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是個體心理活動和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心理學的自我研究無論是在理論構建還是在實證研究中均存在明顯的不足。
James將自我這一研究主題從哲學接引到心理學之初,對客體我的分類給心理學的實證研究奠定了基礎。

但James關于主體我的描述依然沿用哲學傳統,將其定義為自我結構中的行動者和認識者,強調主體我作為“觀察者”為個體提供存在感和連續感。
主體我的這種“哲學式”定義難以量化操作,難以用實證的方法展開研究,從而導致主體我研究滯后于客體我。主體我和客體我研究的不同步使得心理學的自我研究缺乏整體性和主體我與客體我相互作用的視角。
針對心理學自我研究中存在的問題,研究試圖從心理學視角定義主體我,并使用多種方法驗證這一理論構想,以期為心理學主體我乃至自我研究提供理論基礎和新的研究視角。
研究以哲學對主體我的界定為線索,梳理歸納心理學領域內的主體我研究。

已有的文獻表明,不同維度自我成分均以特定的方式關聯在一起并對個體的認知和適應產生影響。其中時間自我整合是心理學回答哲學主體我問題的持續努力,致力于研究時間自我如何整合在一起形成自我同一性、產生自我存在感和連續感的問題。
我們認為,不同維度的自我成分都需要通過整合形成一個組織化和結構化系統,才能實現自我的功能。整合不僅僅發生在時間自我之間,自我側面和層級自我之間也存在整合。
以此為基礎,研究使用自我整合取代主體我,并將其定義為個體在不斷分化和增殖的自我成分之間構建聯結、提高概念化水平,最終形成持久穩定的核心自我的傾向和過程。
結合不同維度自我整合的機制,研究認為自我整合具有聯結性、概念化和穩定性的特征。

自我整合的概念與機制
心理學自我研究中存在諸多問題的根源在于主體我研究的滯后。James將自我這一研究主題從哲學接引到心理學之初,對客體我的分類給心理學的實證研究奠定了基礎,主體我卻依然沿用哲學傳統的定義,導致主體我研究的滯后。
主體我研究的滯后導致心理學的自我研究缺乏整合性和主體我與客體我相互作用的研究視角。本研究通過文獻的整理分析,將自我整合定義個體在不斷分化和增殖的自我成分之間構建聯結、提高概念化水平,最終形成持久穩定的核心自我的傾向和過程。
自我整合的概念是在延續哲學對主體我界定的基礎上,結合心理學在自我側面、層級自我和時間自我等領域研究的提出的:
第一,空間維度的自我整合主要涉及到不同自我側面的關系問題。關于自我復雜性、自我概念分化和自我概念區室化等領域的研究證實,不同自我側面的整合會對個體的心理適應產生穩定而廣泛的影響。

在整合機制方面,自我擴張模型和自我-他人重疊的研究發現,親密度和重疊表征影響了自我側面在心理結構中地位和功能。
第二,層級自我的整合主要涉及到自我概念化的問題,即個體對于自身的認知如何從最基本的身體物質層面過渡到抽象的概念精神層面。
Shavolson等人的研究證實了自我層級的存在。發展心理學關于不同年齡個體自我描述的大量研究發現,個體的自我認知隨其認知能力的發展而變化,自我的概念化水平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高。
第三,時間維度的自我整合主要涉及到個體如何將不同時間的自我聯結起來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問題。

懷舊、敘事和自傳體推理以及自傳體記憶等領域的研究表明,個體通過懷舊、敘事和自傳體記憶等形式,不斷地將不同時間所經歷的事件以及由此獲得的自我經驗再現出來。
這個過程中既有新關系和聯結的構建,更有不斷強化和驗證已有自我成分使之更具穩定性,從而形成自我的跨時間的存在感和連續感。
盡管聯結性、概念化和穩定性分別是從不同維度自我成分中提煉出來的,但我們認為,這些特性貫穿體現在不同維度自我成分整合的過程中。
自我整合是一種傾向性,同時也是一個過程。通過不斷地自我整合,自我成分之間的聯結越來越豐富、概念化水平和穩定性也不斷提升。一些居于聯結中心、具有高度概念化水平和跨越時空穩定存在的自我成分的出現,意味著個體核心自我的形成。

核心自我是自我整合的結果和目標,是個體成為一個功能健全的個體,真正意義上的人的基礎和前提。我們認為自我整合過程中出現的具有廣泛聯結和較高概念化水平、能夠跨時間存在的一致穩定的自我成分就是核心自我。
核心自我具有易于激活、概念化的信息加工和穩定性的特點。對于高自我整合的個體來說,信息加工過程中由于核心自我的參與,會導致個體對不同刺激的認知和反應更為統一一致,表現出跨時間和情境的穩定性。
對于低自我整合個體來說,認知和行為反應可能受刺激影響較大,表現為不同時間和情境中認知和行為反應有著較大的差異。
自我整合對自我定義記憶敘事的影響

自我定義記憶是自傳體記憶的一種,被認為是構建自我同一性的“建筑材料”。研究六采用敘事研究,對不同類型(人際交流和行為實踐)的自我定義記憶進行自傳體推理編碼。
以自我整合水平(分化、整合)、性別(男、女)和記憶類型(行為實踐、人際交流)為自變量,自我-事件聯系的數量為因變量進行三因素混合方差分析,其中,自我整合水平和性別為被試間變量,記憶類型為被試內變量。
結果發現,自我整合主效應并不顯著。記憶類型主效應顯著,相比人際交流,行為實踐類的記憶中有顯著多的自我-事件聯系。
自我整合水平和記憶類型交互效應顯著,簡單效應分析發現,對于分化組被試來說,行為實踐類的記憶比人際交流類的記憶中有著更多的自我-事件聯系;對于整合組被試來說,兩類記憶中自我-事件聯系的數量并沒有顯著差異。

自我整合與記憶類型的交互效應表明,對于分化組被試來說,自我-事件聯系的構建受制于自我定義記憶的類型,不同類型的記憶材料中自我-事件的聯系的數量有顯著差異,而整合組被試則不受記憶類型的影響。
這意味著自我整合度高的個體能夠在不同類型的記憶材料中建構同等數量的聯系,超越了具體內容的制約。
自我整合的過程是個體將不同自我成分之間建立聯系的過程,這個過程有時候需要使用更高層級的概化表征整合更為具體的自我行為特征,比如,用睿智整合聰明、好學和有創造力等特征。
伴隨著自我概念化水平的提高,個體自我整合度不斷提升,從而能夠擺脫具體內容的限制,在不同的記憶材料中都可以創建事件和自我的關聯。這一結果說明高自我整合個體的具有較高的概念化水平,為研究一中的相關理論探索提供的證據。

自我整合對心理適應的影響
為了考察自我整合對心理適應的影響,我們采用問卷法收集了555名年齡在19-92歲的被試的信息和數據,得到如下結果:
第一,自我整合的年齡主效應顯著,隨年齡增長自我整合的水平不斷提高。自我整合的年齡主效應顯著,隨年齡增長自我整合的水平不斷提高。兩兩比較的結果發現,成年晚期顯著高于成年中期,成年中期顯著高于成年早期。
第二,自我整合與心理幸福感呈正相關,與焦慮呈負相關。研究中,自我整合與心理幸福感呈正相關,與焦慮呈負相關。這一結果為自我概念分化是一種內在的分裂而非專業化提供了證據。

第三,有調節的中介模型。研究選取離退休人員作為分析對象,構建了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該模型以自我和諧為中介,年齡為調節變量,來考察自我整合影響心理機制的機制和條件。結果表明,自我整合通過影響自我和諧從而影響個體的心理適應。
這說明底層的心理結構特征,通過影響個體關于自我的體驗影響個體的心理適應。底層心理結構如果充斥著矛盾和沖突,個體就會體驗到內在的不和諧。
從而導致焦慮感的增強,相反,如果有著良好整合,個體就會感到內在的和諧一致性,從而提高自身的心理幸福感。
自我和諧的中介作用受年齡的調節,進一步分析發現,在年輕老人中,中介作用并不顯著,只有中老人和老老人的中介效應才顯著,自我和諧的中介作用隨年齡增長表現出不斷增強的趨勢。
瀏覽官網肯定贈送七大超級贈品和贈送價值¥2萬元的珍貴課程98套。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網:www.xlzxkf.com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firstmedicalworld.com/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