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群移植,簡單理解,就是將健康的腸道菌群“移植”到腸道菌群紊亂的患者體內。最初,這項技術用于消化系統疾病治療,但你不知道的是,菌群移植還可以擴展到治療孤獨癥、情緒障礙、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抽動癥等精神疾病領域。
近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消化內科劉苓教授團隊聯合心理衛生中心徐佳軍副教授團隊為一例孤獨癥兒童開展內鏡下菌群移植術,治療后,患兒在腸道癥狀、語言表達、社交互動以及情緒調控等方面均有所改善。
經查閱相關文獻,這也是西南地區成功開展的首例用于孤獨癥兒童治療的精準菌群移植。
華西醫院團隊為洋洋進行糞菌移植治療
8歲男孩4年前被確診孤獨癥
洋洋今年8歲,在4年前,他被診斷為孤獨癥。
洋洋媽媽發現,從小,孩子喜歡一個人坐在地板上轉玩具車輪子,總是穿同一件運動服、重復說同樣的話。幼兒園老師也發現,洋洋不遵守紀律,不主動和他人交流,不參加集體活動,交流溝通能力和察言觀色能力欠佳。
2019年7月,洋洋媽媽帶洋洋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就診,通過詳細的病史詢問、精神檢查和量表評估后,洋洋被確診為孤獨癥。
孤獨癥是一種腦發育性障礙,以社會交往障礙、溝通交流障礙和重復局限的興趣行為為主要特征,患者往往都有功能損害,其異常行為對社交生活產生一定影響。
遺憾的是,在孤獨癥的治療干預方面,目前幾乎沒有任何有效的生物醫學手段,只能依靠行為干預進行改善,使其更好適應社會生活。功能保留較好的孩子,可通過干預使功能恢復至“不符合孤獨癥診斷標準”的程度;一些癥狀較為典型的孤獨癥孩子,實現完全康復幾乎不可能,只能通過行為干預改善癥狀。
雖然多處求醫、多方嘗試,但洋洋的癥狀幾乎沒有改善,甚至較之前有所加重。尤其是上小學后,洋洋出現了厭學、違抗老師等更為嚴重的情況。
為孤獨癥患兒開展糞菌移植
一次治療,兩種獲益
2023年7月,洋洋再次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就診,這次,評估發現洋洋“缺乏社交—情緒的相互性應答”這一癥狀尤為突出。
據洋洋媽媽說,洋洋從小偏食,進食后經常出現腹瀉,有時還喊肚子痛。針對洋洋的癥狀,華西醫院消化內科劉苓教授和心理衛生中心徐佳軍教授團隊正在開展內鏡下糞菌移植技術治療兒童孤獨癥,能夠同時在改善洋洋的孤獨癥狀和消化道癥狀上獲益。
洗滌菌群移植,簡而言之是供體捐獻糞便后,經過標準化糞菌制備,通過分離純化將功能菌群移植到存在腸道菌群紊亂的患者體內,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臨床治療方式。
為什么糞菌移植能夠改善孤獨癥患者的情況?徐佳軍解釋說,有一個詞匯叫作“腦腸軸”,腸道微生物和大腦神經系統,有著緊密的聯系,也有“消化道是第二大腦”的說法,這是因為消化道有億萬級微生物,通過消化產生各類代謝物質,代謝物質入血后,進而影響到免疫功能等等。
菌群移植是改善腸道菌群失調最核心的方法,最初這項技術僅用于消化系統疾病,近年研究表明中樞神經系統和腸道之間通過神經遞質、細胞因子以及菌群代謝產物進行有效的雙向交流。
因此,菌群移植技術逐漸擴展應用到孤獨癥、情緒障礙、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抽動癥等精神疾病領域。既往研究表明對伴有胃腸道癥狀的孤獨癥患者進行腸道菌群移植后,隨訪發現大多數患者胃腸道癥狀和孤獨癥癥狀持續穩定改善。
目前,國內外應用糞菌移植技術治療孤獨癥已有多篇報道,多項指南如《腸道菌群移植臨床應用管理中國專家共識(2022版)》已將孤獨癥列為治療的適應癥。目前,全國已有多個中心開展糞菌移植治療孤獨癥的臨床研究,但尚處于探索階段。
減多補少
糞菌移植也需“配型”
在正式開始治療前,團隊對洋洋的孤獨癥相關癥狀和消化系統癥狀進行了全面評估,從消化系統癥狀上,洋洋平均每天大便三到四次,糞便性狀屬于“腹瀉”類型,且常有腹痛腹脹。
“腸道菌群方面,我們要檢測他缺些什么,在移植的時候,把正常已有的菌群減少,把不足的補上,做到了精準化治療。”徐佳軍說。
醫務人員查看洋洋的恢復情況
8月4日,團隊在消化內鏡中心為洋洋進行了無痛結腸鏡檢查和結腸置管術,并于8月5日、8月7日、8月9日對洋洋進行了三次糞菌移植,即通過結腸置管將復溫的糞菌懸液緩慢輸注至結腸內。“對于配合度不高的患者,我們也可以采用口服膠囊的形式,但是因為要經過消化程序,效果可能沒有直接移植來得好。”徐佳軍說。
8月10日,洋洋順利出院。出院后,根據媽媽每日填寫的大便日記卡顯示,洋洋的大便習慣減少到每日一到兩次,糞便分型處于正常類型,也很少再喊肚子疼。另外,洋洋在語言表達、社交互動、和情緒調控等方面也有所改善。
10月15日,在完成菌群移植2個月后的隨訪復查中,洋洋媽媽表示,他不僅多了幾個新伙伴,而且愿意和伙伴們去看動畫電影,看見悲傷的電影情節時也會落淚。
“根據國外文獻報道,孤獨癥的自我緩解比例大約在5%到10%,但經過糞菌移植緩解后,這一比例可以提高到30%左右。”徐佳軍解釋說,糞菌移植技術目前已不僅限于應用到腸道相關疾病的診治中,還可應用于神經系統疾病如阿爾茲海默癥、腫瘤相關疾病如腫瘤免疫治療的增敏、過敏性或免疫系統疾病中,難治性抑郁、軀體不適,也在菌群移植干預的范疇,因此,這也是一項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的診療新技術。
目前,洋洋已經接受了第一期的三次治療,根據恢復情況和家屬意愿,后續可能還將繼續接受兩期治療,“我們會長期隨訪孩子的情況,確保移植的微生物群能夠成功定植,以及后續的緩解情況。”徐佳軍說。
紅星新聞記者 于遵素
圖據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編輯 成序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瀏覽官網肯定贈送七大超級贈品和贈送價值¥2萬元的珍貴課程98套。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網:www.xlzxkf.com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firstmedicalworld.com/10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