為了確保模仿-抑制任務中所測指標是由被試抑制模仿他人的動作而產生,而不是由空間位置導致,因此,實驗2模仿-抑制任務中將鏡像手的圖片垂直呈現。

undefined
實驗結果均發現,與焦慮型依戀啟動組和回避型依戀啟動組被試相比,安全型依戀啟動組被試的一致性分數更低。上述兩個研究結果表明,與焦慮型依戀和回避型依戀的青少年相比,安全型依戀的青少年自我-他人控制水平更高。
研究拓展了依戀風格與認知加工的研究。以往研究表明,與不安全型依戀的個體相比,安全型依戀的個體在認知加工方面更有優勢。例如,與不安全型依戀個體相比,安全型依戀的個體在記憶,注意、語言方面都更有優勢。
Feeney和Cassidy發現,在回憶和父母互動的任務中,安全型依戀的青少年回憶起父母之間積極的互動,不安全型依戀的青少年回憶起父母之間消極的互動。
Kirch和Cassidy發現,在眼動任務中,與安全型依戀的孩子相比,回避型依戀和焦慮型依戀的孩子更容易從積極依戀相關的圖畫中移開視線。

undefined
vanIJzendoorn等人發現,親子關系更親密的孩子的英語語言技能更好。研究以人際互動為視角,進一步發現與回避型依戀和焦慮型依戀的青少年相比,安全型依戀青少年的自我-他人控制水平更高。
研究支持了依戀的內部工作模式理論。該理論認為依戀的內部工作模式也不同于其他模式,因為它們在本質上是明確的人際關系。
研究表明,安全型依戀個體(低焦慮和低回避)傾向于采用安全基地策略,并具有積極的信息加工和人際互動能力,而高焦慮和高回避個體則傾向于使用過度激活策略和去激活策略,表現出消極的信息加工和人際互動能力。

而自我-他人控制又是人際互動的關鍵成分。研究發現,相比于回避型依戀和焦慮型依戀的青少年,安全型依戀青少年的自我-他人控制水平更高。該結果證明了依戀的內部工作模式理論。
研究一發現,依戀的回避和焦慮程度可以正向預測自我-他人控制水平。我們認為這可能的原因是,安全型依戀的個體具有積極的自我和他人表征,傾向于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系。
回避型依戀的個體具有積極的自我表征和消極的他人表征,他們傾向于強調靠自己自力更生,同時輕視或忽視其他人對親密或社會支持的需求。

undefined
焦慮型依戀的個體具有消極的自我表征和積極的他人表征,他們傾向于夸大自己的痛苦,只為得到他人的關心。而自我-他人控制是人際互動的核心。因此,我們認為,這是安全型依戀比不安全型依戀的自我-他人控制水平更高的原因之一。
研究二發現,與焦慮型啟動組和回避型啟動組被試相比,安全型啟動組被試的自我-他人控制水平較高。
我們認為這可能的原因是,依戀安全啟動通過激活安全基地圖式暫時提高個體安全感,降低個體焦慮和抑郁的水平,減輕不安全依戀體驗帶來的消極影響,從而使個體無論在個體層面,還是人際層面,均表現出積極的心理和行為傾向。
研究拓展了自我-他人控制的相關研究。以往研究主要從動作模仿控制、共情、心理理論和觀點采擇方面入手研究自我-他人控制。

undefined
而研究從生物本能——依戀的角度去研究這種認知加工過程。研究發現,從小建立了相對安全親子關系的被試,在自我-他人控制上表現更優秀。
同時,安全型依戀的青少年在注意,記憶等方面表現也更有優勢。這進一步強調了,在成長互動中成功建立了安全感的青少年在認知發展上具有優勢。
研究通過回憶書寫任務來啟動被試的依戀風格,其他研究者還用過給被試展現依戀圖片或依戀對象的相關詞語等方法,那么未來可以使用更多的依戀風格啟動范式,進一步考察青少年依戀風格與自我-他人控制的關系。
未來我們可以采用按手指動作的模仿-抑制任務,進一步檢驗實驗結果。未來研究應選取更多的被試人群,考察依戀風格與自我-他人控制的關系。

undefined
研究以12-15歲的青少年為被試,但是以往研究發現,各年齡階段認知加工都有差異。Park發現,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的處理速度、選擇性注意、工作記憶、長期記憶和問題解決等認知能力都更差。
因此,未來研究我們應分別選取兒童、成年人和老年群體為被試,進一步檢驗研究的結果。同樣的,研究以蘭州市某中學學生為被試,沒有考慮到城鎮和農村人數的均衡。
未來研究我們應分別選取城鎮戶口的個體和農村戶口的個體為被試,進一步檢驗研究的結果。
研究結果發現,與焦慮型依戀和回避型依戀的青少年相比,安全型依戀的青少年自我-他人控制水平更高。自我-他人控制是人際互動的關鍵因素。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人際關系是學生選擇繼續上學還是離開學校的重要因素。與教師建立積極的社會關系有助于鼓勵學生上學。
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聯系甚至可以作為一種保護因素,對經歷學校困境、家庭危機或有被排斥風險的學生起到重要的保護作用。當學生在學校環境中遇到困難和障礙時,與教師的積極關系可以作為一種激勵資源。
研究表明,在學校環境中,與不安全型依戀的學生相比,安全型依戀的學生可以建立其他有意義的關系,并傾向于做出積極的決策。
人際關系對于處在青春期的學生會產生一定影響,研究的結果也為家庭和學校教育提供了一些啟示。

undefined
首先,積極的經歷培養了安全型依戀個體的自我是有價值的和他人是可靠的觀念。良好的養育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具有更健康的心理狀態,更好的情緒調節能力和掌握更好的人際互動技能。家長應了解簡單基礎的心理知識,掌握孩子心理發展的規律。
在這一方面需要學校的督促和支持,學校應定期開展家庭講座,通過講授通俗易懂的知識讓家長學會如何更好地和孩子互動溝通。從根本上改善親子關系和依戀的內部工作模式,進而全方位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其次,學校應擴大教師隊伍心理知識學習的覆蓋面,爭取做到每位老師都熟悉基礎的心理知識,并能順應學生的心理給出指導和建議。同時,學校應對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給予更大的支持,教師幸福是學生幸福感的重要保障。

敏感和有愛心的老師,有可能改變學生不安全的內部工作模式,并促進糾正不良依戀體驗和自我價值信念的發展。
最后,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社會共同努力,我們不管是作為父母或者教師,都應該終身學習。依戀理論是一個有助于促進心理和社會幸福感的框架,并且與教育成功相關。
如果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工作者都能了解依戀如何影響學生的成長過程,那么教師們就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
瀏覽官網肯定贈送七大超級贈品和贈送價值¥2萬元的珍貴課程98套。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網:www.xlzxkf.com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firstmedicalworld.com/2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