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大學有關專家了解了區殘疾人康復中心在訓特殊兒童的康復和教學等方面情況,參觀了中心孤獨癥部的教學環境,就孤獨癥兒童康復訓練用具設計及教具制作進行了探討,雙方達成了合作意向。
聽取情況介紹
廣州大學有關專家表示,孤獨癥兒童日常面臨難以與他人交流、無法理解他人情感和表達個人需求等情況,為孤獨癥兒童設計適合他們特殊需求的用具對于他們的成長和康復至關重要,因此,設計有關用具應該注意方便孤獨癥兒童理解和表達,如設計有關用具時可以使用簡單的符號和圖片,以便幫助孤獨癥兒童理解和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據了解,根據合作意向,從新學期開始,廣州大學每周安排3名在讀研究生到區殘疾人康復中心指導孤獨癥兒童康復產品設計及制作,為孤獨癥兒童康復訓練進行個性化定制。
探討交流
區殘疾人康復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中心致力為特殊兒童提供優質康復服務,積極鏈接社會資源、動員社會力量,不斷優化特殊兒童康復環境,提升特殊兒童康復服務工作效能。
文/圖:番禺融媒記者袁輝 通訊員殘聯宣
]]>近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消化內科劉苓教授團隊聯合心理衛生中心徐佳軍副教授團隊為一例孤獨癥兒童開展內鏡下菌群移植術,治療后,患兒在腸道癥狀、語言表達、社交互動以及情緒調控等方面均有所改善。
經查閱相關文獻,這也是西南地區成功開展的首例用于孤獨癥兒童治療的精準菌群移植。
華西醫院團隊為洋洋進行糞菌移植治療
8歲男孩4年前被確診孤獨癥
洋洋今年8歲,在4年前,他被診斷為孤獨癥。
洋洋媽媽發現,從小,孩子喜歡一個人坐在地板上轉玩具車輪子,總是穿同一件運動服、重復說同樣的話。幼兒園老師也發現,洋洋不遵守紀律,不主動和他人交流,不參加集體活動,交流溝通能力和察言觀色能力欠佳。
2019年7月,洋洋媽媽帶洋洋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就診,通過詳細的病史詢問、精神檢查和量表評估后,洋洋被確診為孤獨癥。
孤獨癥是一種腦發育性障礙,以社會交往障礙、溝通交流障礙和重復局限的興趣行為為主要特征,患者往往都有功能損害,其異常行為對社交生活產生一定影響。
遺憾的是,在孤獨癥的治療干預方面,目前幾乎沒有任何有效的生物醫學手段,只能依靠行為干預進行改善,使其更好適應社會生活。功能保留較好的孩子,可通過干預使功能恢復至“不符合孤獨癥診斷標準”的程度;一些癥狀較為典型的孤獨癥孩子,實現完全康復幾乎不可能,只能通過行為干預改善癥狀。
雖然多處求醫、多方嘗試,但洋洋的癥狀幾乎沒有改善,甚至較之前有所加重。尤其是上小學后,洋洋出現了厭學、違抗老師等更為嚴重的情況。
為孤獨癥患兒開展糞菌移植
一次治療,兩種獲益
2023年7月,洋洋再次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就診,這次,評估發現洋洋“缺乏社交—情緒的相互性應答”這一癥狀尤為突出。
據洋洋媽媽說,洋洋從小偏食,進食后經常出現腹瀉,有時還喊肚子痛。針對洋洋的癥狀,華西醫院消化內科劉苓教授和心理衛生中心徐佳軍教授團隊正在開展內鏡下糞菌移植技術治療兒童孤獨癥,能夠同時在改善洋洋的孤獨癥狀和消化道癥狀上獲益。
洗滌菌群移植,簡而言之是供體捐獻糞便后,經過標準化糞菌制備,通過分離純化將功能菌群移植到存在腸道菌群紊亂的患者體內,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臨床治療方式。
為什么糞菌移植能夠改善孤獨癥患者的情況?徐佳軍解釋說,有一個詞匯叫作“腦腸軸”,腸道微生物和大腦神經系統,有著緊密的聯系,也有“消化道是第二大腦”的說法,這是因為消化道有億萬級微生物,通過消化產生各類代謝物質,代謝物質入血后,進而影響到免疫功能等等。
菌群移植是改善腸道菌群失調最核心的方法,最初這項技術僅用于消化系統疾病,近年研究表明中樞神經系統和腸道之間通過神經遞質、細胞因子以及菌群代謝產物進行有效的雙向交流。
因此,菌群移植技術逐漸擴展應用到孤獨癥、情緒障礙、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抽動癥等精神疾病領域。既往研究表明對伴有胃腸道癥狀的孤獨癥患者進行腸道菌群移植后,隨訪發現大多數患者胃腸道癥狀和孤獨癥癥狀持續穩定改善。
目前,國內外應用糞菌移植技術治療孤獨癥已有多篇報道,多項指南如《腸道菌群移植臨床應用管理中國專家共識(2022版)》已將孤獨癥列為治療的適應癥。目前,全國已有多個中心開展糞菌移植治療孤獨癥的臨床研究,但尚處于探索階段。
減多補少
糞菌移植也需“配型”
在正式開始治療前,團隊對洋洋的孤獨癥相關癥狀和消化系統癥狀進行了全面評估,從消化系統癥狀上,洋洋平均每天大便三到四次,糞便性狀屬于“腹瀉”類型,且常有腹痛腹脹。
“腸道菌群方面,我們要檢測他缺些什么,在移植的時候,把正常已有的菌群減少,把不足的補上,做到了精準化治療。”徐佳軍說。
醫務人員查看洋洋的恢復情況
8月4日,團隊在消化內鏡中心為洋洋進行了無痛結腸鏡檢查和結腸置管術,并于8月5日、8月7日、8月9日對洋洋進行了三次糞菌移植,即通過結腸置管將復溫的糞菌懸液緩慢輸注至結腸內。“對于配合度不高的患者,我們也可以采用口服膠囊的形式,但是因為要經過消化程序,效果可能沒有直接移植來得好。”徐佳軍說。
8月10日,洋洋順利出院。出院后,根據媽媽每日填寫的大便日記卡顯示,洋洋的大便習慣減少到每日一到兩次,糞便分型處于正常類型,也很少再喊肚子疼。另外,洋洋在語言表達、社交互動、和情緒調控等方面也有所改善。
10月15日,在完成菌群移植2個月后的隨訪復查中,洋洋媽媽表示,他不僅多了幾個新伙伴,而且愿意和伙伴們去看動畫電影,看見悲傷的電影情節時也會落淚。
“根據國外文獻報道,孤獨癥的自我緩解比例大約在5%到10%,但經過糞菌移植緩解后,這一比例可以提高到30%左右。”徐佳軍解釋說,糞菌移植技術目前已不僅限于應用到腸道相關疾病的診治中,還可應用于神經系統疾病如阿爾茲海默癥、腫瘤相關疾病如腫瘤免疫治療的增敏、過敏性或免疫系統疾病中,難治性抑郁、軀體不適,也在菌群移植干預的范疇,因此,這也是一項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的診療新技術。
目前,洋洋已經接受了第一期的三次治療,根據恢復情況和家屬意愿,后續可能還將繼續接受兩期治療,“我們會長期隨訪孩子的情況,確保移植的微生物群能夠成功定植,以及后續的緩解情況。”徐佳軍說。
紅星新聞記者 于遵素
圖據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編輯 成序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1、自我調節困難:孤獨癥兒童可能很難自我調節情緒,容易情緒激動或沖動行為。
2、社交困難:孤獨癥兒童可能缺乏社交技巧和理解社交規則,因此很難控制自己的行為以適應社交場合。
3、注意力困難:孤獨癥兒童可能對外界刺激過于敏感或缺乏注意力集中,這使得他們很難集中精力控制自己的行為。
4、順應性困難:孤獨癥兒童可能對變化和不確定性缺乏適應能力,這使得他們很難根據環境要求調整自己的行為。
為了幫助孤獨癥兒童提高抑制控制能力,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提供結構和規律:為孤獨癥兒童提供穩定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環境,以幫助他們建立規律和習慣。
2、教授社交技巧:通過社交技巧培訓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幫助孤獨癥兒童學習和理解社交規則,提高他們在社交場合的適應能力。
3、提供情緒管理技巧:教授孤獨癥兒童情緒管理技巧,如深呼吸、冷靜思考和尋求幫助等,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控制情緒和沖動。
4、創造適應性環境:為孤獨癥兒童提供適應性環境,減少不確定性和變化,以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和控制自己的行為。
5、多元化教學方法: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如視覺輔助工具、游戲和互動等,以提高孤獨癥兒童的注意力和集中力。
6、提供積極反饋和獎勵:給予孤獨癥兒童積極的反饋和獎勵,以鼓勵他們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這可以增強他們的自我調節能力和抑制控制能力。
7、鼓勵自我監控:幫助孤獨癥兒童學會自我監控,即自我觀察和評估自己的行為。通過提醒他們關注自己的行為和情緒,他們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沖動和行為。
8、創造合適的挑戰:提供適當的挑戰和任務,幫助孤獨癥兒童鍛煉抑制控制能力。逐漸增加任務的難度和復雜度,以逐步提高他們的抑制控制能力。
9、與家庭和學校合作:與家庭和學校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和實施支持計劃。家庭和學校的支持和一致性對于孤獨癥兒童的抑制控制能力的提高至關重要。
總之,孤獨癥兒童的抑制控制能力是指他們控制自己行為、情緒和沖動的能力。通過提供結構和規律、教授社交技巧、提供情緒管理技巧、創造適應性環境、多元化教學方法、提供積極反饋和獎勵、鼓勵自我監控、創造合適的挑戰以及與家庭和學校的合作,可以幫助孤獨癥兒童提高抑制控制能力,促進他們在日常生活和社交中的適應。
8月25日,長沙市在全國率先啟動0-6歲兒童孤獨癥篩查干預健康民生項目,為全市常住0-6歲孩子提供“健康教育、篩查、診斷和治療康復”為一體的全流程免費服務,實現兒童孤獨癥的早篩查、早診斷、早干預、早康復。
位于湘江新區的湖南光琇醫院,成為了該民生項目的定點復篩、診斷、干預機構。
一、為什么要帶孩子做孤獨癥篩查?
孤獨癥是發生于兒童早期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以社交溝通障礙、興趣狹隘、行為重復刻板為主要特征,嚴重影響兒童的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
我國兒童孤獨癥患病率約為7‰,并且有增高趨勢。根據長沙市衛生健康委的大致統計,目前,長沙市0-6歲兒童孤獨癥患兒有4000-6000人。
但孤獨癥目前仍缺乏有效治療藥物,主要以干預康復訓練為主,越早干預效果越好。
長沙市衛生健康委婦幼健康處負責人介紹,“0-6歲兒童孤獨癥篩查干預健康民生項目”就是為了抓住6歲前這一關鍵階段,將防治關口前移,及早診斷治療,提升患兒的生活質量和生存能力。
二、家長如何報名參與?
根據長沙市衛健委和市殘聯制定的相關方案,在家屬知情同意及保護隱私的前提下,為長沙市轄區常住0-6歲兒童(包括父母至少一方具有長沙市戶籍,或父母雙方非長沙市戶籍但在長沙市轄區居住半年以上的0-6歲兒童)提供兒童孤獨癥免費初篩;為初篩陽性的目標人群提供免費復篩(限項目內服務內容)、轉診和診斷(限項目內服務內容);符合條件的孤獨癥兒童,給予不超過2萬元/人/年標準的干預康復補助。
0-6歲兒童家長或監護人可在手機上關注“長沙市健康民生項目”,或打開“長沙市健康民生項目”小程序,即可參與該項目,實現 “健教、初篩、轉診、復篩、診斷、指導、結果查詢、咨詢告知、項目管理、數據統計、分析評估”等線上的全流程閉環服務。
具體篩查流程
1.初篩服務
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進行,為0-6歲兒童健康體檢的同時,對家長進行孤獨癥知識及項目內容宣傳,應用“兒童心理行為發育問題預警征象篩查表”等方法,為孩子提供心理行為發育初篩服務。
2.復篩服務
初篩異常者,轉診至定點復篩機構(如湖南光琇醫院國際兒童中心)接受復篩。復篩內容包括了解兒童現病史,詢問和觀察兒童有無語言障礙、交流障礙、行為刻板、興趣狹隘等癥狀,以及了解初篩結果等;
應用孤獨癥篩查量表如“修訂版孤獨癥篩查量表(M-CHAT)”或“孤獨癥行為評定量表(ABC)”,以及“0-6歲兒童發育行為評估量表”等開展復篩。
3.診斷服務
復篩異常者,轉診至診斷機構(如湖南光琇醫院國際兒童中心)進一步診斷,包括“兒童孤獨癥評定量表(CARS量表)”和診斷檢查。
4.干預康復
對于確診孤獨癥的兒童,轉診至康復機構(如湖南光琇醫院國際兒童中心)進行干預康復。干預康復過程將根據孤獨癥兒童年齡、病情輕重、能力水平及家庭狀態等,選擇適宜方法。
資料來源:《長沙晚報》、紅網
來源: 湖南光琇醫院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ZS。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健康管理師、家庭干預訓練導師,獨創《敏捷家庭導育訓練法》。
我去完機構以后,我感覺就是這個家庭干預很重要,勝過于機構。有時候對家庭我跟你這么講,我們家庭開展的不僅僅是干預,干預只是一小部分。我們叫什么叫綜合教育。綜合教育包括什么?包括孩子的身體的心理,他的功能,甚至他的人格的塑造,都在我們的家庭當中是可以完成的。
你看機構他解決什么問題?機構就解決是什么?是能力的問題。就功能問題比如你沒有認知,我教你,我拿卡片教你是吧。他只解決這個小功能的問題。
大管家庭干訓練導。但是他能完成教育嗎?他完成不了教育。但是我們的孩子,他不僅僅是需要這個,他還需要很多很多,需要更豐富的東西情感的。
]]>我們作為康復師更多的也是這些想法,我們看的孩子越多就更希望世界上自閉癥越來越少,可事與愿違,目前國際上調查顯示,自閉癥兒童比例是一年比一年增加。
那么能給自閉癥兒童家長的建議
1.面對現實
2.腳踏實地進行康復訓練
3.給孩子評估目前發育年齡然后把孩子當成發育年齡階段的正常兒童看待
4.找康復機構一定要時刻關注老師的教學計劃與進步
5.每半年做一個評估,如果評估孩子進步有跟著康復時間在同步提升就繼續,如果孩子年齡在長發育年齡卻一直停留或者緩慢就建議立馬換老師或者換機構
6.準備好每個月的資金流,不要奢望賣房子等陪孩子一年就夠了的想法,雖然我們更加建議父母陪孩子一起康復,但是如果一個家庭的資金無法滿足康復所需時就是在浪費錢浪費孩子的康復時間,畢竟自閉癥康復是漫長路線不要指望一兩年就好了。
]]>小墩從會說話起就特別愛講話,尤其涉及到自己喜歡的話題,講兩三個小時都不厭煩。上幼兒園時就開始喜歡跟小朋友們聊天,基本都是自己講,講的最多的話題是自己感興趣的地鐵方面的知識。
爸爸媽媽每次帶他外出,小墩見到父母的朋友都會表現得很熱情,一直在講述自己感興趣得事情,很少給叔叔阿姨講話得機會,聊天顯得很老成。叔叔阿姨夸他很擅長交際,即使在公共場所玩耍,小墩也會很快找到小朋友跟他們一起聊天、玩耍,從沒有陌生感。以致父母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是“社交牛人”。
但是最近上小學一年級還不到2個月,小墩卻因為在學校規則意識欠佳被老師多次批評,父母也因為多次被老師找而感到苦惱。老師反應小墩回應自己的提問時候,會反過來提問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轉移話題。跟小朋友聊天,經常聊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小朋友要發表自己的觀點,小墩就會說“你先聽我說,我講的這個事情更有趣”,從不給小朋友講話的機會。見到學校高年級老師,就會突然跑去拍拍老師,說“嗨,你好”。集體活動的時候,不聽指令,會跑到別的班級,跟別的小朋友聊天。平時特別喜歡研究地鐵,家里的玩具都是地鐵模型和地鐵線路圖。能熟練背過所有地鐵的站名,平時喜歡模仿報站名。對于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遇到同學和老師就會反復的說,有時別人不愿聽了,小墩仍然感覺不到別人的不耐煩。老師覺得小墩長期這樣下去,會影響他的社交,建議帶孩子到醫院看看。
可是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很“社牛”。父母很疑惑地帶著小墩來到北京兒童醫院看精神科。在診室期間,小墩毫無陌生感,一會拍拍醫生的頭,一會隨便躺在檢查床上,說話顯得有些像“小大人”。醫生問他問題或者讓他描述一些事情,他不能按照指令來做,淺表地說幾句,就開始轉移到自己的話題,而且幾乎不給醫生講話的機會。醫生要跟小墩詳細聊天的時候,小墩總是不能很好的理解意思,醫生會反復提醒,他仍然不能恰當的回答,并且對于問題不能深入理解。沒有經過同意,拿了醫生的筆,在紙上反復畫地鐵線路圖,并且滔滔不絕的講起來。在診室毫無陌生感和規則意識,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最后醫生建議家長帶孩子完善相關檢查,結合病史和精神檢查,考慮小墩還是屬于孤獨癥譜系障礙。父母非常驚訝,覺得孩子并不“自閉”,相反覺得自己家的孩子很愛講話,很愛跟別人聊天,簡直就是“社牛”。北京兒童醫院精神科專家于麗萍副主任醫師介紹了孤獨癥的診斷標準,并跟家屬交代清楚。
孤獨癥譜系障礙診斷癥狀標準A:在多種場合下,社交交流和社交互動方面存在持續的缺陷障礙,比如情感互動缺陷、使用非語言交流的行為缺陷、發展和維持人際關系的缺陷等。癥狀標準B:受限的、重復的行為模式、興趣或活動。
跟家屬溝通清楚,父母才明白,原來小墩的“社牛”是單一的輸出,并不是來自雙方的互動。后面給父母提了一些訓練建議,家長表示會積極地對孩子進行社交技能方面的專業訓練,盡自己最大努力幫助孩子恢復社會功能。
文字|精神心理科副主任醫師 于麗萍
]]>面對這些成績,聚療康復醫療中心創始人及院內孤獨癥康復診療學科帶頭人邵建忠很淡然。他為何從人人擠破頭都想進的公立醫院“編制醫生”跳出來,自主創業成立了聚療康復醫療中心,這家以孤獨癥兒童康復為主,集合醫、教、養為一體的綜合發育障礙兒童康復中心。憑借星星之火,在國內開創并推廣“醫教養”為一體的綜合康復模式,打破孤獨癥患兒“教育主導”的行業怪圈,讓孤獨癥孩子及家庭少走康復彎路,最快抵達康復彼岸是他致力追求始終在踐行的事情。
入局:編制醫生辭掉鐵飯碗創辦“特殊兒童康復中心”
在中國醫療界,沒有點“看家本事”的醫生是不會選擇出來創業。邵建忠生于書香門第,家中親人多數以教書育人為業,家學淵源,家風開明。高中畢業報考志愿時,家人在指導之余給他足夠的自主選擇權,源于熱愛和喜好,他選擇了學醫。
寒窗苦讀5年后,他成了兒童醫院的一名醫生。2016年發布的《中國兒科資源現狀白皮書》披露,國內兒科醫生數量的缺口超過8.5萬名。兒科,又稱為啞科,因為小朋友不會表達,給兒科醫生增加了診療難度。同時孩子是一個家庭的焦點,有些孩子到醫院就診,可能會攜帶著七八個家屬,遇到情緒激動的家長,甚至會產生醫患矛盾。
邵醫生自工作以后,先后到浙大附屬浙一人民醫院、浙二人民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浙江省人醫醫院進修學習等三甲醫院進修學習,孜孜不倦地進取學習。憑借著優秀的技術和突出的個人能力先后晉升為科主任、安全辦主任、醫教科主任。院內的大小事務、危重病搶救等工作都需要他來指導安排。事業處于上升時期的他,在休假期間去了一趟西藏,誰也沒料到這趟西藏之旅成了邵建忠醫生人生的重大分水嶺。
2014年,邵院長與朋友一起進行了一次西藏旅行。西藏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淳樸的民俗風情讓他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但藏區的貧困和人民對生命的虔誠讓他萌發了做點什么的想法。
從西藏回來后,邵醫生接診時碰到幾個孤獨癥孩子,由于家長缺乏正確的康復理念,眼睜睜地看著孩子被問題折磨,這讓他很痛心。既心疼家長的壓力,又心疼孩子,錯誤的理念和方法讓孩子錯失了好的康復時機,甚至造成終身不可逆的損傷……他毅然決定,給這群孩子和家長做點事情。
融合:將美國自然醫學治療成功經驗融入國內孤獨癥康復領域
【左一:邵建忠院長 中:李宏鎰教授(臺灣) 右一:江玉蘭博士(美國)】
在潛心鉆研孤獨癥康復技術的路上,邵建忠遇到了人生的重要導師:江玉蘭博士。江玉蘭博士到國內進行學術研究,玉蘭博士是美國加州注冊營養師(RD)、美國加州注冊自然醫學醫師(ND)、美國羅馬琳達大學( Loma Linda University )營養學博士、美國巴斯帝爾大學 ( Bastyr University )自然醫學博士,美國知名的孤獨癥康復專家,江玉蘭博士運用自然醫學的手段去治療孤獨癥效果特別好,在學術會議結束后與邵建忠醫生相談甚歡,鑒于國內并未出現這種治療的方法,邵建忠院長決定將這種有效的方法引入國內。
無論孩子是健康還是不健康,對父母而言都是一個不可推卸的責任,孤獨癥兒童的父母則承擔了更多的責任和壓力。邵院長接觸到的很多家長都曾出現過輕生的念頭,更多家長則在擔憂自己老了之后孩子該怎么辦?以自然醫學為主導,融合生物療法、營養療法、醫療干預、飲食干預等多種模式對孤獨癥孩子的康復裨益很大。但任何事情從0到1都很艱難,創辦孤獨癥康復中心這條路很難,卻又必須要進行的一件事兒,邵建忠院長迎難而上,決定拼上一把,給孤獨癥孩子和家庭帶來希望和曙光,將在美國臨床上已證實有效的診療技術引入到國內,開創了聚療康復醫療中心。
破局:打破傳統孤獨癥康復格局,用醫療介入促進孤獨癥康復結果
孤獨癥是大腦功能神經發育障礙的一種復雜的生理性疾病。臨床研究發現孤獨癥與氧化應激、甲基化能力減低、谷胱甘肽缺乏、線粒體功能異常、腸道生態失調、有毒重金屬負重、免疫失調、腸胃炎癥物質、神經膠質細胞的免疫激活特征、持續的腦血流灌溉不足等有一定的相關性。而國內孤獨癥康復領域長期是教育康復為主,任何疾病都需要通過醫療方式來治療,單一的行為教育并不科學。
行為教育可以教會孩子一些生活技巧。例如訓練小狗,可以把小狗訓練成一個導盲犬、搜救犬、緝毒犬等,小狗掌握了這種技能卻不懂這種技能的含義,更不能去舉一反三,它們學會的并不是認知和理解能力,而是一種刻板的,指令性的技能,掌握技能后功能退化的現象并不少見。
孤獨癥兒童需要的是認知和理解能力的提高,讓他們擁有自主意識和思考能力,而不是單純地去執行某種指令。聚療根據每個孤獨癥孩子的生理特征、檢查出來的異常問題進行一對一定制多維度綜合康復方案。先解決孩子存在的生理疾病問題,輔以促進大腦神經發育的專用益生菌、飲食等配合方案,給孩子帶來的極大的康復結果改善。很大一部分孩子通過針對性的治療,線上輔導等,已經成功的入學。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患有孤獨癥
目前孤獨癥診斷的主要依據是:社交障礙和重復刻板的行為。實際上社交障礙,社交缺陷是關鍵。有一部分確診為孤獨癥的孩子并不存在刻板行為,但他們存在有一種固定的刻板思維。當你真正接觸到孤獨癥孩子后,你會發現很多輕度的孤獨癥孩子,他們是可以進行社交,但缺乏一定的邊界感。當覺得孩子跟同齡孩子相比存在不對勁兒的時候,一定要盡早到醫院就醫進行科學判斷。
·孤獨癥治療的最佳時間
確切來說,在青春期之前都算是孤獨癥治療有效期,但最佳的時間是越早越好。2-6歲之間是孤獨癥治療的最佳年齡,特別是3歲以前,孩子的大腦神經發育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此時針對性的治療可以改善大腦神經的發育結果。
康復希望:以生理問題為切入點,康復效果好不走彎路!
目前關于孤獨癥的病因并未明確,但通過多種檢查發現,孤獨癥孩子普遍存在營養素缺乏,如維生素、礦物質的缺乏。美國一篇論文研究發現,65%的孤獨癥孩子存在大腦神經的炎癥【1】。
已知的特殊的非感染性、非細菌性的自身免疫性的大腦神經炎癥 ,把孩子交給行為訓練老師去康復,這個結果是可想而知。臨床上發現多數孤獨癥孩子存在腸道菌群紊亂、營養缺乏、腹痛、腹脹等一系列的生理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加以治療,基本上會伴隨終身。長期的慢性損傷,會導致孩子成年后患慢性疾病的發生概率更高。
目前聚療康復醫療中心通過臨床上的多種檢測手段,科學分析檢測結果,先將孩子存在的生理問題找出來,例如腸道問題、代謝問題、營養問題等。針對這些生理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同時輔以中藥、推拿、針灸、經顱磁、吸氫氣等多種康復手段,來幫助孩子進行康復治療。
聚療同時為孩子提供專業的康復訓練,資深的康復訓練老師去給孩子進行技能上的鍛煉,當孩子生理問題得到解決后,自主意識覺醒后,這種訓練的成果也是非常顯著。
早診斷早治療對孤獨癥兒童的康復極其重要。目前聚療臨床診斷數據顯示,2-3歲確診的孩子,無論是初、中、重度,經過針對性的治療,80%的孩子可以融入正常人的生活。孩子在融入初期可能稍有缺陷,但完全不影響正常讀書、上學。對于特別重度的孩子,在經過治療后,可以自理生活,并能夠聽得懂他人的話。
未來|把孤獨癥的治療主權交還給醫生,讓更多孤獨癥孩子正常生活!
孤獨癥是一個病,是一個生理存在眾多異常的一種復雜性神經發育類疾病。訓練不會改變生理上問題,不會改變營養缺乏、代謝問題,更不會改變免疫功能的異常,將孤獨癥的治療主權交還給醫生,醫教養相結合,才是未來孤獨癥疾病康復的發展趨勢。未來,孤獨癥的康復一定是治療為主,教育為輔。
文獻參考:
【1】DiStasio MM, Nagakura L, Nadler MJ, Anderson MP.T lymphocytes and cytotoxic astrocyte blebs correlate across autism brains. AnnNeurol. 2019 Dec;86(6):885-8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