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將愛情比喻成月亮,美麗而圣潔;心理學家卻把愛情比作建筑物,如果得不到維護,那么它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衰敗。然而,現實生活中,無論是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還是思想成熟的成年男女,也都曾在某一刻渴望愛情的出現。

然而,當人喻之于美好事物的愛情在連接上柴米油鹽醬醋茶時,關于愛情美好的濾鏡都會被打碎。事實上,人類對于愛情所抱有的美好寄托卻總是蘊含著生物學原理。相互依賴理論把浪漫的親密關系功利化,這一理論在描述親密關系的微妙變化時,甚至將幸福、穩定的親密關系比喻成收益頗豐的好工作。

美國心理學家斯滕伯格將愛情分為三種成分,分別是親密、激情、承諾。其中親密是指兩個人喜歡,在一起能感到舒服;激情是指雙方之間相互迷戀、感性方面,而承諾更多的是愛情里理性的認知,雙方互相希望能夠與對方天長地久的生活下去。這三種成分缺少任意一種,愛情都不圓滿。在某種情況下,我們所形成的戀人親密關系更多的反映了我們在幼年時的依戀關系。那些沒有形成良好的依戀關系的個體會更容易在親密關系中產生不安全的感受,因此,他們在愛情中對于承諾成分的需求會更多。

愛情的產生也是需要依靠天時地利人和,加拿大心理學家達頓做了一個著名的愛情實驗,即吊橋實驗,在非常危險的吊橋上,更容易產生心跳加速的愛情體驗。不過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只是把在吊橋上害怕的、戰戰兢兢的體驗誤認為是愛情產生的怦然心動。這種場景不僅僅是在吊橋之上,還有游樂園里的過山車、恐怖片以及高空墜落。這就是為什么在電視劇中那些經歷了戰火紛飛的情侶之間的愛情會更加堅不可摧、處于危險之境的女主角會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救過她的男主角。

人類會在前三個月迅速陷入理想化的愛情,首先,幻想促進了浪漫。如前所述,愛情在一定程度上是盲目的。洋溢著激情的愛人們往往會將他們的伴侶理想化,縮小或忽略那些使他們止步不前的不利信息。想象、希望和異想天開的幻想會使與我們差異很大的人看起來有吸引力,至少暫時是這樣。當戀人產生多巴胺時,他們能體驗到快樂的感覺,因此他們會不遺余力地激活這些稀有的細胞。實際上在特定的情況下,激活讓人“感覺良好”的多巴胺是人們無法抗拒的誘惑。戀人因為愛情而分泌的多巴胺往往在新奇消失的時候也逐漸消失,激情也在逐漸消失,這就是為什么總會有人說,當愛情色彩在兩個人之間消失后,戀人的關系往往是親密和承諾來延續一生。

參考文獻:
米勒《親密關系》
遲毓凱《人生困惑二十講》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到這里了。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心理學的知識,可以嘗試多看看相關資料,也可以試著學習心理咨詢師基礎培訓課程,學習一些系統的心理學知識。
三君院,洞見你我他!每天學一點心理,讓你更懂你自己!

瀏覽官網肯定贈送七大超級贈品和贈送價值¥2萬元的珍貴課程98套。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網:www.xlzxkf.com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firstmedicalworld.com/1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