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持冷靜和理解
面對孩子叛逆和自殘的行為,我們首先要保持冷靜和理解。不要責備孩子或表達憤怒,因為這可能會讓他們感到更加孤立和無助。相反,我們應該以關愛和理解的態度,坐下來與孩子進行真誠的對話,傾聽他們的內心痛苦和困惑。
我蠻建議家長們多咨詢專業人士,真想解決孩子的各類青春期問題,要專門學習一下,我個人經歷來說,高途美好家庭還可以,特別是宋立老師的青春期孩子教育真的很不錯,值得,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能省不少事少走不少彎路,尤其是孩子青春期早戀的那個案例讓我很受用,也讓孩子及時止損好好參加中高考!
宋立老師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針對青少年厭學和心理咨詢這一塊非常專業,內容深入淺出,十分易懂,現在我跟孩子更像是朋友關系,非常親近,有什么問題也都會跟我說,真的欣慰很多!
二、尋求專業幫助
自殘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我們不應該獨自承擔這個責任。尋求專業心理輔導師或心理醫生的幫助是至關重要的。專業的人士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尋找問題的根源,并提供適當的治療和支持。他們可以制定個性化的治療計劃,幫助孩子擺脫叛逆和自殘的困境。
三、建立信任和支持
孩子叛逆和自殘的背后往往有深層次的情感問題。我們作為父母,需要建立信任和支持的關系,讓孩子感到我們是他們的依靠和支持。我們可以鼓勵孩子與我們分享他們的感受和困惑,傾聽他們的聲音,并盡力給予理解和幫助。通過建立良好的溝通和情感連接,我們可以幫助孩子漸漸走出叛逆和自殘的陰影。
四、培養積極的情緒調節策略
自殘往往是孩子無法有效地調節自己情緒的一種表達方式。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學習和培養積極的情緒調節策略,例如深呼吸、冥想、運動或寫日記。我們可以鼓勵孩子發展健康的愛好和興趣,讓他們有一個積極的出口來釋放負面情緒,并教導他們尋找他們喜歡的事物,讓他們找到生活中的快樂和滿足感。
五、營造安全穩定的家庭環境
一個安全穩定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康復至關重要。我們應該盡力創造一個溫暖、寬容和支持的家庭氛圍。我們要保持良好的家庭關系,避免過度壓力和沖突,給孩子提供穩定和安全感。同時,我們也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因為我們的狀態和情緒對孩子有著深遠的影響。
關于孩子叛逆自殘怎么辦的問題,相信大家心里也有了答案,為了孩子的成長,家長們應該用心,尋找更科學的方式,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提供幫助。
]]>作者:楓子
咨詢師朋友根我講過一個故事:
12歲女孩小琳,原本成績優異,活潑開朗,可突然有一天,不肯上學了。
媽媽陪著小琳來做心理咨詢,小琳低著頭,半閉著眼睛,一動不動。
手臂內側,從手腕到手肘,密密麻麻全是疤。
小琳問了咨詢師朋友一個問題:人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么?我覺得人生沒有意義,是不是可以選擇自殺?
小琳說:當我拿著刀劃向自己時,疼痛會被釋放。
一旁的媽媽,哭得天昏地暗,她不懂女兒怎么忍心傷害自己?
事實上,青少年自殘是很常見的。
普林斯頓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近20%的學生有過自殘或自傷的行為。
這意味著,每5個孩子中,就有1個孩子有過自殘行為。
這究竟是哪里出錯了?
自殘,是孩子的求救信號
看過一部紀錄片——《鏡子》。
有一個孩子叫家明,上高一的時候,突然輟學不想讀書了,每天就把自己關在屋里上網。
于是,父親請來干預學校的老師,試圖將家明帶走治療。
家明激動地指著胳膊上的傷口狂喊:
“你知道不知道我傷口是怎么弄的?是我自殘的。”
“你們要再敢控制我,就等著我進醫院吧!”
一墻之隔,家明在內掙扎反抗,父母在門外潸然淚下。
父母不理解家明的叛逆、自殘,將之統統歸因于孩子沉溺網絡學壞了。
但問題真的是網絡嗎?
在一次溝通中,家明憤怒地痛訴:
“他們(父母)永遠都覺得我不行。”
“永遠都是他們說了算,衣服鞋子都是他們買。什么都要聽他們的。”
“我喜歡貓狗,買回來他們就丟了!”
“我恨他們。我傷害自己就是要向他們證明,我可以做到。”
知名心理咨詢師米亞曾說,青少年的自殘行為,通常主要源于兩種心理動因:
“一種是,在現實中感到了痛苦,想用身體的痛苦去轉移心理上的痛苦;
另一種是,對外界麻木,覺得一切都不真實,便用自殘來確認自己還在自己的身體里。”
孩子在成長中,難免會遇到很多問題,很多挫折。
當孩子的種種情緒和壓力都“不被看見”、“不被理解”、“不被傾聽”時,他們就很可能會選擇殘害自己身體來發泄內心的苦悶和壓抑。
心理學上說:每個人都有自救的本能。
自殘,其實就是孩子向父母發出的求救信號。
他們都渴望在自己最痛苦的時候,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援手。
如果得不到,孩子就很可能走向心理的死角。
當一個孩子自傷,真正的傷口,一定是在心里!
為人父母,不要讓我們的忽視、冷漠把孩子推向更絕望的深淵。
生病的孩子背后
往往是一個生病的家庭
心理學研究發現,生理上的痛苦,能減輕負性情緒帶來的情緒反芻。
避免疼痛是人的本能,但當肉體疼痛能夠緩解內心的痛苦時,孩子就會樂此不彼,甚至成癮。
《少年發聲》欄目里,有一個叫小依的女孩,每當題目做不出來,她就會不自覺地啃咬指甲,甚至把自己的手摳破流血。
初二的暑假,她的“自殘行為”愈演愈烈。
等到上高中,為了不留下疤痕,小依開始用鉛筆劃手臂,會腫起來,出蕁麻疹,但不會破,不會出血。
整整7年的時間,父母都只覺得女兒自殘,是在威脅、鬧情緒而已。
可事實是,小依自殘,一方面是因為學習壓力大,另一方面則是永遠無法得到父母的理解。
從一年級開始,她的生活就被各種補習班填滿,父母一左一右夾著她,一邊哭一邊練聽力。
二年級時,開始學奧數,父母找關系把她塞進了超常班。
可是她根本聽不懂,做題也做不對,一路挫敗,她每天都深陷自我否定中,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初二。
初中時,她一直是班級里第1~4名,可她依舊不能滿足父母的期待。
外在的壓力+內在的焦慮,小依就只能不斷向內自我攻擊,最后發展到自殘成癮。
小依心理“生病”,病根卻是背后的家庭病了。
在這個時代,我們的孩子享受著豐厚的物質條件,豐富便捷的資源,但也承受著很多的壓力:
學業壓力、來自父母的情感壓力、家庭矛盾、社交壓力······
父母無視孩子的心理壓力,反而還用自己的期望,給孩子施加更大的壓力,勢必會讓孩子痛苦不堪。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說過:孩子有問題,大人先自省。
孩子出現自傷行為,父母首先要反思自己。
家長要做孩子的減壓閥
而不是壓力的傳導者
曾看過一段監控視頻:
一個小男孩正在家里獨自寫作業。
突然,他對著自己狠狠地扇了一巴掌。
然后,他摘下眼鏡,又是狠狠一耳光!
上班的父親偶然打開攝像頭,剛好看到這一幕,震驚地說不出話來。
和孩子了解情況后,才知道,男孩最近壓力很大,害怕自己學不好,這才扇耳光懲罰自己。
事后,父親一整夜都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才發現:
比起有個好成績,他更希望男孩有一個健康的人格和體格。
為人父母,我們一定要學會,去做孩子的減壓閥。
在所有壓力都在擠壓孩子的時候,不要再去擠壓孩子,而是給孩子減壓,給孩子支撐和力量。
具體怎么做?
1、教會孩子,大哭一場
什么都不管先大哭一場,一定是孩子釋放壓力的最佳選擇。
有時候我們若無其事的安慰,反而會讓孩子壓力越來越大。
不如找準時機,刺激孩子大哭一場,提前釋放壓力。
當孩子把內心積壓的情緒哭出來,他就有了重新輕松上陣的能力!
2、抱著真心,擁抱孩子
別小看擁抱的力量!
有科學研究表明,擁抱能降低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水平,可以讓人在感到壓力時冷靜下來。
另外,父母的擁抱也會增加和孩子的催產素,增加你們的情感連接,維系親密關系。
如果孩子焦慮悲傷時,請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
說一句“沒關系的”,然后用柔軟和坦然,讓他學會以從容的姿態,與壓力共存。
3、去真正的理解孩子
想起知乎上一位網友的分享。
他來自一個典型的中國式家庭,父母對他給予了厚重的期望。
但網友成績并不理想,每次考不好他就用筆戳自己,后來愈演愈烈,他開始用刀在手臂上劃口子。
父母發現他自殘時,他的手臂上有二三十道疤痕,還有血印。
本以為父母會責備自己,沒想到,父母卻用最大的耐心和愛意接納了這一切。
父母開始傾聽并尊重他的想法,不再只盯著成績,試著去理解他,開始在意他是不是快樂。
他說:“父母的理解,讓我在人生最黑暗的時刻,又找到了活的希望。”
孩子的成長就像植物一樣,需要陽光和雨露,還需要土地的滋養。
家庭就是孩子成長的土壤,作為父母,我們最需要給予孩子的,永遠是積極的傾聽、理解、支持、信任和關愛。
惟其如此,才能讓孩子的內心充滿安全感和歸屬感,這樣成長起來的他們,才能擁有抵抗消極情緒的底氣和力量。
就像有一句話說的:“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培養一個積極健康的孩子。”
我們的孩子,只有內心足夠堅韌強大,他們才能更堅韌地成長,活出精彩的一生。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