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一下從業的感受。目前國內心理咨詢師的執業現狀比較復雜,體制內的咨詢師跟體制外的完全是兩個樣,可以分為“機構派”和“市場派”。
機構派的咨詢師,指的是有正規單位入駐,并且具有一定資質和背景的從業人員,比如在學校、司法、社區、醫院等部門開展工作的工作人員,會受政府的管轄。
由于國內制度原因還有隱私保密問題,他們不太愛在社交媒體以及公開場合之下曬自己的工作動態,還有就是入駐網絡的心理平臺。
服務的對象群體較為特殊,比如司法監獄這塊,經常接觸的是服刑人員,政府對于咨詢師會有要求。如果要開展工作,需要簽訂保密協議,不得自己公開服刑人員的信息,也不能曬自己做咨詢、團體輔導的過程等。如果要開展宣傳工作,得由政府統一來組織進行,在政府官網上進行宣傳。
因此這類咨詢師是很難被大家熟知的,在網上大家也搜不到他們的個人信息,只能通過政府的渠道才能看到咨詢師的工作動態,一般得通過熟人介紹才能找到他們。

在機構工作,會有任務,年底也會有督查考核的要求,工作需要做材料,要出各種報告。從政府的考慮來說,他們會優先聘請認知行為流派的咨詢師參與工作。這類咨詢師會使用各種表格,還有家庭作業的過程,書面資料較多,咨詢的流程也比較短平快,對于政府的要求相對來講比較匹配。
所以機構派的咨詢師,大多會是認知行為療法的為主。有單位入駐,能拿固定收入,對于宣傳自己的欲望不是很強烈。
市場派的咨詢師,情況就不一樣了。私人職業的心理咨詢師大多為精神分析流派,也是有原因的。
一是宣傳養活自己的需要。私人職業的咨詢師得養活自己,讓來訪者了解,他們就要在各大平臺上去進行宣傳。要么入駐心理咨詢平臺,要么在社交媒體上宣傳自己,使得他們的曝光度會比認知行為的咨詢師要多一些。
二是來訪者癥狀的程度不同。國內情況有些特殊,跟國外不同;國內許多人看心理問題,都是特別嚴重了才去看,而且礙于心理問題的污名化,很多人都不太愿意去看醫生。但是他們又不得不求助,進行心理上的咨詢。
因此很多人會在網上到處找咨詢師,看到哪個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去嘗試。

癥狀嚴重,那么咨詢的時間會比較長,此時精神分析、動力學派的咨詢風格和特點就比較契合這類來訪者的需求。要是認知行為的療法,恐怕就不太適合操作。不僅條件上受限制,而且實施上也會有各種問題。
市場化的需要,也導致私人職業的心理咨詢師大都會選擇精神分析流派的原因。
在網上,我看到有些偏激的言論,說咨詢師是為了做長程咨詢騙錢才選擇精神分析的。其實這個說法有點偏頗。先不說這種操作容易引起糾紛,要是搞得不好極有可能把自己的飯碗搞砸了。與機構派的咨詢師不同,市場化的咨詢師生存更為惡劣。要是沒了口碑,職業生涯就會被斷送,以后也很難保存,坑蒙拐騙的行為做多了,遲早也會被反噬。

從效果來看,精神分析、動力學派的咨詢也是會有效的,不能過于極端地去看待流派的問題。每個人的情況不同,那么需要采取的咨詢方法也要根據來訪者的癥狀來進行評估判定。
瀏覽官網肯定贈送七大超級贈品和贈送價值¥2萬元的珍貴課程98套。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網:www.xlzxkf.com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firstmedicalworld.com/2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