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說 :“準備好了!”
這三年多,鄒小兵跟我們的研發人員開了無數的會,每次都提出要去看我們共同的小鎮做得怎么樣了。
但我一直沒有信心。因為要達到鄒小兵提出的訓練自然情景化和大米和小米RICE模式的結合探索,一做就是三年多。中間恰好經歷了疫情等因素,遭遇中國三十年來最嚴重的經濟增速下滑期。
教授要求極高,可是我們又想要東莞小鎮是大多數家長和孩子消費得起的,不想讓小鎮變成極少數有錢家長的游戲。
但我和團隊從沒有降低過標準。從來沒有。
一直到現在,我們準備好了,才和教授約定東莞小鎮接受教授“檢閱”。請看大米和小米“路邊社”報道發自來東莞小鎮的新鮮報道——
鄒小兵教授:我喜歡東莞小鎮
從2019年底,鄒小兵教授提出小鎮的概念,歷經鄭州、東莞等地艱難曲折試驗探索3年,東莞東城小鎮落地10個月之后,鄒小兵教授在今年5月12日,第一次走進小鎮。
在鄒教授抵達小鎮前,小鎮所有的督導,康復師,工作人員,也包括大米,如臨大考,總擔心,我們哪里沒做好,做出來的不是鄒教授想要的“小鎮”。
沒想到的是,無論是面對充滿期待的家長,還是面對小鎮的督導、康復師,鄒教授都給予了高度的贊賞和肯定:“從今天來看,我對小鎮這種模式,整體還是滿意的。”并表示,“我希望中國所有的機構都變成小鎮。”

一天滿滿的行程結束前,鄒小兵教授寫下對東莞東城小鎮的肯定
“我一直提倡,自閉癥的干預要生活化,要情景化,家庭化,要改變過去中國機構都是一個房間里面搞桌面游戲的方式。在小鎮這里,有醫院,有運動場,有圖書館,有小賣部,還有一些常規的訓練課程。我覺得這樣一種形式,是符合我的(小鎮的理念)初衷。當然小鎮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但我相信,我們可以逐步改進。”
在鄒小兵教授與小鎮家長見面會的開場,鄒教授如數家珍,細數今天看了哪些課:
“剛剛在醫院的情景課里面,五個孩子能夠在集體的形式坐好,老師會跟他們先講解接下來要做什么,每個孩子有不同的角色,有當護士的,有當醫生的,有量身高的,有記錄的。他們都有語言,有孩子能不斷提問,有個孩子特別棒,還在不斷抗議:我不要打針。”
“雖然是模擬的(打針),但他會害怕。真正的打針,誰都怕。別說孩子怕,我們大人也會怕。在這個過程中,康復師還是很好地控制了局面,讓孩子輪流做好自己的角色。我們的孩子在小鎮這里已經見識過這種場面了,體驗過這種形式了,可能以后真正去醫院的時候,至少沒那么害怕。”
“還有運動課的時候,康復師設計了一個搬磚的游戲,在這個過程里面,呈現了輪流、集體游戲,里面有模仿,動作訓練,認知……關鍵:有模仿,排隊,有參與集體游戲的訓練,這些都是自閉癥孩子訓練的核心。我們訓練這些孩子們,讓他們懂得這些東西,以后進入到幼兒園,小學,他們就像普通的孩子一樣,知道在這個環境下怎么去做,怎么社交。”
“今天看下來,大部分的孩子在課堂中(精神)其實都還蠻集中,而且大部分孩子,對我們設計的內容還挺感興趣的,做起來也有趣。所以,我覺得這種以社交為核心,在小鎮模擬的生活化,家庭化,情景化干預模式,一定是比傳統的自閉癥干預模式要好的!”
干預要生活化、場景化、家庭化
鄒教授上午抵達東莞,剛踏進小鎮,就走過去跟家長聊了起來:
“我當時的設計,你們要在這里(小鎮)成為員工,孩子在這里訓練。訓練的是什么呢?生活自理,上廁所,吃飯,外出超市購物,過馬路,跟小朋友一起做游戲。各種社交溝通的東西……”
鄒教授甚至手舞足蹈給家長演示起來:
場景1
早上起床穿衣服,媽媽說:“寶貝,我們來穿衣服了。”
如果給孩子穿他不喜歡的衣服,孩子會搖頭拒絕。
媽媽就(換一件孩子喜歡的)說:“哦,你要穿這件紅色的衣服,對不對啊?”
他就點點頭,或者媽媽輔助他點頭。這樣一來,孩子才能理解,原來看人,指物,點頭,可以帶來喜歡的東西。
場景2
吃早飯的時候,媽媽在孩子面前放一個又冷又硬的饅頭。在爸爸面前,放一個又香又熱的包子。
孩子如果想吃爸爸的包子,媽媽可以抓著孩子的手,指一指包子,并教孩子說:“包子”、“吃包子”、“我要吃包子”。
孩子能正確表達,媽媽就要把包子給他了。在自然的情境下,孩子就學會了要指,要看,主動提要求。
場景3
到了小區,讓孩子蕩秋千。然后媽媽抓住秋千,讓秋千停下來。
孩子望了媽媽一眼,我們就(輔助孩子)說:‘推’,就繼續給他推。
然后又停下來,孩子又望了我們一眼,然后再說“推”……過一個星期,孩子就會自己很有可能就會說“推”。這就意味著,孩子的能力就提升了,因為有了應景的語言。
場景4
去超市買東西,孩子拿了就吃。媽媽要教孩子,東西要給阿姨,先買單,然后出門打開才能吃。孩子就懂得了一定的“社會規則”。
場景5
在超市,孩子看到香蕉,蘋果,巧克力,他看了一眼媽媽,然后問:“媽媽,這是什么?”
媽媽就可以趁機拿實物教學,在生活的場景下提升孩子的認知和語言。這比起在桌面做一些卡片認知和配對,訓練方式會更豐富多彩。
場景6
孩子在超市看到蘇打餅干,但是他拿不到。媽媽可以抓著孩子的手指說:“要餅干.”
當售貨員問:“你是要紅色,還是綠色,還是黃色的餅干啊?”孩子指了一下紅色,要紅色的餅干。這就很應景地教會了孩子認識顏色。
以上情形,這不就是《小明的一天》嗎?!而在東莞小鎮,小明的一天,每天都在真實地出現。

如何讓孩子學會應景式溝通
鄒教授說:“自閉癥孩子很大的問題是,他們的語言,動作,行為不應景。”
說著,鄒教授便拿起礦泉水瓶,模仿自閉癥孩子把玩起來。
“這就是不應景啊!這個時候你抱怨沒有用啊!那怎么辦?我就來教你:應景式的動作,應景的語言,應景的交流,應景的表情——”
比如,撞車了,家長帶著孩子嘟嘴;車開走了,家長可以帶著孩子笑,或者鬧著讓車等一等。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讓孩子在互動中高興、不高興或難過,在社交中體驗情感交互。
有家長提出:“好像我們的面部表情也不夠啊!”
鄒教授立馬變成戲精:“要應景式的夸張呀!”
1

開心的時候“哇~~”

吃到好吃的東西可以露出滿足的表情,對著孩子說:“嗯,嗯,好吃!”、“你吃一個,我也吃一個。”

在鼻子上,用媽媽的胭脂點一個紅點。媽媽點一個,孩子也點一個,不就變成互動了嗎?
孩子覺得不好看,要洗掉擦干。這個過程中,媽媽可以指一指鼻子,然后教孩子用手拿毛巾擦干凈……這不就是在練語言,練認知,練運動,練粗大(動作),練精細(動作),練生活自理嗎?
自閉癥干預的核心就是社交互動+情景化訓練
在社交干預中,鄒教授強調,我們不能忽略孩子的運動能力,語言能力,認知能力,生活自理能力。這些模塊需要同步做好,孩子才能具備上幼兒園或小學的基礎。
現場隨機教學:
在安全的環境中訓練社交和規則
*當時,有兩個小朋友從小鎮的教學區走到鄒教授前面。
鄒教授立即從桌面上拿了一塊餅干,做起了隨機教學:“要不要?餅干?”
A孩子看了教授一眼,不理,走開了。
B孩子從桌子另一側伸出手來,并說了:“餅干”。
鄒教授立即把餅干給了B小孩:“對,很不錯,給你!”
鄒教授解釋:“‘很不錯’,就是語言表揚!得到了餅干,就是食物獎勵啦!兩個ABA(教學機會)不就來了嘛!這有什么難的咧?”
“如果孩子沒有語言,我重復‘餅干’、‘餅干’……如果孩子聽了之后,仍不說話。但我還是會把餅干給他。自閉癥孩子的語言的輸入需要時間。也許兩三個月的時候,他就突然會說餅干了。”
*A孩子突然跑掉出門外
“他跑掉了,跑掉了就讓他跑唄!”在小鎮,每個孩子都有人陪護,比較安全。
“在外面,孩子亂跑可能會被車撞,被人拐跑……我們就是要在小鎮練出,‘不能被撞,不能被拐’的能力。”
"比如,小鎮有紅綠燈,有馬路。孩子要橫穿馬路,如果他在紅燈走過去了,我們可以設計讓別人過去碰孩子一下,把孩子撞倒在地。接著(教他)'紅燈,過馬路,撞到了!'、‘不行!紅燈不能走。"
“我們送孩子到小鎮來,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孩子社會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
“小鎮是一個安全的地方,一個模擬家庭情境,模擬小區自然情景的地方。如果我們的孩子,通過訓練,能夠在這個地方,每項活動都做得很恰當。當孩子回到小區、幼兒園、小學,他就有一定的適應能力。這是最重要的。”
家長要牢記:
“四獎”、“七不”、“八罰”
在鄒教授看來,小鎮第二個重要責任,就是要教家長學會如何干預,并居家實操。
鄒教授問家長:“四獎,七不,八罰,背得下來嗎?”
四種獎勵方法:食物獎勵,物質獎勵(玩具獎勵),活動獎勵,言語獎勵。而這些獎勵都要融入到自然的情景里。
比如:孩子想出門,要把門打開,可以提示他說:“媽媽開門”。媽媽幫他開門,孩子如愿以償出去,要求得到滿足。這是一種活動獎勵。
孩子看到餅干,他抓著媽媽的手,或者發脾氣鬧著要餅干。媽媽可以抓他的手指一下,(教他說),“餅干”、“餅干”,然后給孩子,這是一種食物獎勵。

七個“不”是——不打,不罵,不嘮叨,不欺騙,不威脅,不利誘,不對抗。
如果家長喜歡打罵孩子,或者粗暴地把孩子帶到復雜的人際交往關系,孩子的情緒問題可能會越來越大。
情緒平穩,對自閉癥孩子來說非常重要。而家長的情緒,也會影響孩子的表現。所以,家長對待孩子也要盡可能地溫柔。
八個懲罰,又有哪些?
自然結果懲罰,邏輯結果懲罰,反應代價,活動取消,物品剝奪,有計劃地忽略,簡單地指正。
走進“小鎮醫院”
給小朋友出點“難題”
在鄒教授一天的滿滿的行程中,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就是走進小鎮的課堂,看看小鎮的康復師、小鎮的孩子到底是如何上課的!
下午第三節是醫院場景課——體檢。
上課鈴響,5位小朋友早已自覺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下來等著啦!
跟老師和其他同學打過招呼之后,他們今天的課堂內容就是:組織體檢。
這堂課上,有一位孩子當護士,發放體檢表;另外的孩子和康復師充當體檢醫生,分別負責量身高,測視力以及抽血。其它小朋友則扮演“小病號”的角色。
安排好角色之后,小朋友和康復師們躍躍欲試!
當“小病號”的三位小朋友,乖乖地在護士臺前排隊領取體檢表,依次測量身高,視力,抽血。鄒教授也按捺不住啦!主動跑到小朋友后,“摻和”了課堂,制造一系列互動的機會。

當小醫生的手指著蘋果,鄒教授故意說:“香蕉!”
面對鄒教授出的錯,小醫生立即糾正:“這是蘋果!”
“我看不到了,怎么辦,要不要配眼鏡啊!”鄒教授又給小醫生出了個難題。小醫生似乎不知道怎么回答。

到了抽血環節,鄒教授跟排在前面的小朋友說:“我也想抽血,我可以在你前面插隊嗎?”
小朋友說:“不可以”。
“那好吧,那我排你后面。”鄒教授說。
輪到鄒教授抽血了。鄒教授故意帶著哭腔說:“醫生,我不想打針,你輕一點好不好?”
鄒教授又接著嘟囔:“好疼啊!你可以不可以幫我吹一下呀……”
還沒玩過癮,下課鈴響了!鄒教授一邊走出教室,一邊跟旁邊的大米和督導夸贊說:“這節課組織得非常好。”
小鎮的課程
要充分考慮自閉癥人士的感受和認知
“鄒教授,那您覺得,我們還有哪些可以改善的地方?”家長見面會結束后,小鎮的督導們趕緊把教授團團圍起來,能得到教授當面指導的寶貴機會,可不能輕易錯過。
“紅綠燈的設計不夠顯眼,不夠真實!”
“植物園門存在不安全的因素。”
“教室里面的玩教具應該都用柜子鎖起來,一次給孩子呈現的玩具不要超過3個。這樣可以從環境上面給孩子提供更多溝通的機會!”
“孩子進到小鎮,應該要有一個個人儲物柜,放置個人物品也是可以作為干預內容的”
“兒童廁所的設計沒有考慮到,不具備如廁能力孩子的時候該怎么辦?”
“家長參與度還不夠,家長還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
大家可能還不知道,小鎮已經迎來了第一位自閉癥的員工。這位員工目前已經通過了康復師的培訓,而鄒教授也專門看了這位自閉癥康復師的上課表現,并給出了很高的評價:“這位康復師真的不錯!精神飽滿,元氣十足,充滿激情,雖然還不夠熟練,但假以時日,肯定會越來越好的”。
鄒教授認為,我們要充分發揮譜系工作人員的主觀能動性,要把他們對譜系障礙兒童的感受和認識融入到干預中去……督導們邊聽邊記,并已經思考接下來要如何調整和提高啦!
最后,不知道各位家長,想不想和鄒教授一樣,體驗小鎮的情景課堂,成為小鎮的“居民”的一員?那就掃描下方的二維碼報名吧!

更多小鎮文章,請點擊:
《鄒小兵和大米決定不再等》
《在神秘小鎮瘋玩4個月,自閉癥男孩成了“社會人”》
《“治療”自閉癥孩子?不少家庭可能正在走彎路!》
瀏覽官網肯定贈送七大超級贈品和贈送價值¥2萬元的珍貴課程98套。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網:www.xlzxkf.com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firstmedicalworld.com/5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