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家長,我們每天要對孩子說很多話,特別是孩子犯錯之后會對孩子進行教育,但究竟多少話是有用的?又孩子為什么不聽呢?這是因為大部分父母都不太會講話,無法與孩子做到有效溝通,我們每天都在用自己想當然的辦法去教育孩子,結果往往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我們來分析一下父母常用的一些慣性方法:
第一,評定是非。主觀的對孩子的行為作出是非對錯的評判,這里忽略了我們作為人自身它容易犯的一個投射和主觀認知偏差錯誤;
第二,錯誤表達。心里明明是擔心的,可無論語氣、臉色、表情,感覺都是在指責和抱怨,讓人很不舒服;
三,宣泄情緒。把所有因為孩子犯錯而帶來的麻煩,轉化成惡劣言行,當成批評教育發泄到孩子身上,甚至開始算總賬;
第四,宣布決定。主觀單方面地宣布對事情的處理決定;
第五,強制執行。沒有商量的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決定落實執行。
我們一起來看個小故事:
一個小男孩從冰箱里取出一瓶牛奶,可取出來剛走幾步,奶瓶就掉到了地上,頓時房間里一片狼藉,然而他的母親沒有發火,沒有說教,更沒有懲罰他。
她說:“我從來沒見過這么多的牛奶灑在地下,真有意思啊!好了,反正已經灑在地上了,在我們收拾干凈之前,我們一起來玩一玩好不好?我想玩牛奶說不定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啊!”
結果,這個小男孩真的就玩起了牛奶。
幾分鐘后他的母親說:“牛奶是你撒在地上的,也該由你來收拾干凈,現在我這兒有海綿、有拖布、抹布,你想用什么呢?”
這個男孩選擇了海綿,然后他們就一起將地上的牛奶收拾干凈。
接著他的母親又說:“剛才你牛奶沒拿住,說明你還沒有學會如何用一只小手拿一支大奶瓶,現在我們到院子里去,在一個瓶子里裝滿水,看看你能不能發現一個很好的搬運方法”。
這個孩子通過反復的實踐,終于找到最合適的握瓶方法,可以穩穩當當的不讓瓶子掉下來。
這是科學家斯蒂芬格倫小時候的故事,正是從那個時候起他明白了,無須害怕犯錯,錯誤往往是學習新知識的開始,科學難題也正是在經過一次次的失敗的嘗試之后,最終才能夠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法的。他的母親并沒有像大多數的父母那樣,而是采取了以下的四種方法:
一,就事論事。“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多的牛奶灑在地上”;
二,合理解釋。“這么多的牛奶灑在地上,真有意思”;
三,給出選擇。“在我們收拾干凈之前,你想玩一會兒嗎”;
四,明確態度。“牛奶是你撒在地上的,也應該由你來收拾干凈”;
為了孩子,我們一定愿意去改變!
喜歡請點關注
我們明天再見
瀏覽官網肯定贈送七大超級贈品和贈送價值¥2萬元的珍貴課程98套。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網:www.xlzxkf.com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firstmedicalworld.com/5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