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批孩子面對馬上進入的高三,心中有種說不出的焦慮。
看看小B在不在你的生活中
小B就是后一批孩子當中的一名。
他很愛讀書,學習成績并不理想。
他很想搞定那些題,拿起來卻不知從何算起。
他希望自己能考上一個二本的大學,目前成績差距較大。
每天起床時,他會暗暗在心中計劃:今天開始,放下手機,利用假期好好復習功課。
一天下來、一周下來,計劃沒有實現。
他心中很懊惱,恨自己沒有意志力,自責自己沒有耐心。
日子在焦慮中一天天滑過。
家長說:“你就是沒有毅力,缺乏耐心,干啥事沒有長性。”
他嘴上雖然反抗,心里已默認了這個標簽。
圖片來自網絡
現實中,沒有人告訴他焦慮是什么,要怎么應對,只是有人一次又一次地告誡他:“要堅持、要耐心、要有毅力……”。
所有的這些提醒都讓他理解為:要想堅持、有耐心,必須要咬牙堅持,必須要硬扛到底,需要用意志力去對抗惰性,做不到就是沒有意志力,就是不上進。
背著這樣的包袱,帶著這樣的思想,一旦沒有快速地達成自己的目標,焦慮就來了,不上進、沒耐心、無意志的標簽就貼上了。
小B的腦門上就已經貼了若干張,以致于他懶得開口說話。
圖片來自網絡
認識焦慮為何物
焦慮是什么呢?是小B個人的產物嗎?
非也!
《認知覺醒》里說:
歸結起來,焦慮是天性,原因就兩條:急于求成,想同時做很多事;避難趨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焦慮是天性,是人類的默認設置。 千百年來,所有人都一樣。
既然是天性,面對焦慮是不是就沒有辦法呢?這是很多家長非常苦惱的問題,也是迫切想知道答案的問題。
圖片來自網絡
戰勝焦慮三法
[玫瑰]首先,面對天性,需要放下包袱,接納自己的做不到。
既然是天性,就不要愧疚;既然人人都這樣,就不要責怪自己。
當自己焦慮,沒有耐心,面對困難想逃避時,不妨與自己的內心對對話。正如《認知覺醒》里所講的:
“你看,我身體里那個原始人又出來了,讓他離開叢林到城市生活,確實挺不容易的,要理解他。”
我們的原始腦也需要理解,當共情到它的時候,它才會不再焦慮。
?[玫瑰]其次,面對困難,轉對抗為溝通。人的本性就是趨利避難、追求即時滿足的。我們采用對抗的策略雖有效果, 但很難長久,而協商談判則是一個良好的辦法。
我們可以不斷告訴自己:“復習完一章內容后,可以自由玩手機半小時,該享受的一點兒都不會少。”
通過不斷對話、溝通,慢慢本能腦會適應、習慣先工作后享受的模式,因為它知道只是時間早晚稍有不同而已。
?[玫瑰]最后,學會賦予行動以重大意義,激發本能腦的工作動力。本能腦趨易避難,急于取得成果。如果我們在行動前就賦予行為以重大意義,就滿足了本能腦“要成果”的本性,這樣也就能調動起它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比如,“復習功課”讓我知道了那么多以前我不知道的事情,原來“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是這樣一種感覺,這種收獲感會激發原始腦的工作熱情,它就會把克服困難當做是有趣的事,這時候本能腦的力量就會釋放出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