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提出不去學校,家長更多的是想各種辦法讓孩子去學校。
當孩子明確表達不去學校,并且在行為上付諸實踐不去學校,可能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在家里歇一歇,放松一下,就可以了。
可是后來發現孩子還是一直不去學校,甚至開始排斥出門,這個時候家長才意識到問題嚴重性……
作為專業青少年心理干預中心,過來我們這里做心理輔導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已經無法上學的狀態。
然而,從臨床干預效果看,越早發現,越早干預,孩子才能盡快回到學校。

青少年在家里待的越久,回學校難度越大,并且社會功能,學習功能都會受損。
前期,TA們可能僅僅是厭學,拒絕去學校;
后期,TA們可能會發展為不出門,回避社交,退縮自閉等,甚至出現抑郁、焦慮、強迫等情緒障礙。
因此,孩子厭學,越早識別,越早干預,效果越好。
01
你的孩子有厭學傾向嗎?
其實,厭學是有多種表現的,并不是只有孩子退學了才算有了厭學情緒。臨床上,我們可以通過厭學的程度來進行區分:
輕度厭學:主要表現為不喜歡學習,對學習有抵觸,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課下不完成作業、抄作業或者應付作業等,輕度厭學,主要表現在思想上的抵觸。
中度厭學:將思想上的抵觸,付諸行動,出現上課不聽講,經常出現遲到甚至曠課等違紀現象,人際關系也會隨之出現問題,不再是尊重師長,團結同學的好學生了。
高度厭學:有思想和行動,發展到了心理問題,對學習充滿了恐懼,心理上十分自卑,不愿再回到學校,不敢面對老師和同學,這類學生往往會休學或者退學。
不同類型的孩子,表現雖然有差異,但是都會對成績產生一定的影響。
今年上初三的小麗(化名),就面臨這樣的窘迫。
自從步入初三,小麗總是抱怨學習壓力太大,“心累”,學習成績一落千丈,一看到作業就犯困,不愿意翻開書包。
其實,小麗這種情況屬于典型的對學習和考試抵觸而產生的心理疲勞。但是一般人在工作很長時間感到疲憊休息以后就會回到之前的狀態,那為什么小麗不能呢?
心理學家認為,這種疲勞很大程度是由精神和情感因素引起,郁悶、懊悔、匆忙、焦慮等不好的情緒,被稱為“心理疲勞定理”。
孩子有時也會“心累”,對生活的熱情和學習興趣出現明顯性的降低,直至產生厭倦的情緒。

02
厭學的誘因:不可忽視的“心理疲勞”
不得不說,孩子厭學,都是從心理疲勞開始的。
我們常說的疲勞,分為生理性疲勞和心理性疲勞。生理性疲勞是身體超負荷運轉而造成的。
比如,孩子參加體力勞動或運動,就會覺得很累,不想動,但經過短暫的、較充分的休息后,身體疲勞很快就能消除,恢復體力;
心理性疲勞是人們主觀體驗到的一種疲倦感,是由于心理上的弦兒繃得太緊導致的。
孩子的心理性疲勞來自于心理上的壓力,不僅會引起生理疲勞,還會引發厭學情緒。孩子覺得學習越來越無趣,卻無法逃避,于是進一步加重了心理疲勞,形成惡性循環。
這時家長會發現,再怎么給孩子施壓,成績都沒有起色;原本活潑可愛、愛說愛笑的孩子變得沉默、叛逆,不愛跟爸媽說話。
如果心理性疲勞長期得不到調整,孩子還可能產生焦慮、抑郁等心理障礙,甚至出現品行障礙、人格障礙等嚴重心理問題。
生理性疲勞有可能是心理性疲勞引起的。學習是最令人快樂的事情。廣義的學習包括玩耍、看電影、課外閱讀、學生間的互動等,孩子們不會覺得疲勞和厭煩。
真正讓孩子們感到疲勞的是考試,以及考試帶來的挫敗感。當自信心在挫敗感中不斷減弱,自我評價越來越低,孩子們本能地會有逃避的反應;
如果無法逃避,沮喪、無助、憤怒、焦慮等負面情緒就會占據孩子的大腦,不僅無助于學習成績的提高,還會妨礙孩子的心理發展和性格形成,危害很大。
心理疲勞的六大表現
1.孩子逃避上學,不愿見老師,一說上學就謊稱肚子疼、頭痛等;
2.孩子上課打不起精神,課后無精打采,對以前喜歡的事物都失去了興趣;
3.回家不愿做作業,一看書就犯困,考試前有失眠、頭疼等生理反應;
4.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看了半天一個字都沒記住;
5.孩子不愿家長過問學習上的事情,對校園生活避而不談,如果家長過問,孩子就默不作聲或發脾氣;
6.孩子的性格變得孤僻,情緒焦躁不安,學習效率低下,總是胡思亂想。
03
孩子出現“心理疲勞”、厭學了怎么辦?
01
不要給孩子施加無形壓力。
家長應該主動幫孩子減輕不必要的課業負擔,減輕孩子精神壓力。讓孩子量力而行,不必強迫他學習不擅長的,不單純以分數高低來衡量孩子的成功與否。
面對孩子的成績,家長要學會說“盡力就好”,同時要做縱向比較,即拿孩子現在的成績跟以前的成績比,而不是拿孩子的成績和別人家的孩子比,尤其不要拿孩子的短項比別人家孩子的長項。
02
培養正確的人生態度。
要灌輸“勝不驕、敗不餒”的觀念,而不是“凡事爭第一”的理念。堅強的意志和堅韌的毅力才是更寶貴的品質。
許多孩子刻苦學習而不知疲倦,不是覺悟有多高,而是內心有強烈的學習動機,明確知道自己努力學習的目的是自我成長,為了成長更有效率,就需要付出心血。
反之,那些厭學的孩子,通常是認為學習、考試是為了老師、家長,是為了證明自己比別人更有價值。
這樣的短視觀念必然造成心理疲勞,因為這樣做是他們不情愿的。所以,家長有必要強化孩子的學習動機。

03
鼓勵孩子多交朋友。
家長們可能有這樣的經驗:自己很痛苦,可是看到別人也這樣痛苦,自己的痛苦就減輕了;如果看到別人比自己更痛苦,那么自己的痛苦可能就不值一提了。
孩子們也是如此。
孩子跟同齡伙伴在一起,可以相互安慰,互吐衷腸,既可以排解負面情緒,還可以相互學習減壓經驗,一舉兩得。
04
做一個會玩的家長。
很多家長沒時間玩,沒有玩的情趣,當孩子長大了一些,更不愿意陪孩子玩。
但我們看到,那些經常帶孩子外出游玩的家長,更能跟孩子玩到一塊去,他們的孩子往往更有精神,看上去更機靈。
孩子都是是富有激情的,如果你發現孩子變得萎靡不振,應當及時介入,必要時候,撥打心理咨詢熱線,或到專業精神衛生中心、心理咨詢機構等尋求專業心理支持。
瀏覽官網肯定贈送七大超級贈品和贈送價值¥2萬元的珍貴課程98套。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網:www.xlzxkf.com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firstmedicalworld.com/1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