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孩子不上學,我們實在是沒有辦法,所以來做心理咨詢”
這是未成年人心理咨詢中最常聽到的咨詢原因。
因為工作的特殊性,很多人會好奇前來做咨詢的人多出于什么原因。成年人的主訴各種各樣,但每當說到未成年人時,我的答案都很一致:因為孩子不去上學。
似乎只有不去上學,才是敲響父母關注孩子心理健康的唯一警鐘。這不止帶來了孩子的無助感,同樣也給心理咨詢工作帶來了很多阻礙。因為心理咨詢不解決現實問題,這也就意味著,帶著“讓孩子回去上學”這一現實要求的來訪者父母,與可實現的咨詢目標之間是有道鴻溝的。而我們的工作中,最容易遇到的問題有三個:
01
父母目標VS孩子目標
前來咨詢時,父母的咨詢目標往往是讓孩子盡快復學,但孩子的咨詢目標多為:希望自己能快樂開心起來。
咨詢師遇到的最大困境是,父母是咨詢付費者,孩子是咨詢使用者。按照來訪者負責的原則,咨詢師應該以來訪者(也就是孩子本人)訴求為主。但由于經濟權不在本人,我們不得不考慮父母對于咨詢的認可度與持續投入意愿,這時完全忽略監護人咨詢訴求就變得有點不切實際了。
因此,咨詢師不能無視父母意愿,這樣易造成咨詢終止,阻斷孩子的有效求助途徑;也不能無視孩子的訴求,單方面關注父母的焦慮情緒,這樣易重復父母給孩子帶來的壓力體驗。
在清楚誰是來訪者的前提下,要在咨詢初始就與父母達成共識:不以復學為目標,才有可能復學。
此外明確告知,孩子、父母、咨詢師三方的咨詢目標本質上是一致的。孩子希望自己能好起來,父母也一定是希望孩子可以邁過這道坎,而咨詢師同樣希望來訪者可以向好發展。目標都是好起來,只是父母努力的方向有些偏差,因此,讓父母看到自己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同樣也是咨詢師的職責。
02
著急看到咨詢效果
也許在咨詢剛開始的時候,父母還能耐住性子給到一定的理解和空間,但當咨詢進行到4周左右時,大多數父母會表現出“為什么咨詢了這么久,還不能復學”的著急和質疑。
作為咨詢師,你需要知道的是,大部分厭學停學個案是不會在短時間內復學的。即使在壓力和逼迫下把孩子按了回去,依然會再次出現問題。所以咨詢師需要在咨詢開始和中期持續進行咨詢教育,避免讓父母的焦慮情緒轉化為壓力影響來訪者的自我修復。
心理咨詢只有慢才會快,而追求快就一定會慢。
心理咨詢中,不論哪個流派都遵循上述原則。因為不論哪種方式,都需要有充分的評估與準備,評估不足則問題了解會有偏差,準備不足則事半功半。其中來訪者的準備更為重要,甚至可以說,咨詢的“慢”有時是為了讓來訪者能做好充分準備。
03
咨詢師的自責與焦慮
未成年人心理咨詢中,咨詢師其實很容易自我卷入。一方面是因為孩子更為真誠且依賴,本身就容易喚起咨詢師的反移情。另一方面在父母的施壓與干擾下,我們也不免焦慮不安,急切想要看到“實質性變化”為自己的“醫術”證明。
我們需要清楚,咨詢是幫助來訪者更好理解自己,幫助父母更好理解來訪者,幫助他們更好理解相互間的關系。就算最終改變了,也是來訪者改變了,是來訪者自己愿意改變的,而不是因為我們“高超的醫術”。
就像最終戰勝新冠的是我們自己的免疫力,而非藥物或疫苗。咨詢能夠順利進行是因為來訪者很努力,很配合,同樣咨詢沒能快速進展,也是來訪者本身并沒有做好改變的準備。而我們要做的只是理解他,保護他。
剝離開對自己影響力的放大,才能在咨詢中更加平和和穩定,不然咨詢師動作的變形和著急會迅速被來訪者捕捉,并破壞信任關系。
END
瀏覽官網肯定贈送七大超級贈品和贈送價值¥2萬元的珍貴課程98套。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網:www.xlzxkf.com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firstmedicalworld.com/4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