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如果你對心理咨詢并不了解,甚至心存一定的偏見,那么請你一定不要錯過這篇文章。

誤解1
“腦子有病才去看心理咨詢吧?”
“我沒病!”
并不是心理有病的人才會去做心理咨詢。
心理咨詢是一種針對身心健康、個體成長、職業發展和病理等方面的綜合性手段。其實,心理咨詢的受眾是極其廣泛的,它不僅包括一些罹患心理問題的來訪者,也包括社會功能較好的人。
在我國,心理咨詢的起步較晚,心理知識的普及率不高,很多人對心理咨詢的認知具有局限性,甚至持有“有色眼鏡”來看待心理受訪者,限制了自己尋求心理幫助的步伐,從而延誤了心理咨詢的最佳診斷和治療時機。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當中,有消極和郁悶情緒十分正常。情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有了情緒卻不會紓解,有了問題卻不敢尋求幫助。
誤解2
“心理問題過陣子就會好起來的”
如果心理出現問題的時候不加以重視,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導致情況愈演愈烈,直到無法控制的地步,到時候再后悔莫及,恐怕也為時已晚。
在我們的來訪者中,很多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問題往往都是“拖”出來的。
孩子避而不談,家長知道了也不引起重視。以為孩子患上的只是小毛病,調整一陣子就好了。
甚至拒絕采取科學有效、可持續的方法引導孩子走出心理迷霧,解決心理癥結,反而用自我認為正確的方式,導致親子關系愈加緊張,孩子的心理疾病持續加重。
近年來,不少罹患心理疾病的青春期孩子自殘、自殺、自閉等問題層出不窮,非要等問題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家長才會意識到其中的重要性,心急如焚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
本可以早點避免的悲劇,為什么不在剛開始就及時畫上句號呢?

誤解3
“這是我的隱私,我對心理咨詢師是否會幫我保守秘密持懷疑態度”
從事心理咨詢行業,走專業的心理咨詢路線,的確不可避免地會面臨來訪者的個人隱私。
但我們要知道,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對來訪者的個人信息,既往病史,個人訴求都是嚴格保密的。
心理咨詢師有義務對每一位來訪者負責,必須嚴格遵守保密協議,并且絕不會與來訪者產生除心理咨詢以外的個人往來。
有過專業心理咨詢經歷的來訪者會明白,真正專業的心理咨詢師,他不會是你心理之門的枷鎖,而是一把為你打開心理之門的鑰匙。
你想說就說,他會在你需要的時候及時接住你的不安、焦慮、不安全感,也會在你需要獨處的時候給你足夠的個人空間。
誤解4
“我負責交錢,剩下的交給咨詢師”
心理咨詢師并不是萬能的。
來訪者得和咨詢師相互配合,對咨詢師信任,共同努力才會有改變和成長。
有些人以為“心理咨詢就是我負責給錢,剩下的活交給咨詢師來做”,其實這也是對心理咨詢的誤解之一。
如果來訪者不配合,不主動自我探索,也不自我分析,不管做多久的心理咨詢也很難起效。
就好比在我們的學習生涯中,如果學生不努力,不積極,無論老師多么優秀也很難有好成績。
還有一些來訪者,自己沒有改變和提升的動力,甚至因為自己的癥狀免去了很多社會責任,把心理問題當做自己藐視社會規則的“免死金牌”,這種來訪者也很難從心理咨詢當中獲益。

誤解5
“咨詢師不就是開導一下我嗎?”
“我朋友也可以這樣”
心理咨詢師是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士,如果想要在心理咨詢領域精耕細作,必須要經歷幾十年甚至整個職業生涯的學習和探究。
“你拋出一個問題只需要一分鐘,而心理咨詢師要為你解答問題,卻需要很多年。”
心理咨詢師的確有引導、宣泄、安慰、共情、疏解的作用,但是不要因為認知的局限性而否認了心理咨詢背后的專業性。
其次,我們要明白,親密關系與咨詢關系是有本質區別的。
朋友的確能在你需要的時候給予你陪伴,為你提出建議,給你疏導情緒,但朋友不是心理咨詢師,朋友不具備心理咨詢必須具備的專業素養和技能。
心理咨詢有完整的治療體系和操作流程,完善的學術理論基礎,還有專門的心理測評量表以及手段。
這絕不是非專業人士能駕輕就熟規范操作的。
誤解6
“心理咨詢師也只是給我提建議而已”
“我自己看心理學相關書籍不是一樣的嗎?”
如果這么說的話,那學生為什么需要老師講課呢?自己買教材自學是不是也能成材呢?
很顯然這個因果關系并不成立。
心理咨詢師也是老師,之所以能成為老師,因為他在專業知識和技能上來講,都是遠超過非專業人士的。
心理咨詢師需要接受長時間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訓練,并且持續不斷地做心理督導,熟練掌握心理測評量表和問答技術。
心理咨詢師能幫助你真正了解和認識自己,探索自我真實的內在需求,改變固有的思維模式,調整認識自己以及思維的固有行為方式。
心理學的相關書籍的確能對我們產生不可小覷的益處,但效果弱,見效時間長,沒有完整的體系和框架。
若有專業心理咨詢師的幫助和引導,能最大程度上使我們少走彎路。
誤解7
“做一次心理咨詢我就能解決所有問題”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而融化那座“冰山”也絕非三兩天就能做到的。
同樣的,心理問題不是十天半個月形成的,心理咨詢更是一個長期、連續、動態的過程。
來訪者和心理咨詢師之間需要逐步建立信任感,傾聽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這是一個不斷推翻、探索、重建、再推翻、再重建的過程。
不少來訪者可能覺得做過一次心理咨詢師后,整個人都神清氣爽,如釋重負,從而覺得自己不需要再接受心理咨詢了。
其實不然。
每個人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接納和吸收知識的能力是不一樣的,可能你第一次咨詢就感受到了明顯效果,但并不代表就可以一勞永逸。
當你重新回到原本的軌道和關系模式中時,你很容易再次陷入當時的困境中無法自拔。
如果你有相關的心理問題需要咨詢或解決,可以點我頭像私信我。
瀏覽官網肯定贈送七大超級贈品和贈送價值¥2萬元的珍貴課程98套。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網:www.xlzxkf.com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firstmedicalworld.com/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