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期中考試中,阿彥的成績只排在班級的中下游。正好當天工作十分不順,情緒不佳的媽媽看到阿彥的成績后,既生氣又失望,狠狠數落了阿彥,認為他太不用功。平時一向乖巧、聽話的阿彥,聽到媽媽的訓斥,當即就坐在地上,歇斯底里地大哭起來:“你們所有人都說我不好,老師也說我,你也說我,我不如死了算了。”

阿彥媽媽對孩子的反應也沒有太過在意,以為兒子只不過是一時激動。但是,這件事之后阿彥的狀態就一直不對。阿彥媽媽聽了朋友的建議,在中心官網預約了面診時間,帶著阿彥來到了中心。
阿彥當時的反應雖然過激,卻是真實情感的流露,他的委屈、挫敗、憤怒,都隨著哭泣和喊叫宣泄了出來。在安撫了阿彥媽媽的恐懼與不安后,讓我不明白的是,一個13歲孩子,為何會有如此巨大的心理壓力?
阿彥媽媽十分關心兒子的成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為了科學育兒,她閱讀了不少教育學和心理學書籍。阿彥媽媽認為,現在的教育體制過于應試化,不利于兒童身心發展,自己應該給孩子一個寬松的成長環境,所以,她從不送阿彥參加各種學習輔導班,也對其他家長送孩子上輔導班頗不以為然。媽媽希望能培養兒子的獨立能力,讓阿彥不僅在生活上自理,最好在學習上也能夠讓父母不操心。平日的阿彥確實乖巧、懂事,雖有些內向,但很讓媽媽省心。阿彥沒有上輔導班,偶爾會跟不上新課的進度,會被老師在課堂上批評,阿彥為此感到很委屈。但媽媽會跟他解釋,同學們學習新課快,只是因為他們上輔導班提前學習了,并不能代表阿彥學習能力比他們弱。她一直鼓勵阿彥,對于成績不要過于在意,只要在學習上盡力就可以了。
我和阿彥媽媽分析了孩子可能存在的壓力。阿彥因為無法跟上學習進度而承受著來自老師和同學的壓力。當孩子在外受到委屈時,家庭如果可以成為孩子的避風港,讓孩子的負面情緒得到宣泄,獲得更多解決問題的技能和信心,那大多數成長中的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可一旦媽媽也不能理解和支持阿彥,孩子在心理上無法承受,出現一些過激的表現就不足為奇了。
阿彥的媽媽也覺得自己當時的表現過激了。在大多時候,她是能理解阿彥的,記得有一次接阿彥放學,其他同學問阿彥考試得了多少分,當時阿彥不肯說,媽媽直接告訴了對方。幾個同學就小聲嘲笑:“那么笨,考得這么點分。”媽媽立刻安慰阿彥:“自己努力了就好,分數沒那么重要。”阿彥聽媽媽這么說,就沒那么不開心了。
阿彥媽媽通常都會正向鼓勵兒子,很少流露出對他的不滿和失望。當孩子在學校因受批評而感到委屈時,媽媽也會鼓勵孩子沒關系。但是這些,都是媽媽的真實感受嗎?

當同學嘲笑阿彥時,媽媽擋在孩子前面,讓他免于難堪。媽媽維護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媽媽總是嘗試忽視孩子的負面情緒,也在嘗試避免孩子接觸真實的、不完美的外在世界。這個世界有競爭、有沖突,孩子會在比較中感到落后,覺得委屈和羞恥。媽媽的一味鼓勵和贊揚,讓孩子在挫敗面前感到迷惘,媽媽口中的我和實際感受到的我并不一致,真實的自我到底是怎么樣的?
那么,媽媽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其實,在阿彥媽媽內心,她非常希望孩子能有個好成績,她對兒子的分數也并不坦然。她對于自己沒有教育好孩子感到羞愧,對孩子的表現感到失望,但她不希望孩子承載著高壓成長,她希望給兒子創造快樂的青少年時光。由于媽媽不愿意面對在現實中不完美的孩子,也會讓孩子憂心于媽媽口中完美的我的真實性。
每個家長都會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愛護孩子,但家長的感受并不能等同于孩子的感受。對于目前的學習成績,阿彥到底是怎么想的?
我在潛意識下找到了阿彥的病理性記憶,阿彥小學的時候感到自己的學習成績很差,很不喜歡自己這個樣子。他并不排斥上輔導班,因為可以和同學一起上課和玩耍,還能夠跟上進度。我驚詫于阿彥為何從來沒和媽媽提過。他只是輕輕地回答我不敢。
即使阿彥媽媽很少對孩子有負面評價,但當孩子在現實中有所挫敗,尤其這種挫敗也是媽媽認定的挫敗時,對孩子的自信會產生負面影響。雖然媽媽很愛孩子,但母親表里不一的態度,會讓孩子在母親面前不敢開口,或只敢說母親想聽到的話語。我對阿彥的病理性記憶進行高效化重組,幫助阿彥能夠更好地去覺察自己的負面情緒。
阿彥媽媽十分沮喪,她覺得自己一直在很堅持的做對孩子好的事情,但卻長期漠視了孩子的需求和感受,自責未能做一個好媽媽,為此哭了許久。我鼓勵她體會一下這種感受,或許這種感受也是阿彥體會到的。其實,阿彥媽媽的問題,并不是個例。我們會對自我、孩子存在不切實際的幻想,即使幻想經常面臨破滅的危險,我們依然會視而不見,以此來緩解面對現實缺憾和自我不足的焦慮。

通過10次的記憶重組干預后,阿彥能夠順利地在媽媽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尤其是負面情緒。阿彥媽媽也主動和老師溝通了孩子的學習情況,和其他家長交流了教育孩子的心得。最重要的是,阿彥媽媽變得更平和、真誠,會在親子互動中更多地體會并認可孩子的感受。通過共同的努力,阿彥的學習成績有了很大提升,親子關系得增進,也幫助他在校園中變得更加活潑自信。
其實,在教育過程中,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既快樂又成績好,但這兩者之間既有對立又有融合,歸根結底還是掌握一個度,使之達到一個相對的平衡。每個孩子的個體差異不同,承壓能力不同,興趣愛好不同,正因為孩子的這份獨特,照搬課本上的知識直接套用是行不通的,需要家長用心后的量身定做。
瀏覽官網肯定贈送七大超級贈品和贈送價值¥2萬元的珍貴課程98套。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網:www.xlzxkf.com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firstmedicalworld.com/5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