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楊芮雯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和前男友分手后真的很痛苦,希望他能回心轉意”“如何挽回已經對自己失望透頂的前女友,讓一切重新開始?”
近年來,人們對精神層面需求不斷擴大,在各大社交平臺尋求心理與情感指導的現象越發顯著。其中,針對大眾對“分手后如何挽回”的普遍迷茫,打著“金牌導師一對一指導”旗號的線上情感挽回服務在心理咨詢市場悄然升溫。
綜合各大平臺消費者的“差評如潮”,不難看出該類新型服務正處于萌芽階段,從而伴隨著從業人員資質魚龍混雜、收費標準不一、缺乏市場監管等問題存在。不少消費者表示原本下血本想要和前任重歸于好,卻被“金牌導師”一通“瞎指導”后直接被前任拉黑,導致自己“人財兩空”且維權困難。針對消費者們的投訴,封面新聞記者進行了多方調查。
商家與受訪者對話
商家與受訪者對話
投訴
5800元一月追回前男友
到頭落了個“人財兩空”
今年25歲的小趙來自福建莆田市,因為雙方家庭的觀念差異,今年夏天她遭遇了前男友的“斷崖式分手”,一度深陷情傷痛苦不已。“當時已經到談婚論嫁的地步了,但是他覺得彩禮、我家里的各種要求讓他壓力很大,只想逃避,無論我如何挽留安撫,他堅持要分手。”
商家與受訪者對話
整日以淚洗面的小趙偶然在社交媒體上偶然接觸到了情感挽回服務,對方在聽完她的故事后斷定“你們的感情肯定是在的,只是溝通太少,只要你打開了彼此的心理隔閡,他一定會回到你身邊。”這一席“溫暖”的安慰讓小趙猶如抓住了救命稻草。同時對方強調從現在開始,她和前男友每一步聊天都很重要,最好由專業老師通過兩個人的對話實時了解到對方的心理狀態、二人親密度等關鍵信息,全程“保姆式”指導小趙如何說、如何做,從而成功將對方“一舉拿下”。
記者從受訪者提供的營業執照上看到,該公司名為“廣州譯心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位于廣州市天河區高唐路237號-(部位:305房),經營范圍為文化藝術業。該公司工作人員介紹,她們擁有專業的情感導師團隊,讓感情破裂的情侶重歸于好的案例不勝枚舉,一番“畫大餅”讓小趙心動不已。
受訪者提供商家營業執照
為了和心心念念的前男友“破鏡重圓”,小趙咬牙下血本花了5800元和機構簽訂協議,咨詢服務周期30天,正常周一至周五(10:00—20:00)提供服務咨詢,服務方式為微信加電話溝通,其中電話溝通一小時收取費用為1000元。
然而現實效果遠遠低于預期。小趙向記者反映,簽訂完合同之后,工作人員把她拉入一個三人的微信小群,其中一位“薇薇老師”即是匹配的一對一服務的“首席情感咨詢師”,然而在咨詢過程中,原本說好的24小時在線,真正到了服務環節實際質量大打折扣,自己需要幫忙的時候時常找不到人。“老師一開始讓我先斷聯一周,后面各種給我出歪招,讓我對前男友賣慘裝可憐、去他家死纏爛打、發一些讓我很不適的朋友圈,后來pua我不夠強大不夠優秀,把我搞得越來越崩潰……”在與機構合作了半個月之后,小趙發現自己的精神狀態比之前更糟糕,前男友對自己的態度更加冷漠,一切都朝著預期相反的走向發展,想要及時止損的她立刻要求機構終止服務并退費,對方以“合同上我們沒有承諾百分之百包復合,只是幫你找到情緒問題”為由拒絕退款。
“現在充滿了后悔,不該輕易相信這些詐騙公司。”小趙告訴記者,自己于7月份向廣州市天河區人民法院提交材料,9月份收到法院電話詢問是否愿意庭前調解,在小趙同意之后,法院回復因聯系不上對方法人只能轉回立案庭,直到現在消息石沉大海。而后小趙分別撥打了12345和12315熱線,仍然見效甚微。
“我希望失戀的姐妹都能向前看,不要一時失去理智相信能靠他人幫忙挽回幸福,把自己搞得人財兩空。”小趙表示,這件事情讓自己實實在在長了記性,也希望其他正在經歷感情療傷的年輕人們吸取自己的教訓。
受訪者提供合同截圖
記者調查
情感挽回服務機構不在少數
大多以低價體驗吸引消費者
小趙告訴記者,自己后來認識了不少有著同樣遭遇的年輕人,在交流過后她驚訝地發現許多類似服務機構都聚集在這家公司附近。記者試圖聯系廣州市天河區市場監管局,但網上公布的電話號碼一直處于無人接聽狀態。
記者在某寶平臺上搜索關鍵詞“分手挽回”,顯示相關店鋪數量不下百家,大多主要經營業務為“分手挽回、脫單追求、婚姻修復、戀愛提升”,不少商家打著“一元體驗50分鐘金牌導師在線指導”的廣告吸引消費者。
該類服務機構數量眾多
記者隨后以“剛因性格不合被男友分手”為由向其中一位商家咨詢分手挽回服務,在購買了“一元體驗30分鐘”的試用套餐后,該商家很快安排了導師來為記者的個人感情“問診把脈”。在前30分鐘咨詢服務里,該導師主要在聚焦“你們分手多久了?為什么會分手?以前有鬧過什么矛盾?雙方進展到哪一步”等問題了解情況。
在體驗時間即將結束時,該商家為記者“鼓勵打氣”:“你倆的感情基礎還在,他肯定是舍不得你的,所以你要讓他看到你在改變,讓他發現你倆是可以很合拍的,和好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同時她強調,該事情不是一日之功,以往形成的刻板印象需要長期接觸后才能改變,所以記者需要專業的導師指導,收取費用為2800一個月,按照記者實際情況起碼需要一個月來調整改善。
記者與情感挽回機構商家交談
在被問及權益保障等問題,該商家表示由于不確定因素非常多,所以不能保證100%復合成功,說完便發來專業資格證書的視頻做“定心丸”,表示機構內的每位老師都在該領域有不低于八年工作經驗,專業能力非常扎實,將會在客戶付費之后進行更為詳盡的了解研判,不會出現服務效果不理想的問題。
律師說法
切忌“病急亂投醫”
購買服務前應核實合同條款與商家資質
聚焦商家提供的合同存在哪些不合理的地方?商家被消費者投訴的服務“貨不對版”:支歪招、玩消失等情況是否觸犯相關法律?消費者應當如何捍衛自己的權益?封面新聞記者采訪了四川善嘉律師事務所趙小燕律師。
趙小燕律師
“瞄定當代年輕人群體情感空虛等問題,此類機構準入門檻低,有些商家通過各種渠道發布廣告,博取眼球,利用感情受挫人群迫切想挽回的心理和他們提前設計好的話術獲取當事人的信任,一步一步誘騙受害人支付更多的心理咨詢費,達到欺詐消費者甚至是詐騙的目的。”趙律師看了受訪者提供的合同后指出,商家和咨詢老師以“情感咨詢是特殊服務,不得以預期效果未達成”作為借口拒絕承擔責任,由于服務內容難以界定、合同也有不保證效果等條款,即使消費者起訴對方也很難維護自己的權益。
她表示,類似合同大多是機構預先制定的格式合同,機構方可能存在利用格式條款等方式作出減輕或者免除自身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排除或者限制消費者權利的行為,建議消費者在簽訂合同前仔細閱讀合同內容,尤其要注意商家的免責條款、違約責任規定,如果不能接受可以與機構協商要求修改格式合同。
據此前媒體報道,2017年人社部取消了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資格認證,但搜索“心理咨詢師”,仍然可見以執業資格名義招生的廣告,業內人士曾透露,這些實則為培訓課程,甚至花錢就能買到不同機構的咨詢師證書。記者在某寶平臺上看到,大多數機構和個人并未標出資質認證,而是多以標注“資深心理咨詢師”為主,導致不少“病急亂投醫”的年輕人會更容易在未經核實資質的情況下購買情感挽回服務。
趙律師建議,相關從業人員是否具有心理咨詢的專業知識需要消費者向商家進行核實,可以要求商家提供相關的證書等足夠證明其專業水平的憑證。同時應當盡量簽訂書面咨詢合同盡可能地規范明確咨詢的費用標準、咨詢師資質信息等警惕對方用打包票的方式,一次性收取大量費用的咨詢方式,一旦發現對方提供服務信息不實,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對方退款。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瀏覽官網肯定贈送七大超級贈品和贈送價值¥2萬元的珍貴課程98套。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網:www.xlzxkf.com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firstmedicalworld.com/10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