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訪者問:
為什么現在的年輕人不會從自己身上找問題,而是一上來就怪罪原生家庭?
心之愛咨詢師答:
“現在年輕人不會從自己身上找問題,而是一上來就怪罪原生家庭”這個觀點有失偏頗。就我的觀察和個案經驗來看,幾乎沒有年輕人只是一味地怪罪原生家庭,而沒有自我譴責和內疚感的那部分(即使他們可能埋藏得很深)。他們對父母都是愛恨交織,想承擔屬于TA的責任而又因似乎沒有出路而痛苦。
不少父母對年輕人“怪罪原生家庭”感到費解和不滿,這進一步加深了年輕人對原生家庭的不滿,因為父母這種態度進一步強化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負面形象(殘酷、脆弱、不負責),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孩子內心的苦楚是:“你們曾經那么忽視和傷害我,現在連我埋怨和發泄幾句你都受不了!”父母委屈地想:“我養你多不容易,我又不是故意犯錯。你老揪著我的錯誤不放就是在墮落逃避!”
倘若一個年輕人留給他人的印象是:“從不會從自身找問題,只是一味怪罪原生家庭”,那說明TA太痛苦了,痛苦到對未來絕望,對生活力不從心,痛苦到只能通過外化憤怒到父母身上,以獲得完整感和力量感。這是他的一種情有可原的生存方式,說明他沒有到單獨承擔責任的階段,這是一個必經的成長過程。

一個人的痛苦,特別是心理/性格帶來的痛苦,通常是先天氣質和后天養育環境交互作用造成個體心理防御具有不適應性。TA在現實生活中的愛與性、社交關系、工作職業、休閑娛樂等領域出現困擾,從而帶來對人生和生活的整體性失望乃至絕望。而走出失望和絕望的困境,除了這個年輕人自身的覺察和調整外,父母、親人充滿的愛和耐受TA情緒的沖擊都不可或缺,這就是支持系統。
有人說現在年輕人習慣埋怨父母無能無地位、家庭經濟拮據,弄得TA沒有發展前途,這是極少情況或者說是表面現象,真正的原因是孩子在這樣的家庭里沒有體驗到溫情、安定的環境、科學的教育策略,經濟不富裕的背后可能凸顯的是父母人格不成熟給孩子帶來困擾,再疊加上經濟的困頓,終而讓孩子嚴重喪失了改變個體命運的信念和信心。
——袁寒柏老師
瀏覽官網肯定贈送七大超級贈品和贈送價值¥2萬元的珍貴課程98套。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網:www.xlzxkf.com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firstmedicalworld.com/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