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時情緒不穩定的愛人,讓人格外體驗到愛情的浪漫與蕩氣回腸;結婚后,才發現情緒穩定才是作為愛人的最大優點,因為與情緒不穩定的伴侶長期相處,體驗感幾乎與放松舒適無緣,甚至是如履薄冰。
有不少來訪者為此感到困擾——愛人情緒不穩定,難以溝通,我該怎么辦?
關系里如果愛人穩定地表現出情緒不穩定,通常是內在關系模式不穩定的個體,通過控制與依賴的方式,渴望實現親密關系的融合。
情緒不穩定只是這一心理過程的外在呈現形式。
守護“自我邊界”,是與情緒不穩定型愛人相處的核心所在。
所謂自我邊界,就是讓你的事歸你,我的事歸我。自我邊界是看不見的,但卻真實存在。
喬治·戴德在《自我邊界》里一針見血地點出:“邊界”混亂是生活中所有人際問題和矛盾的核心。
與情緒不穩定的愛人相處,如果自我邊界模糊,則會經常被愛人帶跑偏,不懂拒絕,替對方承擔責任,專注于愛與無私,在關系中心理卷入程度過高。
帶來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身不由己、心累、壓力甚至無助。
先來將伴侶整個心理過程浮出情緒的水面。

01情緒不穩定來源于錯誤認知和渴望融合的需求
很多人以為,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引發了情緒。但是同一件事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反應。
因為真正決定情緒的,是每個人不同的認知。情緒的好壞,在于我們對產生的事件有著怎樣的認知方式。
也就是說,我們的情緒來源,不在于人和事,而在于我們的認知。
與情緒不穩定的愛人相處是怎樣的體驗?
Ta會因為日常小事產生不合理的明顯憤怒,會經常性發怒或者使用冷暴力;
Ta不接受你的任何解釋,并將你對自己正常的維護視作是在有意對抗ta;
Ta沉浸在自己的負面情緒,認為你應該對ta的情緒負責,有義務讓ta感覺變得好一點;
Ta對你缺乏共情,并使用自己的標準定義你,只想你完全按照ta的意愿行事;
Ta抗拒你幾乎所有表現出獨立性、或者不符合ta預期的行為,哪怕是表達愛意;
Ta在你未能遵從意愿行事時,對你實施懲罰,讓你明白這么做將要付出的代價……
仔細檢索這些體驗背后,你或多或少會感受到伴侶情緒不穩定背后,以下關于愛的認知:
你愛我就應該和我想的一樣,你愛我就應該和我站在同一立場,你愛我就應該按我的意愿行事,你愛我就應該為我改變,你愛我就應該讓我感覺好一些……
如果你讓我感覺不到愛了,我就要攻擊你、懲罰你。
顯然,以上關于愛的認知是極不合理的,因為這是在努力消除關系中另一個人的獨立性,想要與對方融為一體。
融合,是讓親密關系中的雙方變成同一個人,一方希望另一方與其感同身受,比如:我都那么難過了,你還能高興起來?
融合讓雙方緊緊地綁在一起,但也讓雙方失去了自我的空間。
融合分為主動融合和被動融合。
主動融合,在關系中會表現強勢的控制;
被動融合,則在關系中表現為討好、服從的強依賴性。背后都是同樣依賴關系、渴望融合的需求。

這也是為什么部分人在與情緒不穩定的愛人相處時,仍會有不錯甚至“美好”的體驗感——情緒不穩定是真的,但“掏心掏肺熱烈的愛”也是真的,同時感到自己是被愛人依賴的、是重要的。
然而長期處于這樣的關系中,帶來最明顯的感受將是心理被過度卷入,自身獨立存在性是不被接受的。
心理過度卷入:是指個人在心理上與環境信息的關聯程度過高。
心理過度卷入,使你容易受伴侶情緒影響,把自己和伴侶的言行聯系在一起,導致情緒波動大。
融合首要是讓雙方保持一致,獲得安全感,不一致會有不安全感。
當伴侶在關系中想要主動融合時,此時你象征獨立性的行為都會被排斥,比如:解釋,表達不一樣的看法,主張個人意愿的溝通等等,會變得無效或者被反駁。
可以說,情緒不穩定型愛人,所有言行和情緒的動機都是為了實現親密關系的融合,是脫離生活情境和事件本身的。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很難僅僅根據當下發生的事件,來理解情緒不穩定型愛人的反應和言行,難以有效應對。

02情緒不穩定源自內在關系模式不穩定在親密關系中的投射
情緒不穩定型愛人,通常早年有著同樣情緒不穩定的養育者,以及創傷性的童年經歷。
當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與父母建立穩定親密的依戀關系,獲得了足夠愛的體驗,他就可以充分地成為他自己 ,實現與原生家庭的分離。
但如果在成長過程中,未能與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戀關系,未能獲得足夠愛的體驗,甚至是被忽視、被控制、被打壓等負面經歷,就會形成童年創傷。
創傷,讓我們無法從與父母的關系中分離出來,固著在早年親子關系的模式中。
內在關系:即“內在父母”與“內在小孩”的關系。
我們童年和父母的人際關系互動,都會被我們內化到內心深處。我們的一生,便是將這些內在的關系投射到外部的人際關系上的一生。

這一心理過程的根本動力是——那些未被滿足的需求,愛的體驗的缺失,未被接納的自我部分,都會成為未完成事件,促使我們渴望在親密關系中得到補償,獲得治愈。
此時的親密關系不再是親密關系,而是渴望獲得補償的融合式親子關系。
情緒不穩定型愛人,在親密關系中玩的便是角色投射的游戲——“內在父母”與“內在小孩”,“內在小孩”與“理想化父母”。
理想化父母,是對童年進行補償、給予無條件愛的完美父母。
當愛人是嚴厲的“內在父母”角色時,便設定對方為“內在小孩”角色,表現出的是對伴侶缺乏共情、控制甚至打壓。
當愛人是受傷的“內在小孩”角色時,便期待對方成為“理想化父母”,表現出的是需要伴侶過度負責、情緒撫慰,以及給予ta幻想中所有的愛。

無論哪一種情況,你都有預先設定的角色,而非真實的自己。一旦你有與設定不符的表現,想要做自己,便意味著融合式的親子關系被打斷。
激發的是愛人類似嬰兒被拋棄的恐懼與憤怒,表現出來就是過度的情緒反應和敵意。
直到迫于愛人的情緒壓力,你以“內在小孩”或“理想化父母”的方式行事,最終完成角色認同實現融合,當下的事件才算告一段落。
當然,這兩種內在關系模式處于不斷的切換中,呈現出的就是愛人過度、持續、不穩定的情緒狀態。

03守護“自我邊界”,穩定自我是核心所在
可以看到,在融合的心理需求下,與情緒不穩定的愛人相處,并非通過單純的溝通可以解決,因為情緒背后是一座龐大如同冰山的心理機制在起作用。
顯然情緒不穩定型的愛人,對自身情緒背后的心理機制是缺乏覺察的,因而無法有效管理自身情緒。
有不少來訪者談及,與情緒不穩定的愛人相處,自身情緒也開始變得不穩定,或者逐漸變得情感麻木。在溝通或者更努力去“關愛”對方的嘗試無效后,他們逐漸產生自我懷疑。
在關系中一個人有清晰的自我邊界,那么他就可以充分成為他自己,具有自我的主動權,可以為自己負責,必要時可以接受他人幫助。在他人需要幫助時,可以自信地走進,同時尊重他人的邊界。
他清楚地明白,自己和別人是兩個不同的獨立個體,應該有各自獨立的感受、想法和選擇。
作為成年人,每個人都必須首先為自己的情緒及需求負責,而不是首先為另一個成年人的問題負責。
親密關系中一方過度的融合需求,首先會侵犯的是另一方的自我邊界。因此守護自我邊界,穩定自我,是核心所在。

●明確自身的主體性,尊重自身的感受和需求
自身主體性,即“我的人生我做主”的感覺。
明確自身的主體性,意味著遵從自己內心的意愿去行動,而不是優先考慮他人的眼光和需求。
也可以說,你是你自己的主人,而不是被他人所使用。這可以幫助你在外界情緒干擾度較高時,優先關注在自己內心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被愛人的情緒所裹挾。
看見自身的感受和需求,你就做到了自我尊重;尊重自身感受和需求的合理性,你就做到了自我堅定。
向愛人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比如,當愛人因為你沒有按預期行動而生氣時,你可以告訴愛人“你這樣做我感到被誤解了,我同樣需要感受到你的尊重”。
不管當下愛人反應如何,重要的是,你聚焦在自身的內在體驗,溫和而堅定地主張自我意愿,而非迎合愛人的期待或者期待著去改變對方。

課題分離,只承擔屬于自己的課題
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德勒認為,一切人際關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
立足于此,他提出了“課題分離”這一具體解決方案。
所謂“課題分離”,就是區分什么是你的課題,什么是我的課題。
即,伴侶的情緒只能由他自己負責,他的行為只能由他自己負責;你能負責的是與伴侶相處過程中自身的感受,并決定自己的行為。

本質上是,每個獨立的成年人都只能為自己負責,無法對他人負責。
比如,當愛人因為日常小事產生不合理的明顯憤怒時,改變對事情的認知從而調整自身情緒,是愛人需要面對和成長的課題;
而一旦愛人生氣,盡管不情愿仍會費盡心思想要哄好愛人,是你需要面對和成長的課題。
比如,當愛人因情緒導致預先的計劃泡湯時,如何與糟糕情緒共處以及承擔相應的結果,是愛人需要面對的課題;
而原本想要計劃如期進行,當下遵從內心意愿是否想要繼續,是你需要面對的課題。
比如,當愛人因為你表現出不合預期的想法行為而生氣時,改變有關愛的不合理認知是愛人需要成長的課題;自我尊重和自我堅定,則是你當下需要為自己完成的課題。
對自我進行覺察,明晰什么才是“我的課題”,做到課題分離,也就做到了守護“自我邊界”。
只承擔屬于自己的課題,把愛人的課題交由愛人手里,這并非是自私或者冷漠。
《少有人在的路》有關愛的定義: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愿。
也就是說,真正的愛是促進雙方在關系中的心智成熟。
邊界混亂帶來的過度承擔責任,實際上剝奪了雙方真正成長的機會。

不玩投射的游戲,不把愛人的情緒當真
情緒不穩定型的愛人,玩的是內在關系模式投射的游戲,投射之后得到認同,游戲才得以進行。
當愛人是嚴厲的“內在父母”時,做到溫和而堅定地穩定自我,你就不是那個受傷的“內在小孩”;
當愛人是受傷的“內在小孩”時,把成長的課題交由伴侶手里,你就不必一定成為“理想化的父母”。
不去認同愛人投射給你預定的角色,始終以獨立真實的成年自我與愛人相處。
也許短期這并不會改善關系的體驗感,但隨著內在關系模式投射的游戲無法繼續,愛人才有獲得自我成長并調整內在關系模式的契機,關系的體驗感才有真正改善的可能。
明晰愛人的情緒涌動之下,是融合需求主導的投射游戲,無異于小孩得不到想要的東西發脾氣,因此不必把愛人的情緒太當真,對愛人的情緒生成一種“鈍感力”。
當然,守護“自我邊界”,并非是僵硬地建立與愛人之間的邊界線。
健康的自我邊界是靈活和適應性的,它可以讓你在關系中進退自如。
在此基礎之上,你還可以幫助和引導愛人的自我覺察和成長。這需要你有強大穩定的自我,涵容愛人復雜多變的情緒,并具有深度覺察力。

如果你始終在關系中無法獲得良好的體驗感,離開,或者成為最合適的選擇。
然而,即便是感到痛苦卻依然無法離開一段糟糕的關系,這便是屬于你需要去面對和成長的課題。
如果你是情緒不穩定型的愛人,這對維系健康良好的親密關系顯然十分不利,甚至對關系是破壞性的。
學會與自己的負面情緒共處,發覺情緒背后那些不合理的認知和需求,對自我進行深度的覺察和成長,從而構建良好的內在關系模式,是你需要面對的課題。
這個過程并不容易,心理咨詢師可以更好地幫助到你。
最后,情緒從來都不是敵人,而是我們的朋友,它是在提示內心深處那些有關我們的個人真實。
穿透情緒的迷霧,看見自我和對方的真實,并以此獲得心智的成長,關系也就具有了非凡的意義——讓彼此成為更好的自己。
瀏覽官網肯定贈送七大超級贈品和贈送價值¥2萬元的珍貴課程98套。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網:www.xlzxkf.com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firstmedicalworld.com/2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