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繁爭吵、互相埋怨、口出惡言,拒絕溝通……當婚姻遇到挫折或危機時,你會怎么處理?是選擇離婚,換一個人重新過日子;還是消極處理,不溝通、不聯系,各過各的;或者責怪對方,發生沖突,鬧得人盡皆知;亦或是兩個人各退一步,合力修復破裂的婚姻關系。
你會發現,那些走得長遠的婚姻,不是沒有爭吵,沒有矛盾分歧,沒有沖突與危機,而是懂得修復感情,懂得攜起手來一起應對壓力、沖突與困境。
1。感情遇到危機是婚姻中的常態
中國首部心理學實驗紀錄片《幸福實驗室》,邀請過一對素人嘉賓。夫妻二人相戀5年,結婚1年半。幾年前,妻子的父母欠下一筆巨額債務。為了幫父母還債,妻子兼職了多份工作。早上4點就起來工作,晚上11點半開車回家,第二天又要4點爬起來,周而復始。每天的生活,都被工作填滿。
兩個人用過的碗,就一直擺在水池里,沒有人洗。在妻子看來,丈夫可以不幫自己還父母的債務,但至少在生活上應該給予她一些支持;而丈夫卻認為,洗碗就不是一個男人應該做的事,雖然自己不用參與還債,但妻子的狀態卻給他帶來了很大的壓力。那些沒洗的碗,就像是兩個人無聲的反抗,訴說著對彼此的抱怨和不滿。
而當抱怨和不滿累積到一定程度時,爭吵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其實,真正擊潰妻子的,并不是那幾個碗,更多的是對丈夫的失望。
體力上的勞累,進一步帶來的是溝通的消失。激烈的爭吵,每天都在發生。兩個人都恨不得奪門而出,立馬離婚換人。但最后,夫妻關系還是奇跡般地恢復了。
每個人在婚姻中,或許都經歷過這樣的時刻:日復一日的指責、埋怨與爭吵;想劃清界限、想離家出走、想痛打對方一頓、想離婚……
這就是婚姻中的常態。
與其去“乞求”自己的婚姻一帆風順、毫無波瀾,不如提前考慮:我們能不能一起度過那些即將來到的難關。度不過去,一拍兩散;但度過去了,感情就會愈加堅固。
2。伴侶不是敵人,共同面臨的困難才是
“重壓之下,人們很容易忘記,伴侶不是你的敵人,你們共同面臨的困難才是。”在心理觀察室里,心理咨詢師陳海賢這樣說道。
為什么這樣說?
首先,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當我們把主要精力消耗在外部的挫折或壓力上時,是沒有足夠的精力去經營親密關系的。對方顧不上去照顧你的感受,也沒有精力去傾聽你的想法,更別提一起培養感情了。而更關鍵的原因,是外部的重壓和挫折,會讓我們產生各種消極情緒,比如,焦慮、憤怒、悲傷、崩潰等,進而將這些負面情緒無意識地發泄在伴侶身上。慢慢地,婚姻就變成了硝煙場,充滿了指責和攻擊。次數多了,兩個人的關系,就變得岌岌可危了。
回到上面的那對夫妻,在面臨家庭財政壓力時,妻子和丈夫也發生過無數次爭吵。但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后來是怎么做的。
丈夫問妻子:“我要怎么做,你才能消氣?”妻子的回答是:“你抱我一下。”抱一下,真的會消氣嗎?并不會。但你會自我訓練。他在第10次擁抱你的時候,你會感謝他還記得你說過的這個要求。他在第20次擁抱你的時候,你就更需要感謝他。
妻子的原生家庭并不幸福,父母就是那種耗盡精力跟對方吵架的類型。在這樣的影響下,她的情緒很容易失控。
但就像她自己說得那樣,“你會自我訓練”,會試著改變、做出調整、控制情緒,進而挽救感情、修復婚姻關系。
在親密關系面臨考驗時,沒有人想立刻就逃跑。而當兩個人一起度過最難的時刻,那些共同經歷的痛苦、艱難與磨礪,都會成為婚姻中的養分,夫妻間的感情也會得到升華。
3。所有的親密關系都要做好當戰友的準備
原生家庭,幾乎是談到婚姻時繞不開的話題。那么它的影響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原生家庭會塑造一種情感反應的模式:我們會怎樣應對自己心里的愛和怕。同時,原生家庭也會塑造我們對親密關系和伴侶的信念。比如,這段親密關系到底可不可靠,會不會有危險?伴侶到底會不會背叛我?
相對于妻子不幸的原生家庭,丈夫則剛好相反。他父親每次進門的時候,家里一定有一杯溫度剛好的茶水;他母親下班時,也可以吃到溫度剛好的飯菜。家里的音量也不會超過40分貝。結婚這么多年,他的父母從來沒有紅過一次臉。
反觀妻子的父母,總是在吵架。每一次爭吵,她就會覺得,自己是被遺棄的,自己的喜怒哀樂也沒有人會關注。
在紀錄片《幸福實驗室》中,這位妻子分享了這樣一段話:“如果你是山谷里的一朵花,你從花骨朵到綻放,沒有人經過你,那你開過沒有?我需要有人知道它開過,知道它可能在第幾天的時候最香。當它掉落第一個花瓣的時候,其實心里很難過。當它塵歸塵的時候,或許很平靜,或許很掙扎,但有人見證過,就夠了。”
所以妻子一直希望能找到一個能一直把她放在心上的人。
幸運的是,她遇到了。她的丈夫就是這樣的人。
他把自己在原生家庭中學習到的治愈、接納和溫暖,都給了妻子。
可即便如此,原生家庭帶給這位妻子的不安、困惑、焦慮等,還是會時不時反映在他們的婚姻中。
所幸,他們倆都做好了當戰友的準備。他們能夠攜起手來,應對外在的壓力和考驗、戰勝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
這個超越原生家庭的過程,就是關系的新經驗代替舊經驗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妻子收起了脾氣,丈夫也選擇了退讓。兩個人用彼此的愛,共同修復原生家庭帶來的心理創傷。在適應關系的過程中,不斷增長新的經驗,成長為新的自我。
其實,這對夫妻做了很多努力,包括愛的練習,包括對抗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最終體現的都是“婚姻修復力”。它指的是,在面對沖突或矛盾時,兩個人能夠正視存在的問題,并愿意通過改變來解決問題。
婚姻,有時候或者說大多時候,都是很脆弱的。生活的瑣碎、家務的繁瑣、育兒的崩潰,都容易導致婚姻關系的破裂。但另一方面,婚姻也可以變得堅不可摧,前提就是擁有修復親密關系的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成為擁有修復婚姻關系的能力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問3個問題:A。對方犯的是原則性問題,還是非原則性問題?如果是原則性問題,比如出軌、家暴等,而你始終無法原諒,或一直在承受著傷害。這樣的關系,再去修復的意義就不大了。不如放手,給自己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
如果是非原則性問題,只是暫時處于低谷和困境。不妨給彼此一些時間,共同去應對外界的壓力和磨難。
B。這段關系,是否值得去“修復”?對方是不是對的人?在婚姻中,你感受到的是快樂多,還是痛苦多? 如果一段關系總是讓你感到委屈、壓迫、煎熬,這說明這段關系本身就是一個錯誤,也就不值得再去修修補補。C。婚姻是你單方面在付出,還是兩個人都在付出?
好的婚姻關系,一定是情感的雙向流動,是良性的情感反饋,而不是單方面的要求和付出。只靠一個人的苦苦維系和修復,是支撐不起來兩個人的婚姻的。回答完以上的問題,再來說一下如何擁有修復婚姻關系的能力。換位思考,其實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當你站在對方的角度,切身體會他所經歷的事,你就會明白他這樣做的原因,也就會多一些體諒和包容。
有些時候,很多爭吵的話,只是內心無處安放的焦慮、崩潰情緒的釋放。與其針尖對麥芒地去“戰斗”,不如先去探索一下對方為什么會這樣說。
目的倒推法:如果你說出來的話、做出來的事,會把你們的關系越推越遠,那就不要這樣做,因為這不是你想要的結果。這句話聽起來很容易,但很多人一旦氣上頭,就會忘了這句話。你的目的是把婚姻維系下去,是不想失去眼前這個人。運用“目的倒推法”,可以讓我們在發生沖突時,能夠冷靜下來,不至于說出太傷人的話、做出太出格的事。
先談感受,后解決問題:可以和對方開誠布公地談論自己的感受,包括你的不滿和你憤怒的點。談完感受后,再和對方探討,如何才能更好地解決當下的危機。
兩個人都拿出共患難的決心,商量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然后一起努力解決問題。
就像前面講到的,遭遇危機其實是婚姻中的常態。所有的親密關系,都應該提前做好這樣的準備。
這不是你們的問題,而是婚姻進步的標志。
這世上,沒有完美的愛人。是愛和包容,把我們變成了對的人。
這世上,也沒有絕對完美的婚姻。具有修復能力的婚姻,才是好的婚姻。
“我”的內心就像平靜的躺在大海里,荒涼的如同一片死水,不知身在何處,哪里是歸宿,不管走到哪里,心里永遠沒有家。
“我”關于那些誓言,“我不會離開你”“我不會背叛你”“我不會丟下你”所有美好的諾言我都沉入我內心最黑暗的地帶,我永遠也無法相信。
“我”一個人走過四季,趟過渾水,披荊斬棘,面無表情。我無法理解陪伴,永遠接受離開,一切負面的情緒和不好的事情我都坦然接受,唯獨不愿相信命運偏愛于我。
這是我見到一個人的回答,我思索片刻,想寫這樣一封回信給他。
這不是你的錯!
很早之前讀過一本書,叫《這不是你的錯》,這本書我很喜歡,喜歡它的原因就是,這本書用到了特別多科學方法來證明這件事。我覺得這是認知的一個進步,原因在于,你不覺得能夠為一個你原來不能解釋的事情找到一個科學的解釋的理由,是一種認知的升華,就像給病人找到了解藥,就像給沒有安全感的人打了一劑強心針。
在這本書里我感覺到了被治愈,我認為它最有價值的地方,就在于它給我們解釋了為什么生命可以跨越三代進行傳遞,呼應了這本書的主題“這不是你的錯”,在國外翻譯過來這叫“這個不是從你開始的”。你所經歷的這些痛苦,都不是從你這里開始的。簡單來說,就像遺傳病,細胞生物學家,利普頓的研究,母親對他人的害怕、憤怒、關愛、希望的這些情感。它們會從生化特征上改變后代的基因表達。所以說,你的情緒、心理、性格來自于遺傳、來自于基因。有些人天然就帶有抑郁的癥狀,利普頓用了大量的實驗來證明他的結論:我們會繼承重現家族的創傷,這些都是無意識的忠誠,即使在大家眼里是負面的,要知道這不是你的錯!
這本書之所以我說它有治愈力,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它用了意念治愈力,又叫積極的聯想,通過積極的聯想,創造一種有療愈能力的意念畫面,讓大腦通過聯習改變,形成新的聯結,將你承受的壓力和潛意識當中所遭受的這些痛苦在大腦里消散。當我看到這個理論,我想到愛因斯坦也提出“想象力即為一切,它是對未來生活的預見”。也就是說,凡是我們所想的即有可能實現。當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那你就完成了第一步,接下來就是實現它,實現它,就是核心語言療法,讓我們來感受一下。
讓我們來試一下,治愈一下原生家庭帶來的痛苦。
生活中有太多事與愿違的事情,比如你談戀愛總是分手,比如你易怒、容易和人產生矛盾、無法和人進入婚姻,或者你沒法和一個人進入穩定長期的關系,主觀上的觀念你永遠無法達到。那么,你去觀察一下,觀察你家族里面哪個人做的事情,說的話,你是認同的,或者你是完全不認同的,找到你心中的那個結究竟在哪兒,尋找你說話表達中的蛛絲馬跡,構架出全新的潛意識,“核心語言”就是你反復說的,強表達的話語,是你來自你心中真正的感受,是明確的。
看完這本書,我知道,生命賦予我們的這個本體,不是白紙一張,是有過去記憶和未來愿望的意識存在的共同體。當你找到自己的“核心語言”也就知道自己未完成的使命有哪些,那么你就知道你要按照什么樣的意愿去生活,不再為原生家庭,乃至外界困擾。
你之所以會有原生家庭的痛苦,因為這個“遺傳”阻斷不清,你自然承受來自于父母的痛苦,也許父母也承受來自他們父母的痛苦,當你找到自己的核心語言,阻斷這種無意識的“遺傳”你就會知道,你沒有資格也沒能力去承受父母的痛苦。
就像當代年輕人的不婚,父母的痛苦來源于你不婚,你的痛苦來源于父母感受的痛苦,而當你知道你無法承擔他們的痛苦,你找到了自己堅持不婚的核心語言之后,你就知道應該堅持自己的內心感受,這樣至少,你不再痛苦。。。
這本書的精華要多讀幾遍,說的有點繞,其中奧秘只能自己體會。。。。。。不說了,再去讀一遍。
圖片來自網絡
以前別人問起關于我們家庭里任何方面的問題,我都特別抵觸。
我的家庭很普通,父母都是做小生意的,他們的感情可以說是非常非常的糟糕,從小都是在媽媽的謾罵聲和一頓一頓毒打中度過。
毫不夸張,現在雖然不在他們身邊了,只要有什么事情需要大家商量著一起做的時候,還是會吵得不可開交。
從小到大聽他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要不是為了你們,我早就和你爸離婚了。”
其實最讓我難過的是看見別人家的家庭幸福美滿又溫馨,對孩子也特別特別好,這都是我從來沒有體會過的,當時真是羨慕極了,也難過極了。
因為自己的原生家庭自閉了、也抑郁了,想逃離這個家庭又逃不掉,想輕生又沒有勇氣。那時候感到極度的自卑又懦弱,特別害怕同學討厭自己,也特別在意外人的看法。
后來我談戀愛了,現在已經是一對幸福的夫妻倆了。很感謝我的他一直開導我,每天都哄我開心,現在的我已經是個小話嘮,也不抑郁了。我也想開了,他們的感情雖然不好,但是一個家庭或者是父母的事情不是我們所能左右的,我們雖然是一個家庭,但又是彼此獨立的個體,我們可以過好自己的人生。
有時候真的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愛過我。
不要去抱怨太多,抱怨是沒有用的。我們的人生是自己的,余生還很長,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愛自己喜歡的人,不要因為原生家庭給自己扣上過多的枷鎖。
其實,在現實社會中有不少人在小時候因各種原因曾經也遭受過來自原生家庭的創傷。
我們該如何愈療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痛呢?
每一個經歷過傷痛的人內心都住著一個小孩,那個恐懼又無助,孤獨又自卑的小孩,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和理解。
允許自己吐露內心的痛苦,接納不完美的童年,承認那些曾經不公的困難經歷都是你生命里的一部分。
不要讓負面情緒影響自己的內心,只有把傷口慢慢攤開,保持良好的狀態才會讓傷口愈合得更快。
如果回到當初,看到當時的自己,才發現那個小小的我很需要被內心擁抱。你已經看到了內在的那個小孩,你需要一遍又一遍地去安慰他。
告訴過去的自己,現在的我已經擁有足夠的力量,去保護自己了,不需再擔心被傷害而緊張、憤怒了。
你要學會去認可自己、贊美自己,你的內心從未被重視過,你一定要自己重視自己,把自己看作最重要的人。
給信任的人傾訴,很多人在傾訴自己的感受之后,都會感覺到前所未有的輕松感。被人理解能夠幫你緩解壓抑的情緒和傷痛,這就是共情的力量。
你要相信,無論你是誰,現在在哪里,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人愿意幫助你,理解你。
與其說,我們去和父母和解,去原諒父母曾經所做的一切,倒不如,我們作為現在的自己,去改變曾經的自己。
]]>外在環境鑄造人的心理環境,初始環境奠定人的心理是否健康。
有的原生家庭就像一個雷擊區,父母的脾氣就像天氣一樣風云變幻,動不動大發雷霆,而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心態幾乎每天都接近崩潰的邊緣,孩子不能選擇家庭,所以家庭所發生的一切暴風雨孩子只能承受!
如果孩子被偶爾打一頓他不會出現什么心理問題,因為孩子最不容易記仇,尤其是面對父母,哪怕父母打壓、否定、不斷地用語言羞辱等,孩子都覺得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么,他們首先怪的是自己,他們想到的是自己為什么不被父母喜歡,然后討好父母,想以此博取父母的喜歡,而不是記恨父母。
可是有的糟糕的父母卻“得寸進尺”,面對孩子的討好,他們不但不會認為孩子懂事聽話,反而認為是自己打壓對了、辱罵對了,反而更覺得自己做對了,以后更加“肆無忌憚”地“欺負”自己的孩子!
01孩子從小被最親的人打擊、否定、嫌棄、威脅、恐嚇等,長大后會留下嚴重的心理陰影,甚至一輩子都揮之不去
在生活中,受到親人的欺辱比受到陌生人的欺辱更讓人心寒,連最親的人都來欺負你,你會覺得這個世界對你來說還有愛嗎?你根本不敢相信,哪怕以后真的有人對你好,你都會拒之千里之外,這就是被最親的人傷害過的后遺癥。
一個人如果從小到大不斷地被最親的人欺辱,那他的心理是灰暗的,他會認為這個世界也是灰暗的,認為所有人都是灰暗的,在為人處世上會很悲觀,找不到生活的樂趣。
從小到大,你就生活中那種時刻讓你悲傷的環境之中,連最親的人都不斷地傷害你,你渴望得到親人的愛又只是渴望而不可及,從而你的心理一步一步地變得對外部世界不信任,甚至杜絕與人交往,哪怕真心對你好的人,你都很疑慮,而這一切都是你最親的人對你造成的傷害讓你產生嚴重的心理陰影而造成的。
02人一旦有了心理陰影,很難治愈內心
為什么有的人一輩子都在治愈自己的內心創傷,那是因為他們的原生家庭對他們造成的傷害太大了,甚至嚴重影響到他們的人生。
有的人被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而有的人卻被不幸的童年毀了一生,需要用一生的時間來治愈童年,這個過程是多大的痛苦?沒有經歷過的人當然不會體會得到,只有切實經歷過的人才明白這其中的滋味有多么的難受。
被原生家庭傷害至深的人不是想怪罪原生家庭,而是他們一直想把那個糟糕的原生家庭變好,結果糟糕的原生家庭已經是爛泥扶不上墻,而是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在原生家庭中已經受到很多負面的影響,他們幾乎被原生家庭給毀了,可他們還是為原生家庭著想,不愿意遠離原生家庭,不愿意放棄拯救原生家庭,導致最后原生家庭把他們自己也拖去深淵!
自己不但救不了糟糕的原生家庭,反而給了原生家庭繼續傷害自己的機會,因而內心的創傷越積越多,導致自己無法排解。
03不管多親的人,只要他們欺辱你,就不要對他們心存幻想
人要懂得及時止損,在任何時候任何事情都是一樣,比如原生家庭對你的傷害,如果你不遠離傷害你的人,他們就會繼續傷害你,直到你崩潰。
心軟會害了自己,在任何事情上只要傷害到自己了那就要收起自己那顆柔軟的心,面對欺辱你的人,別跟他們客氣,越客氣他們就會越覺得你好欺負,你應該硬氣起來,如果“自私”可以讓自己過得好,那不妨“自私”,因為不是你“自私”在先,而是有人逼你“自私”。
]]>最近,我在追一檔名叫《追星星的人》的綜藝節目。節目中,嘉賓馬天宇的勵志故事讓我動容。
他的爸爸欠下巨債后,馬天宇的弟弟被追債人搶走了,他的媽媽不堪重負,讓他去買安眠藥,還讓他把剩下的錢用來買巧克力。
小時候的馬天宇聽到巧克力的名字可開心了,便乖乖去買藥。
但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無心之舉,竟把媽媽給害了,他的媽媽吃下安眠藥后,再也沒有醒過來。
這件事像噩夢般,一直伴隨他長大,他也一直很自責:“如果當時我沒有那么想吃巧克力,也許媽媽就不會離開。”
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是深遠的,在原生家庭中得不到的,只能通過后天的努力來趕超。
馬天宇的故事讓人心疼,這讓我不禁想到很多與他一樣,深受原生家庭影響的人。
所以,我今天想分享3個方法,希望能幫助大家在原生家庭中學會自救。
01.不要對父母抱有幻想
我朋友一直想要出國留學,但是她的父母卻認為,出國留學浪費錢,還不如早點出來工作,然后找個人嫁了。
但是她沒有聽父母的話,而是努力學習,課余時間都用來做家教和做兼職上。
由于她自身的努力以及學校給予的獎學金,她終于湊夠了出國留學的錢。
也許有人會對她的行為表示不理解,覺得一個女孩應該安穩過一生,而不是出國折騰,畢竟出國留學也不代表一定能功成名就。
但是她認為,任何人都可以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的父母不理解她,身邊朋友嘲笑她,都無法阻礙她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我們需要明白,其實我們很難去改變父母,因為他們的思想已經根深蒂固了。
與其苦心改變他們,不如努力經營自己,不要對父母抱有太多的期待。
因為只有靠自己,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人生。
02.接受現實
我的原生家庭前期很幸福,盡管父母也時常吵架,但整個家庭的心還是在一起的。可再好的感情,也經不起時間的沖刷,后期怨懟越積越多,關系就一落千丈。
最后,我的父母在前年離婚了。
我原本以為,離婚只是電視劇里的橋段,沒想到會發生在自己的家庭,當時我真的感到難過和無助。
這樣的局面,讓我懷疑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夠好,學習不夠努力,所以他們才要離婚的。
我也曾苦苦哀求過父母不要離婚,可是他們眼里只有對彼此的嫌惡,再也看不到往日的溫情。
父母離婚后,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走不出來,心情很低落,幸好有朋友在身邊相伴,她們經常會開導我,我才漸漸接受了現實。
羅翔老師曾說:“人要接受事與愿違,我們太有限了,我們只能做我們覺得對的事情,然后接受它的事與愿違。”
父母真正離婚的原因,主要是雙方關系不和,我也努力挽救過這個破碎的家庭。但我明白,有些事情真的沒辦法改變,只能選擇去接受。
當我們學會接受現實時,才能真正與原生家庭和解,并與自己和解。
03.經濟獨立
在《心動的offer》節目中,律師徐靈菱說:“女孩子真的要人格獨立、財務自由、精神自由,這個才是真的。因為自己賺的跟家里給的,其實是兩個感覺,你給自己的安全感,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雖然原生家庭我們無法選擇,但往后余生,我們可以自己掌握。而掌握自己的人生,最好的辦法就是實現經濟獨立。
經濟獨立后,我們才有底氣遠離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才有更多選擇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這讓我想起我的大學老師,她曾在課堂上講過自己的故事。
老師從小生活在重男輕女的家庭,從來就沒有得到過父母的疼愛與認可。但是她沒有因此放棄自己,而是加倍努力學習,最后成為了一名大學老師。
當她成為大學老師后,她的父母再也不敢輕視她,反而對她越來越好。
她有時候會開玩笑說:“我維系父母的紐帶就是金錢。”
通過我老師的故事就可以知道,只有經濟獨立,才不會被原生家庭所捆綁,從而實現真正的自救。
我很喜歡一句話:“女人掙錢不一定是責任,但絕對是尊嚴。也許你不缺錢,但經濟獨立會讓你更有底氣。”
以上就是我分享的3個原生家庭自救小方法啦,如果對你有所幫助,記得順手點個贊喲!你的點贊永遠是我持續碼字的動力,謝謝你吖~[比心]
我知道,原生家庭的影響沒那么容易擺脫。但請相信,只有當自己下定決心去改變、去成長,我們才能減少原生家庭對我們的負面影響。
如果最后真的無法擺脫,那就和《都挺好》里面的蘇明玉一樣,不寄予厚望,也不恨之入骨,淡淡如水的交往吧。
但請記住一句話:“原生家庭是你的腳本,但不是你的人生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