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咨詢話題能夠上“熱搜”,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近日有報道稱,國內大學生群體中的“問題學生”在校內被心理干預后,接待學生的咨詢師或者專業心理輔導教師未能遵守基本的職業倫理道德底線,淪為告密者,將信息“共享”給校方各個“相關機構的相關人員”,進而讓咨詢者的隱私完全被暴露,隨之而來的騷擾、煩惱讓學生憤怒得懷疑人生。
明明是基本得不能再基本的倫理底線,卻在高校內被沖擊得七零八落;明明是“想要幫助大學生群體走出內心陰霾,重獲健康心靈”,到頭來變成了對“問題學生”變本加厲的“摧殘”。
問題出在哪里了?
是高校心理咨詢師缺乏職業道德意識么?還是他們集體性地喪失了對職業倫理的堅守能力?
以現在高校職業門檻的設置水準看,能在高校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必然是在學歷和專業素養上符合高校對此項工作的基本要求。
并且,任何一個心理咨詢從業者受過的專業教育和培訓中,都會涉及保密原則。“保密的原則,可以理解為心理咨詢中最為重要的原則,它既是咨訪雙方確立相互信任的咨詢關系的前提,也是咨詢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礎。”
保密原則中“要求在沒有得到對方同意的時候,不得將在咨詢場合下對方的言行隨意泄露給任何人或機關。在公開案例研究或發表有關文章必須使用特定來訪者的有關個人資料時,必須充分保護來訪者的利益和隱私,并使其不致于被他人對號入座。”
如果是個別高校中的咨詢師或專業心理輔導老師出現了違反保密原則的個別案例,尚可用輿論的力量指責,但事實上,從新聞報道上看,這已經是國內高校普遍現象了。
這樣違背職業倫理的行為,對學生的內心傷害是無法估量的。
誰來為一代人未來的心理健康負責?
當現代社會將一個世代的青年精英匯聚于高校時,高校心理咨詢師的責任不言而喻。
相信在輿論的壓力下,高校心理咨詢師內心的苦楚無處訴說。對高校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維護,屬于高校行政管理的范疇。咨詢師無法做到獨立工作、獨立思考、獨立為來訪大學生負責。
在行政考核KPI的大帽子下,高校行政管理人員會不顧一切地保障“不出事”,即便是高校中的咨詢師或專業心理輔導老師有心理咨詢的職業底線需要持守,但也要服從“不出事”的大原則。
為了不讓學生在學校期間出事,所有的手段都是“道德的”、“抱有最大善意的”、“需要學生和咨詢師”服從的。
毋庸置疑,心理健康、心理咨詢是一門科學,高校理應是一個國家最講科學的地方,然而現實的情況卻是相反的。
對高校心理咨詢師來說,不是因為心理咨詢行業中提及的“例外情況”,而僅僅是因為行政壓力逼迫讓咨詢師出賣了自己的職業底線,打破保密原則,向校方提供了學生的隱私。這種行為終究會讓咨詢師背負上愧疚感。
真正想為一代人的心理健康負責,就要認識到高校行政管理層面采取類似因噎廢食的做法,其后果是可怕的 ——不但讓這個時代的大學生對高校管理產生不信任感、對心理咨詢師有憎惡感,而且在大學生走向社會、婚姻、家庭時,內心的擰巴總會在某個時間段的某個出口釋放出來,后果不堪設想。
關注 今日頭條、抖音號、微信視頻號、新浪微博、小紅書、西瓜視頻 同名ID @漁樵問答的李曉
傾聽您的心聲
解答您的困惑
瀏覽官網肯定贈送七大超級贈品和贈送價值¥2萬元的珍貴課程98套。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網:www.xlzxkf.com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firstmedicalworld.com/4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