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緒革命》這本書里說:情緒疾病比身體疾病更可怕。
就像《癩蛤蟆先生看心理醫生》里的癩蛤蟆,總是喋喋不休,吵吵鬧鬧,突然一反常態的不開心。
他失眠,酗酒,呆在室內,變得邋遢,好像掉進了無底洞。
幸運的是,在心理咨詢師蒼鷺的指導下,蛤蟆經歷了一些內心的掙扎和探索,最終走出了情緒困境,獲得了重生。
這個童話也反映了你我今天可能面臨的精神困境:抑郁、焦慮、自我懷疑和否認。
有人說,人生最大的敵人往往是自己的負面情緒。
如果任由這種情緒蔓延,不僅會讓生活變得一團糟,還會對身心健康提出挑戰。
其實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樣子,跟世界本身無關,只跟你有關,你愿意把它變成什么樣子。
得與失,患與痛,與其糾結,傷心,不如一笑而過。


自我批評是情緒問題最大的痛苦
癩蛤蟆一下子陷入了抑郁和焦慮,無法自拔。
他一直是大家的開心果,穿著時尚,喜歡冒險,從不生朋友的氣。
鼴鼠、河鼠和老獾找到了他的心理咨詢師蒼鷺。
正式咨詢時,蒼鷺問了蛤蟆一個問題:“你今天感覺怎么樣?”
因為我從來沒有這么仔細的看過我的心,蛤蟆說不清楚。
在蒼鷺的引導下,他給自己的情緒打了幾乎最低分,開始講述自己的悲慘經歷。
喝醉后,他偷了一輛車,偽裝成洗衣婦逃跑。
他搶了馬,偷了錢,一路漂泊,最后被捕入獄。
出獄后,他發現自己的家被黃鼠狼霸占,就連他最喜歡的校董事會職位也即將被他的好朋友老獾取代。
他責怪河鼠不理解他,還挖苦他;他還抱怨老獾的嚴厲批評,這讓他想起了童年時父親對他的責罵和不滿。
他覺得他的朋友對他不友好,把他當成了一個笑話。
于是,蛤蟆把所有這些情緒都變成了負面的心理暗示:我沒有價值。
這種感覺非常像我們所有人的感覺,我們一直處于困惑、焦慮和絕望的狀態。
工作出了問題,別人不理解,生活的壓力最后變成了自我批判和否定,眼前沒有光明。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
“人類最大的消耗不是來自智力或體力的透支,也不是來自與自然或同類的斗爭,而是來自自身對自身的戰爭。”
他還形象地把人分為兩種類型:
第一種是出門前在心理上“打自己一頓”,然后情緒低落,一副有病的樣子;
第二種人,是出門之前對著鏡子把自己猛吹一頓的人。
有人擔心出門前這樣會把自己逼瘋?
事實證明,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是被吹瘋的,只有自我攻擊才能讓人發瘋。
正如書中所說,“沒有任何批評比自我批評更強,沒有任何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厲。”
研究表明,許多抑郁癥患者是自我懲罰者。
一個人要想走出低落的情緒,就要放開自己,停止自我批評。


你是唯一能讓你來的人
第一次來到蒼鷺小筑,咨詢師蒼鷺問:“誰讓你來的?”
蛤蟆不假思索地回答:“河鼠。”
但蒼鷺卻提醒他,“你是唯一能讓你來的人。”
這讓蛤蟆意識到他必須為自己負責。
此后每次咨詢時,蒼鷺作為主要以傾聽為主,問得最多的問題是:
“這件事你怎么看?”
“你會怎么做?”
“你感覺怎么樣?”
在蒼鷺耐心陪伴的指引下,蛤蟆開始向內探索,回憶童年。
他生長在一個“沒有歡樂”的家庭,父親嚴厲專制,母親軟弱無能。
從7歲被送進私塾,到大學選擇拉丁語專業,再到畢業繼承家業,蛤蟆人生的每一步都是別人決定的。
他心里有氣,但又無法發作,就轉化成了深深的負罪感。
長大后的蛤蟆生活在童年的陰影中,被痛苦和失落包裹著,掙扎著,徘徊著,漸漸迷失了自我。
他明明自卑敏感,卻違心地假裝自信堅強;他很痛苦,很迷茫,卻裝作很開心,很冷漠。
近年來,在心理學領域有一個被頻繁提及的概念,那就是“原生家庭”。
對一個人的方方面面影響都很大,似乎很多心理問題都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
但是,生活是自己的,不能永遠困在別人的牢籠里。
在第一次面談結束后,蛤蟆問蒼鷺:“你覺得我會好起來嗎?”
蒼鷺沒有做出會很好的承諾,而是看著蛤蟆的眼睛說:
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
我會全力以赴,希望你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咨詢中去。
如果我們一起努力,我們可以預見積極的結果,但歸根結底,這一切都取決于你。
幾次咨詢后,蛤蟆不再與自己和他人較勁,而是關注自己的內心感受。
他開始試著原諒父母,和過去握手言和,心里漸漸有了力量。
而這種成長和收獲促使他更加理性地思考那些讓人產生情緒或恐懼的想法。
換句話說,能夠度過一生的人是那些愿意自己度過一生的人。
別人的安慰只能幫你一時,幫不了你一輩子。
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和困惑,都要靠自己走出情感困境。


情緒整理是成年人的必修課
曾經看過一句話:所有的遭遇,無論好與壞,都讓我們有所收獲。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是成長。
蛤蟆與蒼鷺在十次的咨詢中,始終圍繞一個核心:
從孩子的狀態變成大人的狀態,其實是心理成長。
癩蛤蟆住在癩蛤蟆莊園,這是他的祖先留給他的豪宅,這要歸功于他的祖父創立了家族企業——釀酒廠。
蛤蟆害怕繼承家業,覺得自己無能,這讓他嚴厲的父親很生氣,罵他是廢物。
這種“挑剔父母”的狀態深深影響了蛤蟆。
在人際交往中,他害怕身邊有權威的人,害怕拒絕別人的建議,害怕讓別人失望,總希望讓別人開心,每個人都喜歡自己。
這些表現都是處于一種“兒童狀態”,因為只有孩子才會在意大人的眼光,取悅大人才能得到愛。
由此產生的依賴感、恐懼感、憤怒感都不難理解。
在蒼鷺的指引下,他認識到了自己的狀態,勇敢地向“成人狀態”轉變。
處于父母和孩子的狀態幾乎不需要思考,就像條件反射一樣,無法控制情緒和行為。
而選擇“成人狀態”意味著以理性而非感性的方式行事。
不會再被腦海中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使,也不會被童年的情緒所圍困。
蛤蟆曾經問過蒼鷺,為什么不直接帶他進入“成人狀態”?
蒼鷺說,沒有人能強迫別人進入某種狀態。他們是想成長還是想改變,選擇權在每個人自己手里。
就像一個學走路的嬰兒,只有不斷嘗試摔倒,爬起來,再摔倒,再爬起來,才能真正學會平穩的走路。
在整個咨詢過程中,蛤蟆自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他主動選擇了成長,治愈了自己的情緒。
蒼鷺和朋友只是陪伴和協助。
一個人不必沉湎于過去的錯誤和痛苦,而要學會放下和療愈,從而解脫自己。
雖然,在現代生活中,經常會有焦慮、壓力、浮躁,但很多時候,困住我們的并不是眼前的事情,而是我們能不能在開始之前理清自己的情緒。
如果你有一個有序的頭腦,你就能坦然面對,即使到處都是風暴。
抬頭挺胸,再苦再痛,堅持走下去,日子總會是光明的。


故事結尾,蛤蟆走出低谷,獲得重生,情緒溫度達到9分。
他果斷賣掉蛤蟆莊園,勇敢告別自己的過去。
他也重拾了自己的愛好,重新獲得了自己的校董事會職位,并計劃成立自己的新公司。
現在他精力充沛,能夠為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責。
看過一句話:
人生的意義在于開拓而不是固守。無論什么時候,我們都不應該失去前進的勇氣。
這就是人生之道,從很多艱難的時候走過來,經過磨煉一點一點讓自己變得更好。
曾經遭受的內心的煎熬和挫折,現在都變成了身體的盔甲。
希望大家在經歷過苦難和痛苦之后,能夠笑著重塑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瀏覽官網肯定贈送七大超級贈品和贈送價值¥2萬元的珍貴課程98套。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網:www.xlzxkf.com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firstmedicalworld.com/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