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情,是心理咨詢中非常常見的概念,也是心理咨詢師的一項基本技能。
共情看似容易,但做起來卻很難。
有的人做不好個案,就是因為共情基本功不夠扎實。
所以,我們特別邀請了沈家宏老師來給大家講講心理咨詢中的共情:什么是共情?具體要怎么共情?
心理咨詢為什么需要共情?
要想把共情講清楚,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心理咨詢為什么需要共情?
在心理咨詢的過程當中,主要會涉及到4個部分:來訪者,咨詢師,關系和干預技術。
在這4個因素里面,關系和咨詢師是非常重要的,咨詢師通過咨訪關系把技術傳達給咨詢里面,然后讓來訪者受益。
在這個部分中,如何去共情來訪者的想法、需求、動機和潛意識內容,是很重要的。
尤其是在后現代的心理咨詢里面,這個部分就會顯得更加的重要(上世紀60年代之前,是現代心理咨詢;上世紀60年代之后,是后現代心理咨詢)

01 現代的心理咨詢
現代心理咨詢,其流行的是現代主義、理性主義,這其中有一個特征,就是咨詢關系是有等級性的,咨詢師往往是帶有權威性的。因此,咨詢師對來訪者共情是有一定的困難的。
這就好比是過去中國的文化框架下的一個等級文化“三綱五常”,就是父母親是高于孩子的,丈夫是高于妻子的,那么老師是高于學生的。
在這樣的部分權威下,老師追求學生聽話、父母追求的孩子聽話,只要低一級的人聽話就行了,但高一等級的人對低一等級的成員是不需要共情的。
同樣的,在等級性下的現代主義心理咨詢,咨詢師的等級高于來訪者,那咨詢師就不需要對來訪者進行共情。
02 后現代的心理咨詢
等到了后現代的心理咨詢,最重要的是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它會更強調多元性、平等性、合作性和資源性。
在這種文化當下的心理咨詢,就要求咨詢師給來訪者更多的抱持,更多的合作,去陪伴來訪者,和來訪者的主觀世界產生共鳴,只有這樣,咨詢才會起效。
因此,等到了后現代心理咨詢中,咨詢師對共情的理解,對共情的了解,對共情的掌握,就顯得非常的重要。
共情為什么這么重要?
第一、被循證證實為有效的心理咨詢技能
目前對共情的研究已經進入到了循證科學階段,隨著鏡像神經元的提出與探索,使得對共情的研究獲得了非常大的發展和突破。
鏡像神經元的提出對我們理解共情,研究共情和運用共情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當然,循證心理學的研究中也證實了,在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中,共情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非常恒定的一個因素。因此,我們能看到共情的重要性,就是來源于循證心理學研究的證據性。
第二、建立咨訪關系的核心技術
第三、以人本為中心療法的核心技術
共情技能是人文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Carl Rogers)發展出來的一種核心的技術,也是以人為中心療法特色的心理咨詢技能。
在羅杰斯創立的“以人為中心療法”,它的三大核心技術是:真誠一致、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共情。
他提出的這三個技術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我們想把共情技術學好的話,就需要去認真了解“以人為中心療法”的原理,要去學習羅杰斯的、馬斯洛的文獻,同時還要去掌握真誠一致、無條件的積極關注。
只有把這個部分學好了,咨訪關系中的共情才能到位。

第四、自體心理學療法的核心技術
“自體心理學”的強調是自戀,我們怎么去對待來訪者的自戀。
在傳統經典的精神分析中,弗洛伊德認為自戀是不好的,自戀是要避免的。等到了科胡特(精神分析自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這里,他就把自戀看的是我們心理發展中非常正常的一個部分。
他認為,當我們能夠去抱持來訪者自戀的時候,來訪者的這些問題癥狀,才能慢慢消失。因此,共情是自體心理學科胡特特別強調的技術。
第五、心理咨詢師從業的基本技術
對于我們心理咨詢師從業者來講,共情的技術是我們建立關系、建立合作同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這一點,相信每一位咨詢師都是深有體會的。
什么是共情?
實際上,共情是從一個英文 Empathy 翻譯過來的,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鐵欽納在1909年所創造(在中國大陸叫共情;在香港統稱為同感共情;在臺灣地區叫同理心)
很多人在理解共情的時候,會有一個誤解——共情,好像很多時候我們共的只有“情”,我們的情緒、感受、感覺、情感。
但其實不是這樣子的。
鐵欽納認為,共情是通過內在模擬形成心理意象的過程。它包含的不是對他人活動直接的直覺,而是想象地重建他人的感覺體驗,是通過想象的感覺(idealsensation)想象自己處在他人境遇的體驗。
簡單點理解,就是共情不僅要共來訪者的感覺、感受、情緒,還包括他的想法、渴望、需要、目標追求,甚至還有他內在世界的潛意識。
當我們不斷地對來訪者進行共情的時候,可以幫助來訪者自我探索、自我接納,看到自己的需要、渴望和內在潛意識,提升來訪者的存在感和價值感。
同時,咨詢師在開始共情的時候,也會讓來訪者慢慢學會對他人的共情。比如說去對自己的父母親,對自己的配偶,包括對自己的孩子。
包括家庭里面出現的一些問題,很多的時候都是家庭成員自我中心帶來的。
如果家庭成員能夠去對其他的家庭成員學會共情,能夠去換位思考,能夠去理解對方的話,那很大的程度上,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這里,我們總結一下對共情的理解:
換位體驗;
站在來訪者角度;
用來訪者參考系;
以來訪者的身份;
去體驗來訪者的內在世界狀態。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說的是“換位體驗”,而非換位思考,兩者本質上是不同的。
換位思考強調的僅僅是一個理性;換位體驗就是我們完全站在來訪者的框架,站在他的角度去感受來訪者,去體驗來訪者的體驗,感受來訪者的感受,這個是共情最核心的部分。
共情的7個步驟
案例:有一個15歲的男孩,經常因為磨蹭被媽媽經常罵,包括這次來咨詢之前,他又是因為做作業磨蹭拖延,被媽媽罵了一通。
對于這樣的一個來訪者,我們怎么去做共情?
第一步:確定來訪者所處的事件和情境
一個15歲的男孩因為磨蹭被媽媽罵了一通,然后媽媽給他貼了一個標簽“你總是磨磨蹭蹭沒有效率”。
這就是事件和情境。
第二步:確定來訪者對情境的反應
要想去體驗來訪者可能的反應,這里我們就要把自己的身份換成15歲的男孩,然后去體驗男孩的內心。
第三步:換位
即咨詢師要把自己變成來訪者,將自己放在來訪者的位置上。
比如說,在咨詢的過程當中,來訪者有可能是男性,也有可能是女性。
作為咨詢師,如果我用男性咨詢師去體驗女性來訪者這個部分,體驗就不會很精準。
這個時候,我們怎么以來訪者的身份?
——把自己想象成是一個女性的身份,然后去體驗來訪者,這就是作為一個身份的轉換。
當然來訪者有不同的年齡層次,也有不同的職業,不同的文化,那么我們要把自己轉變成和來訪者的身份相符合去體驗他的世界。
在我們這個案例中的話,我們需要換位到:媽媽15歲的兒子。

第四步:以來訪者的角色和身份
根據我們觀察到的來訪者的反應,去體會、想象、建構來訪者對那個情境的反應,這個反應包括:感覺、情緒、想法、需要、渴望、動機、沖動、目標等。
比如說,我們站在男孩的位置上,可能會有這些感受、想法,他會覺得媽媽對他沒耐心,媽媽不愛他了,有可能他會做一個決定,他決定不再和媽媽親近,也不再想和他溝通交流。
第五步:咨詢師將換位后所獲得的感受表達給來訪者
如:你是否會覺得有些難過、你是不是……
第六步:驗證
來訪者會表達對來自于咨詢師的共情的認可度。
第七步:再表達
當經過第一次表達之后,來訪者可能會開始傾訴,比如說我不是憤怒,我只是感覺到很無奈、很無力……在這個時候,咨詢師需要再去表達。
以上就是共情的7個步驟,從來訪者的角度,用來訪者的眼睛去看,用來訪者的心去感受,用來訪者的大腦去思考,然后把體驗出來的內容,再反饋給來訪者,這個過程就是共情。
共情的時候,應該如何去表達?
01 用第二人稱“你”的方式來表達
我們前面說了,共情就是換位體驗來訪者的情感、思想和內在世界,然后再把它呈現出來。
這其中,就需要我們用第二人稱“你”去表達。比如說媽媽罵他磨蹭,我們會說“你是否覺得媽媽這樣對待,你很難過”,這就是共情。
02 使用“非確定性/描述性”的言語進行表達
例如:是不是、是否、也許、可能是、大概、你的意思是、你想說的是、你是否覺得很難過等等。
? 關于情緒類的共情
我們可以用:你是不是覺得、或者是感覺到,然后我們再加上感覺、情緒、情感等等。
? 關于認知類的共情
我們可以這樣表達:你是說、你的意思是、你想說的是、你也許認為,然后再加上想法、看法、觀點、信念等等
? 關于動機類的表達
我們可以這樣表達:你希望的是、想要的是、追求的是,然后再加上后面的動機、渴望、愿望、理想、目標等等
? 關于行為與沖動的表達
我們可以用下面的方式,比如說:你可能忍不住、或者你可能下意識的、或者你可能不自覺的、或者是自然而然的,然后加上后面的行為與沖突等等。

第三、我們可以層層遞進地對來訪者進行共情表達,這樣的話可以讓我們對來訪者的共情更加全面。
怎么做呢?
我們先從共情他最基本的感覺開始,然后慢慢到情緒、認知、想法,再慢慢過渡到他對行為的沖動、渴望需求,他的潛意識層層遞進,這樣的話,共情就會做到越來越深。
第四、我們要去了解關于情緒、關于需要、關于動機更多的這些詞匯,以便有足夠的詞匯可以去表達我們的共情。
以情緒為例。
當我們要去共情來訪者的情緒的時候,首先我們就給了一個框架,人類最基本的是4種情緒:喜、怒、哀、懼。
那么,這來訪者的情緒是喜?怒?哀?還是恐懼?
如果他是憤怒的話,我們就對憤怒的詞匯(從輕到重)進行排隊,去看他是輕度的憤怒,還是重度的憤怒,是攻擊,就是發狂的憎恨。
寫到最后,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共情”。
如果大家想更深入了解共情的相關技術,可以點擊文末圖片,了解一下沈家宏老師的30講共情技巧課。
文章作者:直播文字稿,節選自2022年公開課,主講人沈家宏老師,由咨詢師之家編輯明月、李霜整理。圖片來源:來自unsplash.com,版權歸作者所有。
本文作者

沈家宏
精神科副主任醫師
廣州中醫藥大學碩士生導師
中國心理學會注冊系統咨詢師
從事精神科臨床、科研35年
從事心理助人臨床、科研、教學、培訓20年
在咨詢工作中
有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共情的核心是什么?
在留言區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瀏覽官網肯定贈送七大超級贈品和贈送價值¥2萬元的珍貴課程98套。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網:www.xlzxkf.com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firstmedicalworld.com/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