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為什么近年來親子關系比以往更常出問題,正是因為中國孩子走得太快,而父母走得太慢了。
北京師范大學曾在2018年發布了一項《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清楚地反映了親子關系問題背后的原因:「爸爸媽媽不尊重我」。

而從父母的角度,看到這個結果的第一反應幾乎都是:「我那么愛你,怎么可能不尊重你?」
所以,問題出在了哪里?
從我自己比較「艱難」的成長歷程中,我大概知道一個原因:孩子想獨立,但父母還想牢牢把控孩子,逐漸吞噬孩子的意志,也就是心理學概念上的「共生絞殺」。
“從心理上Kill父母,這可能是全世界最殘忍的一種「處刑」,而且他們還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可要想人格獨立,這是所有人不得不做的分離。”
■ 必看視頻,短短6分鐘講述了若不剪斷臍帶孩子無法獨立的一生,戳到萬千父母的軟肋。

從小是個乖小孩
卻跟父母吵架到報警
我從小很聽話也很開朗,成績也不錯,高中上的也是名校,然而父母不會告訴別人的是,其實我生「病」了。
每年從學校回到家里,我就跟丟了魂一樣。
平時蘸花兒(成都話,哪兒熱往哪兒湊的意思)到一個人走路都要用音響外放BGM走秀的我,回家就生病+宕機,都不敢打不開微信和郵箱。
盡管我很喜歡這座城市,盡管每次我都以為我沒那么脆弱。但照舊現實都給了我重重的的打擊——每次回來我就難受得不得了。

■插圖來源John Holcroft
為什么呢?因為我跟父母已經和他們吵了6年的架,最嚴重的一次吵到警察都來了。
2年前的暑假,這個情況更加嚴重了。
我從社交媒體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呆在家每天郁郁寡歡,最后檢測出來得了中度強迫和輕度抑郁。
媽媽就跟我一起去看了心理醫生,因為她也很痛苦,反思為什么會出現的問題:
- 「是我們受教育的程度不夠嗎」?我媽媽爸爸的學歷雖然不算很高,但是講道理是夠用的,而且認知也不低,從放心我一個人去哥斯達黎加讀書就能看出來;
- 「是我們脾氣差嗎」?但我小時候我們也很少發生大型的爭執,全家也是其樂融融,而是到了13歲后才爆發大型的爭吵;
- 「是生活的壓力驟增嗎」?也不是,我爸媽的工作一向都很穩定,收入說實話也不差。
- 「是我突然認知迭代、不能忍受父母然后開始找茬兒了嗎」?也不是,我并不是機械改造人,我的學習和成長速度跟絕大多數人都是一樣的。
在心理醫生的引導下,我們也慢慢意識到了問題的所在。父母常有一種很錯覺,以為一個家庭就是一個整體,應該只存在一種意志。

■插圖來源John Holcroft
青春期親子問題的根源在于,父母的意志正在「絞殺」孩子渴望獨立的自我意志。
根據心理學家武志紅所說,這種家庭關系叫「共生絞殺」。兩個或多個人當中,只能活一個人的意志。
這跟我家很像,表現也很一致,比如父母總是說他/她活著的一切都是為了我,連小事都要按照家長的意愿做,比如怎么喝水看不慣都要糾正。
而當孩子的個人意志和家庭或父母的整體意志產生矛盾后,父母會想對孩子進行「意志絞殺」。
尤其是青春期,孩子開始有了獨立的意志,父母發現孩子不受「掌控」后就會覺得孩子不聽話了,沒法管了,反倒會更強勢地「控制」孩子。
比如,有家長就會因為孩子鎖門而把門整個拆了。

■曾經有一則視頻引起熱議,父子倆發生口角,喝了酒的父親拿起兒子的一個模型就往地上砸,兒子忍不住又頂撞了幾句,父親怒而把所有模型都砸了,兒子痛哭:我現在才明白,有些你看得很重,付出了許多的東西,在一些人眼中就是垃圾。

唯有父母對孩子的愛,
是指向分離
進入青春期后,有一天我忽然意識到:
父母愛的是這個有各種缺點的我嗎?還是愛那個聽話的、他們幻想中的我?我是不是只是他們認知里那個完美小孩的投影?
我本身是什么樣好像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身上有沒有他們想要的特點。
但因為我從小對父母是無條件的信任、重視和愛,導致我非常重視和在乎父母的想法。
我也試著那些他們認可、但我不喜歡的想法去重塑自己,但我卻越來越不認識自己,越來越討厭自己,從而越來越討厭那個想要掌控我的他們,直到引燃了戰火。
父母也很納悶,為什么那么聽話的小孩不「乖」了,開始「叛逆」了?越想「治好」孩子,孩子就越反抗。

■插圖來源John Holcroft
吵架還算有溝通通道,最壞的情況就是我們閉口不談,不想跟父母有任何交流,形成惡性循環。
而個人意志被吞噬后的極少數極端情況,就是吳謝宇弒母案。
而要想實現真正的人格獨立,我們在青春期都需要完成個人獨立意志和父母的意志的分離。
有句話說的是,唯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指向分離。
所以,哪怕原本親子關系再親密,也要逐步完成分離。
如果用強勢的方式管教青春期的孩子,因為本我(本能的沖動、欲望)被超我(道德感、良心)絞殺——
讓他只能為了「規則」而活,而喪失動物性、本能的部分。最后只能變得十分虛假,覺得自己有一部分好像已經死掉了。

■ 武志紅在B站講家庭關系,很值得一聽
而「絞殺」不一定是父母對孩子的,也可能是孩子對父母的。
當孩子變得足夠強勢的時候,也可能會傷害父母,比如年過中年在關系中占據主動的爸媽們,有可能會對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自我意志的侵害(也是一種報復)。
所以,作為強勢的一方,我們可以選擇不去主動傷害、捆綁親密關系中的另一方的個人意志,不要絞殺別人。
而當我們作為弱勢的一方,也要學會如何保護自己,有獨立自我意識,不要被「絞殺」。

■ 我讀過很多跟心理發展相關書籍,這本是我非常喜歡的,正能量,關注未來。

家長也別太擔心
生「病」也是自我成長
最后,我從過來人的角度為大家提供幾個建議。
首先要堅定信心,有問題就解決問題,雖然過程是曲折的,哪怕像我一樣生「病」也沒關系,這也是我們在自我成長。
哪怕希望經常破滅也沒關系,因為下一場希望還會來嘛。
其次,正在經歷青春期的孩子或家長,一定要愛自己,維護好自己的生活秩序,做好基礎的自我關懷。
當壓力集中出現時才能更好地應對,而這也需要積極的應對和練習。
在KnowYourself發布的《中國留學生心理自助手冊》里,我覺得最有效的、最具有實踐性和普適性的的建議,來自心理學家Christopher Willard。
他提到要注意避免“HALT”:也就是別讓自己太餓(hungry)、太生氣(angry)、太孤獨(lonely)或太累(tired)。
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要常常自我體察,一旦覺得心情不好了,那就吃東西深呼吸呼朋引伴多鍛煉,讓自己生活得更幸福一些,時刻保持生命力,更愛自己一些。
不過當和親密的人有爭執的時候,那個時候往往是已經在憤怒和痛苦當中了,可能會短暫喪失體恤自己的能力。
這個時候,最后一條建議就非常重要——
存下屬于自己的F*** You Money。好萊塢華裔女明星劉玉玲在一次接受采訪時說:“我工作后一直很努力地攢錢,為的是要攢一筆“F*** you Money”。

經濟獨立是很多人剪斷與父母的臍帶最重要的一步,很多人也是發現自己不用花父母的錢,或者還可以給父母錢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獨立。
我做過測算,我住的青旅五十多塊錢一晚,可以洗衣服烘干存行李。旁邊的小店70元一天的餐標挺夠的。
我可以去附近的省圖書館免費學習,或者花費134元買一個附近自習室的周卡,再留500元社交或應急等。
那么一周多我大概需要花1500元,這筆錢會始終在我的卡上,花掉了我會再補齊。
這1500元=我的底氣。
當然,我更希望大家可以不需要動用到這筆錢,就能有自我獨立的意識和勇氣。
瀏覽官網肯定贈送七大超級贈品和贈送價值¥2萬元的珍貴課程98套。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網:www.xlzxkf.com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firstmedicalworld.com/5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