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生活中,經常會有這樣的畫面:
“我吃完這棵青菜,等下要吃兩個棒棒糖”;
“我想再看一集動畫片,不然我就不做作業”;
“我再玩十分鐘,保證就寫作業”
….
而有些家長習以為常,覺得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也有的家長,一邊噎著氣,一邊妥協。

老實說,孩子愛講條件這個問題不容忽視,從小就需要家長給予關注和引導。
因為一旦孩子習慣了生活中事事和父母“講條件”,會讓孩子在任何事情上都喜歡做交易,看不到好處就不做,形成急功近利的價值觀。
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孩子便不樂于主動去學習新事物,削弱了他的探索精神,他在以后的生活中也會喪失很多主動權。
另一方面,孩子習慣了“講條件”,會使父母的權威受到挑戰,
比如,在任何一件小事上都要和孩子商量很長時間。
孩子沒有對父母的敬畏心,一再挑戰父母權威,久而久之父母就喪失了威信,又如何能教育好孩子呢?
那么當孩子向你討價還價時,以下3個方法,不妨一試:

1、幫孩子樹立責任意識
其實,父母的需求是孩子談條件的籌碼。
孩子總是聽家長說:“去把自己房間收拾一下”、“給我好好練琴”。
這樣的話語逐漸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做事是為了滿足父母的需求,就能拿講條件來“要挾”父母了。
家長要淡化對孩子的期待,孩子不寫作業,不要表現得比他們還急,
讓孩子明白那是他自己的事情,你可以不寫,結果就是被老師批評或者早上匆匆忙忙補,最終還是要為自己不寫作業的行為負責。
父母要給孩子講清楚事情的后果,比如不按時吃飯就要挨餓、不按時睡覺第二天就會困等等。
當孩子逐漸知道了哪些事情是自己的事情,是自己必須要做的,
不聽父母話后來吃虧的是自己,孩子就會樹立起個人責任意識,不再和父母講條件。

2、拒絕孩子條件時,用“可以”替代“不”
心理學家布魯斯·格萊朗博士表示:
“頻繁拒絕孩子,用說不的方式,是最不恰當的拒絕方式;
孩子仿佛被推到了門外,會委曲甚至憤怒。”
當孩子總是聽到“不可以”、“不行”這些詞匯時,會有一種被壓迫的感覺,反而容易心生逆反。
智慧的父母,懂得用迂回的方式,來拒絕孩子的條件。
比如孩子吵著要吃零食,媽媽可以說:
“可以,先把飯吃了再說。”
孩子吵著要買玩具,父母可以說:
“可以,但你最近買玩具的頻率太高,等過一個月再說。”
當孩子聽見“可以”這兩個字時,會帶著一種被看見需求的安全感,他們的不滿也會隨之減少。

3、慎用物質獎勵,注重精神獎勵
平時家長不要輕易用物質獎勵鼓勵孩子,多用精神獎勵,
給他一個愛的抱抱、一個贊許的擊掌比什么都好,會讓好行為得以強化,下次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概率就會提升。
物質激勵可以適當使用。
但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感覺家長是因為愛他、鼓勵他才給他買東西,而不是把買東西當做實現下一個目標的籌碼。

十大家庭教育心理機構:
心自由教育:心自由教育是一家專業的家庭教育機構,致力于解決青少年厭學叛逆、早戀網戀、電子依賴、品行不良、情緒障礙、親情冷漠、家庭關系、個人成長、親子教育等多種家庭心理教育問題。

秉承“創新、責任、誠信、專業”的經營理念,心自由教育一直以來高度重視教育和服務質量。
公司現有專家導師百余位,行業優秀管理精英十余位,組織架構完善,力爭為用戶提供“科學、專業,滿意”的解決方案和服務體驗。
瀏覽官網肯定贈送七大超級贈品和贈送價值¥2萬元的珍貴課程98套。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網:www.xlzxkf.com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firstmedicalworld.com/14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