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對一個人有多重要?研究發現,從小和母親的關系,母親對待孩子的說話和行為模式,都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安全感和心理健康。如果一個人缺失安全感,長大后在婚姻家庭、職場等方面,可能會出現適應不良,或者異常行為。

看了央視多年前的一次心理訪談節目,節目講了一個叫啟妍的女嘉賓,結婚6年了,夫妻恩愛和睦,但是有一件奇怪的事困擾著他們,就是啟妍一直管她的丈夫叫媽媽,還得讓丈夫答應,答應之后再抱抱她,丈夫雖然不愿意,但是為了安慰妻子,還是答應了。
啟妍說當她叫丈夫媽媽,丈夫也答應了,還會抱抱她的時候,她會覺得心里很安靜,很幸福。

可是丈夫畢竟是丈夫,還是個男人,啟妍管丈夫叫媽媽,丈夫的身份就成了媽媽,成了一名女性的身份,啟妍的丈夫就消失了。而丈夫答應啟妍叫他媽媽,妻子就成了女兒,妻子不見了。
稱呼帶來了角色和性別的錯位,兩個人也覺得長此以往,會影響夫妻關系,可是如果不讓她叫丈夫媽媽,她又控制不住。

為了幫助這對夫妻,主持人和心理專家楊鳳池教授了解啟妍的家庭情況,啟妍并不是沒有媽媽,她有媽媽,但是從小她媽媽對她很嚴厲,她很怕媽媽,媽媽也很少抱過她。而且她媽媽對她講過,她媽媽當初懷她的時候,本來不準備要,結果去醫院做流產,遇到了一個男醫生,媽媽難為情,就沒做手術,后來各種原因,沒有做成流產,才留下了啟妍。
這種經歷,讓她覺得自己很多余。

楊鳳池教授也分析,因為啟妍小時候缺乏來自媽媽的關愛,導致她需要從別的地方來彌補缺失的母愛。
可是,為什么她沒有把對母愛的期待寄托在年長的女性身上,而是把丈夫這樣一個男性叫媽媽呢?
教授問啟妍小時候誰抱過她,她想起有兩個大哥哥很喜歡她,在她小時候經常把她馱在脖子上出去玩,讓她覺得很幸福。她的爸爸也對她很好,經常給她買好吃的,做好吃的。

因為從小能給她關心、愛、照顧和安全感的是男性,她就把男性當成了母愛的來源,把對母親的情感轉移到男性身上,結婚前把爸爸當媽媽,結婚后,因為和丈夫相處的時間長,丈夫包容她愛她,她就把丈夫當成了媽媽,她叫丈夫媽媽,丈夫答應的時候,好才會覺得自己是有媽媽愛的人,她的精神世界才能穩定和平靜的狀態,如果丈夫不讓她叫,可能就難以保持穩定的情緒和生活。
可是畢竟丈夫不是媽媽,夫妻也不是母女,丈夫表示自己心里一直不舒服,啟妍也感覺到一直叫丈夫媽媽弱化了夫妻關系。

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楊教授指出,啟妍從媽媽身上感受不到母愛,覺得母親不愛自己,自己是個多余的孩子,這個心結需要打開。
現場連線了啟妍的媽媽,教授問她媽媽,是不是給孩子講過,當年沒想要她,她媽媽說是,就是因為碰上了個男醫生,要是女醫生的話就做了。

啟妍聽到媽媽說話就流下了眼淚,后來楊教授引導她媽媽,說你現在是不是慶幸當初遇到的是男醫生,才保下這個好女兒。她媽媽說是,教授又引導,你把這個大聲跟女兒說一遍。
好媽媽說:幸虧當時碰到的是個男醫生……你是媽媽的驕傲。
啟妍捂著臉失聲痛哭。

楊教授說,你看,其實你媽媽很愛你,她現在一直慶幸當初碰到了男醫生,要不然就錯過你這個好女兒,你媽媽不是不愛你,她只是不善表達。
媽媽繼續說,我不該說那些話,如果我不說,她就不會有那種想法。
后來,這個女嘉賓再也不叫丈夫媽媽了,讓她叫她也叫不出來,因為她找到了真正的媽媽,不需要再把丈夫當作媽媽。
用了這么多篇幅敘述這個故事,是想交待其中的細節。

這次心理訪談中女嘉賓的異常行為,根源就在于媽媽不注意對孩子愛的表達,在孩子小的時候很少抱她,使孩子感受不到母愛。而且告訴孩子原本不想要她,是因為去流產遇到了男醫生才留下她,使女兒感覺媽媽不需要自己,自己是個多余的存在,所以從小就缺乏安全感,怕被媽媽拋棄。
嬰幼兒時期是一個人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

在孩子還是小嬰兒的時候,媽媽應該多撫摸和擁抱孩子,給孩子唱兒歌,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都會讓小嬰兒得到滿足,從而建立安全感。
多項研究都表明,小嬰兒時期,媽媽和嬰兒的肌膚相親非常重要。小時候缺乏肌膚相觸,甚至會引起一種叫“皮膚饑渴癥”的心理問題,精神狀態和行為出現異常。
孩子越小,越需要父母多關注,多和孩子交流,雖然孩子不會說話,但眼神的交流,和孩子說話,撫摸孩子,都能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讓孩子的情感被撫慰。
想讓孩子幸福,小時候就一定要多抱抱他(她)。
瀏覽官網肯定贈送七大超級贈品和贈送價值¥2萬元的珍貴課程98套。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網:www.xlzxkf.com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firstmedicalworld.com/6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