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心理學》
樊富珉 主編
朱旭 何瑾 副主編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心理咨詢,對于當下的我們來說,已經(jīng)不陌生。
它為我們的心理健康,提供了很多幫助,但也有人提出質疑。
心理咨詢真的有效嗎?
心理咨詢到底是什么?
咨詢心理學是一個年輕的現(xiàn)代心理學的分支,運用心理學知識理解和促進個體或群體心理健康、身體健康和社會適應。咨詢心理學關注個體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性問題,以增進其良好的心理適應能力。
1951年,美國心理學會(APA)設立咨詢心理學分會,標志著咨詢心理學成為心理學重要分支學科。20世紀80年代后期,我國開始心理咨詢的探索和實踐。
《咨詢心理學》由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心理學系退休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臨床與咨詢心理學院院長樊富珉主編,匯聚了國內(nèi)外咨詢心理學研究成果。既反映了國際咨詢心理學現(xiàn)狀,又體現(xiàn)了國內(nèi)咨詢心理學進展。是我國咨詢心理學發(fā)展的一大成果。
本書是“當代中國心理科學文庫”的最新著作,是了解咨詢心理學的入門圖書!
內(nèi)容簡介
國內(nèi)咨詢心理學領域著名學者江光榮、錢銘怡、伍新春傾情推薦!
全書分為四編:第一編為咨詢心理學的基礎,介紹咨詢心理學中的基本概念與問題,其中心理咨詢領域有關共同要素的研究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心理咨詢產(chǎn)生療效的機制;第二編為咨詢心理學的理論,除了傳統(tǒng)理論,還包括現(xiàn)在國內(nèi)很受歡迎的后現(xiàn)代及積極心理取向的咨詢理論和流派;第三編為咨詢心理學的方法,包括個體心理咨詢、家庭治療、團體心理咨詢、生涯咨詢、危機心理干預、網(wǎng)絡心理咨詢等各種心理咨詢的形式;第四編為心理咨詢師的養(yǎng)成與倫理,重點是學歷教育,以及咨詢倫理議題的討論。
主編介紹
樊富珉,清華大學心理學系臨床與咨詢心理學方向博士生導師、退休教授;現(xiàn)任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臨床與咨詢心理學院院長。日本筑波大學心理學系訪問學者。曾任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臨床心理學注冊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危機干預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曾任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心理健康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曾任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大學生心理咨詢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團體心理輔導與治療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團體輔導與咨詢、職業(yè)生涯輔導、心理問題早期發(fā)現(xiàn)與危機心理干預、咨詢師養(yǎng)成等。中國心理學會認定心理學家、注冊督導師(D-06-010)。出版《團體心理咨詢》《團體心理輔導》《心理咨詢學》《大學生心理健康十六講》等40余部,在國內(nèi)外學術期刊上發(fā)表心理咨詢相關論文100多篇。
副主編介紹
朱旭,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博士,碩士生導師,美國馬里蘭大學訪問學者。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專業(yè)委員會委員、秘書長,臨床心理學注冊工作委員會委員,注冊心理督導師;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團體心理輔導與治療專委會委員;湖北省心理學會團體心理輔導與治療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心理咨詢的過程與效果研究,在《心理學報》等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發(fā)表論文10余篇,相關成果獲湖北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二等獎。
何瑾,北京大學學生心理咨詢中心專職心理咨詢師,副教授;清華大學臨床心理學方向博士。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專業(yè)注冊系統(tǒng)注冊督導師(D-21-153),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團體心理輔導與治療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中國心理學會積極心理學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專家?guī)鞂<遥?014—2019)。主要研究方向為團體輔導、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合著有《團體心理輔導》《團體心理咨詢的理論、技術與設計》《輔導員團體輔導工作技能》等。
目錄
向上滑動閱覽
編者序
第一編 咨詢心理學的基礎
1 心理咨詢概述
1.1 社會發(fā)展與心理咨詢
1.2 咨詢心理學與臨床心理學的區(qū)別
1.3 心理咨詢的要素與形式
2 心理健康的標準
2.1 不同視角下的心理健康定義
2.2 心理健康的具體標準
2.3 增進心理健康的不同模式
3 來訪者問題的評估與分析
3.1 來訪者問題的心理評估
3.2 不同發(fā)展階段的成長議題和危機
3.3 常見心理問題的分類
4 影響心理咨詢的共同要素
4.1 影響咨詢有效的因素
4.2 咨詢關系與工作同盟
4.3 跨流派咨詢模型
第二編 咨詢心理學的理論
5 心理分析取向的咨詢理論
5.1 經(jīng)典心理分析的咨詢理論
5.2 個體心理學理論
5.3 新心理分析理論
5.4 心理分析取向咨詢的最新研究進展
6 行為治療取向的咨詢理論
6.1 行為治療的發(fā)展與現(xiàn)狀
6.2 行為治療的基本理論
6.3 行為治療的目標與過程
6.4 行為治療的常用技術與方法
6.5 行為治療的最新研究進展
7 以人為中心的咨詢理論
7.1 以人為中心咨詢的歷史
7.2 以人為中心咨詢的基本理論
7.3 以人為中心咨詢的基本技術
7.4 以人為中心咨詢的評價
8 認知取向的咨詢理論
8.1 認知治療的歷史與發(fā)展
8.2 貝克認知治療理論與方法
8.3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
8.4 森田療法的理論與實踐
9 后現(xiàn)代及積極心理取向的咨詢理論
9.1 敘事治療
9.2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
9.3 接納承諾療法
9.4 辯證行為療法
9.5 積極心理治療
第三編 咨詢心理學的方法
10 個體心理咨詢
10.1 個體咨詢的階段與特征
10.2 心理咨詢的常用技術
10.3 初次會談的任務與內(nèi)容
11 家庭治療
11.1 家庭治療的歷史與發(fā)展
11.2 家庭治療主要流派的理論與方法
11.3 家庭治療的準備與規(guī)劃
11.4 家庭治療的實施
12 團體心理咨詢
12.1 團體咨詢及其特點
12.2 有效的團體領導者
12.3 團體咨詢過程與影響機制
12.4 團體咨詢實施與方法
13 生涯咨詢
13.1 生涯咨詢概述
13.2 生涯咨詢理論
13.3 生涯咨詢的過程及主要技術
14 危機心理干預
14.1 危機與危機心理干預
14.2 危機心理干預的策略與方法
14.3 危機心理援助熱線的應用
15 網(wǎng)絡心理咨詢
15.1 網(wǎng)絡心理咨詢的形式
15.2 網(wǎng)絡心理咨詢的焦點問題
15.3 網(wǎng)絡心理咨詢的方法與建議
第四編 心理咨詢師的養(yǎng)成與倫理
16 心理咨詢師的專業(yè)訓練
16.1 心理咨詢工作者的名稱及種類
16.2 心理咨詢師的專業(yè)勝任力
16.3 心理咨詢師的專業(yè)培訓
17 心理咨詢的專業(yè)倫理
17.1 心理咨詢專業(yè)倫理概述
17.2 心理咨詢常見的倫理議題
17.3 心理咨詢相關的其他倫理問題
附錄一 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工作倫理守則(第二版)
附錄二 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專業(yè)機構和專業(yè)人員注冊標準(第二版)
專家推薦
非常欣喜地翻閱完全書清樣(電子版)。第一感覺是它是一本有分量的書,分量指的不僅是它的篇幅——我估計印出來會是厚厚一本,更是它的內(nèi)容和質量。編者在序中說本書追求三個特色:第一,盡量完整和全面地反映咨詢心理學的面貌;第二,能夠反映咨詢心理學在當代社會發(fā)展的新變化和新趨勢;第三,能夠反映國內(nèi)咨詢心理學發(fā)展的現(xiàn)狀和特點。掩卷想想,這些追求作者基本做到了。這真的不容易!進一步想,這個成功主要跟兩個原因有關:一是主編對全書框架的搭建,二是作者隊伍的遴選——這個寫作團隊真的是一時之選。我鄭重地推薦本書,無論您是臨床與咨詢心理學的學生,還是本學科的專業(yè)人員。
——江光榮
華中師范大學桂岳卓越教授
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專業(yè)委員會前主任委員
《咨詢心理學》一書既介紹了國外咨詢心理學的歷史發(fā)展,又論述了國內(nèi)該領域的進展與問題。書中從咨詢相關的基本概念、咨詢過程、咨詢基本技術、不同理論學派等均有單獨的章節(jié)介紹,此外還涉及網(wǎng)絡咨詢的內(nèi)容,并對咨詢師應具備的勝任力、咨詢中的倫理等議題進行了探討。本書的作者既有知名教授,也有一批中青年學者,其中還包括近年從海外留學回國的學子。本書主編將這幾者聚集在一起,使得本書不少章節(jié)的內(nèi)容匯聚了國內(nèi)外專業(yè)領域的最新成果,既有國外學者的理論模型及研究的介紹,也有國內(nèi)學者的理論觀點和研究結果的呈現(xiàn),還有作者自身的真知灼見。在我看來,本書許多章節(jié)可謂內(nèi)容翔實、信息充沛,定能令讀者感覺開卷有益。
——錢銘怡
博士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學院教授(退休)
中國心理學會會士,世界心理治療學會會士
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注冊工作委員會前任主任委員
由著名心理咨詢專家樊富珉教授主編的《咨詢心理學》是一本國內(nèi)不可多得的學術巨著,它包括各具特色的十七個章節(jié),從基礎、理論、方法、倫理四個層面,系統(tǒng)介紹和梳理了咨詢心理學的全貌。不僅如此,它還著力反映了近年來國內(nèi)心理咨詢行業(yè)發(fā)展的新趨勢,如對共同要素在心理咨詢中重要性的重視、人才培養(yǎng)中的專業(yè)化和學歷化教育趨勢、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的咨詢方法在實踐中頗受歡迎等。這些內(nèi)容使得讀者在全面了解咨詢心理學全貌的基礎上,能更進一步洞察咨詢心理學在當下中國的發(fā)展狀況,以有效回應社會需求。有幸先睹為快,特此分享并隆重推介!
——伍新春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教授
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專業(yè)委員會主任
書摘
心理咨詢真的有效嗎?
心理治療一開始就關注療法的差異,心理治療各取向之間的爭論有著混亂而悠久的歷史,比如弗洛伊德堅持認為他的療法是正確的;行為主義者認為精神分析無法驗證,并不科學;人本主義者則認為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對人性的態(tài)度過于悲觀和機械。特定療法的擁護者各自宣稱他們支持的治療取向才是有效的,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心理學界為哪個流派的治療效果更好爭論不休。治療過程的復雜也使研究者們難以厘清心理治療和咨詢起效的機制到底是什么,以及哪些因素會決定咨詢結果的成功或失敗。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絕對療效——咨詢的有效性
心理咨詢是否有效?這一問題引發(fā)了長達30年的爭論。爭論起源于1952年艾森克通過對24項心理動力療法和折中心理治療研究的回顧而得出的結論:
接受精神分析治療的患者的治愈率為44%,接受折中心理治療的患者的治愈率為64%,接受一般看護和全科治療的患者的治愈率為72%。因此,心理治療與康復之間似乎是負相關,即心理治療越多,治愈率越低。
這對當時的心理治療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打擊。然而,同樣是基于對文獻的系統(tǒng)回顧,其他研究者得出的結論則是心理動力學和折中主義心理治療均有效。這種矛盾并不少見,由于早期的文獻綜述過于依賴主觀納入標準和歸納方法,研究者得出的結論總難以擺脫先入為主的立場。
1977年,史密斯和格拉斯率先使用元分析對心理治療的效果進行研究,他們匯總了所有將心理治療/心理咨詢與對照組或其他療法進行對比的研究結果,從而確定了心理治療效應量的大小。史密斯和格拉斯得出了簡單但重要的結論——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是有效的。這一元分析結果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雖然依然存在批評的聲音,但至此學界關心理治療的絕對療效逐漸達成了共識,即采取心理治療的效果優(yōu)于不采取治療。事實證明,通過元分析確立的心理治療效應量在之后那些納入了更多文獻、運用了更復雜分析方法的研究中也被證明是相當穩(wěn)固的。瓦姆波爾德等在書中描述道:
從多年來進行的各種元分析來看,與絕對療效有關的合并效應量非常一致,基本在0.75—0.85之間。包含多種療法和患者的大量元分析的效應量很少有變化。心理治療合理的、經(jīng)得住檢驗的效應量是0.80……意味著平均來看,接受心理治療的當事人比79%的未接受心理治療的當事人要好,心理治療能解釋14%的結果變異。每三個接受心理治療的當事人中就有一個當事人會獲得比未接受治療的當事人更好的結果。
元分析證據(jù)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這意味著心理治療作為科學的理念有了立身之本,也是對外界一些質疑心理治療價值的聲音的有力回應。
相對療效——不同療法之間的斗爭
治療師的忠誠效應
除了證明心理治療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特定療法的支持者們還想要證明自己踐行的療法比其他療法更為有效。他們宣稱是療法中某些獨特的成分產(chǎn)生了治療效果,一些治療的特定成分要比其他治療的特定成分更有效。一般來說,隨機對照實驗可以很好地解決療效比較的問題,但事實上并沒有這么簡單,不同治療取向的研究者們得到的結果并不相同。
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治療師的忠誠效應。進行不同心理治療方法療效之間的比較時,治療師忠誠度是影響研究結果的一個關鍵概念。忠誠度是咨詢師或研究者認為治療有效的程度。治療師自身的治療取向會有意無意地被帶入到研究中,在比較兩種療法的相對療效時,研究人員希望自己踐行的療法比另一種療法更有效,這種治療師對療法的忠誠度會使特定治療更為有效,尤其是當研究人員還參與研究實踐時。這也不難理解,因為如果治療師都不認為自己的治療是有效的,就更無法使當事人相信接受治療會對他們的情況有所助益。
那么治療師忠誠度對治療結果的效應有多大呢? 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在醫(yī)學研究中,忠誠效應可以通過安慰劑和雙盲實驗設計控制,但在心理治療中,治療師很清楚自己提供的治療方法是什么,而且治療師之間的忠誠度也無法保持一致。相較而言,研究者的忠誠度反而好控制一些。總的來說,忠誠效應普遍存在,蒙德等人對30個元分析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治療效果與忠誠度之間的相關性r=0.26,d=0.54,屬于中等效應大小,相當于每四位相信所持療法有效的治療師中就有一位的治療效果比不相信療法效果的治療師好。
對照組的選擇
造成療效比較結果迥乎不同的另一原因可能是對照組的選擇。所謂“療效”,是與那些“設計為無效”或“刻意無效”的療法進行比較的結果。這類療法僅是模仿治療,并不真正具有治療效果,也不符合真正治療的標準。早期對療效比較的研究結果的回顧因各種各樣的混淆(如忠誠度的混淆、缺乏療法之間的直接比較以及分類和多重比較的問題等)而在結論上存在分歧,而那些控制比較好、比較嚴謹?shù)幕仡櫻芯慷鄶?shù)發(fā)現(xiàn)各類心理療法結果等效,如對心理動力療法和行為療法的比較發(fā)現(xiàn)二者幾乎沒有區(qū)別。
元分析方法
元分析方法的出現(xiàn)帶來了更具說服力的證據(jù),瓦姆波爾德剔除了一些非系統(tǒng)性治療的干預,對277項直接比較兩對或兩對以上心理療法效果的研究進行元分析,發(fā)現(xiàn)這些以治愈為目的的心理療法之間的真正差異為零。更進一步的比較是針對特定障礙的治療進行的,在抑郁癥、焦慮障礙、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和酒精濫用等特定領域內(nèi)進行的元分析也未發(fā)現(xiàn)相對療效的存在,這表明療法中特定因素的作用被過分夸大了。羅森茨威格用《愛麗絲夢游仙境》中的裁判渡渡鳥的話描述各流派對心理治療的貢獻為“每個人都贏了,每個人都有獎”,各種心理療法都有效且療效相當這一結論也被稱為“渡渡鳥效應”。
共同要素——心理治療有效的探索
既然心理治療各種療法的療效并無差別,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心理治療有效呢?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受到研究設計、理論方向、治療設置、研究措施及多樣化的當事人和治療師等因素的限制。在影響心理治療結果的眾多變量中,任何給定的研究中只有少數(shù)變量可以包含在內(nèi)。治療結果沒有差異或差異很小也有許多可能的解釋: (1)不同的療法可以通過不同的過程實現(xiàn)相似的目標,因不同的原因而有效;(2)不同的療法之間存在差異,但受限于當前的研究技術,還無法檢測出來;(3)不同的療法包含了有治愈作用的共同要素。其中,對不同療法中共同要素的強調受到最多研究關注,并且可能對實踐具有最明顯的影響。
共同要素理念的提出
共同要素的理念始于羅森茨威格提出的渡渡鳥效應。他認為,雖然各流派對疾病的解釋和治療各不相同,但心理治療效果等值,可能是潛在的共同要素在起作用。自共同要素的概念出現(xiàn)后,相關的研究層出不窮。盡管心理治療結果具有不可分割的復雜性,但研究者們依舊在澄清問題和解決不確定性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
兩種心理治療結果的模型
諾克羅斯和蘭伯特認為,根據(jù)已有研究結果可以暫時得出以下兩種心理治療結果的模型,并強調模型中的百分比并非確切的數(shù)字,而是粗略的經(jīng)驗估計。第一個模型估計了心理治療中當事人的改善百分比與治療因素的關系,結果代表的是這些治療因素之間的相對重要性。在心理治療可以解釋的改變中,當事人的治療外改變(自我改變、自發(fā)緩解、社會支持、偶然事件)大約占40%;共同要素可能占30%,包括治療關系、當事人和治療師因素等;特定治療方法和技術因素可以解釋大約15%的變異,如生物反饋、解釋移情、脫敏、暴露療法和雙椅技術等;而期望,或者說安慰劑效應,則與技術因素的重要性不相上下。
心理治療中當事人的改善百分比與治療因素的關系
第二個模型將心理治療結果的方差歸因于不同的治療因素。如下圖所示,除去由測量誤差、錯誤方法以及人類行為的復雜性等因素造成的無法解釋的方差,當事人自身的貢獻(如治療動機、障礙的嚴重程度等),約占總變異的30%,治療關系占15%,具體治療方法占10%,治療師的影響占7%。
諾克羅斯和蘭伯特認為,以上兩種模型至少提示了我們以下幾點:(1)當事人對心理治療結果的貢獻最大;(2)治療關系通常至少與治療方法一樣有助于心理治療的成功;(3)在某些情況下,特定的治療方法確實很重要,尤其是當事人情況更復雜或更嚴重時;(4)心理治療師應當循證地考慮多種因素及其最佳組合,從利用當事人的自身資源和自愈能力開始,強調對治療關系等共同要素的關注并采用實證支持的治療方法。最重要的是,將所有這些與當事人的性格、個性和世界觀相匹配,以達到治療的成功以及治療效果的最大化。
心理治療結果的方差歸因
資料: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編輯:沈蕓瑩
瀏覽官網(wǎng)肯定贈送七大超級贈品和贈送價值¥2萬元的珍貴課程98套。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網(wǎng):www.xlzxkf.com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firstmedicalworld.com/7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