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治療被人們賦予萬能效力的時候,他們忘了: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治療師。分析所能做的,是使人能夠接受生活提供的幫助,并從中獲益?!裟荨蹲晕曳治觥?/span>
現代心身醫學強調“生物-心理-社會”多因素模型。
生物因素是醫學的傳統領域,被精神科醫生重視;
心理因素有心理學關注,被心理咨詢師重視;
心理疾病的社會因素,最被忽視。
是因為社會因素對心理疾病影響不大嗎?
恰恰相反。
至少在我8年的咨詢工作中,遇到過的所有來訪者困擾,都離不開社會因素。
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沒有人活在脫離社會環境的“真空世界”。
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浸染著社會印記。
心理疾病,不可避免地帶著時代的社會屬性。(推薦閱讀《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
精神科醫生通過藥物,治療心理疾病的生物因素;
心理咨詢師通過心理干預,改善心理疾病的心理因素。
但精神科醫生和心理咨詢師都治不了社會,心理疾病的社會因素,如何被影響?
時間和生活本身,是致病的社會因素被改變的重要功臣。
隨著時間和來訪者生活變化,這些變化本身帶來的療愈,是促進來訪者改善的重要原因。
比如現實困境減輕:工作、經濟壓力減輕;換了領導或是部門,原來的壓力性人際環境改變;孩子長大些,帶孩子的壓力減輕;度過新婚適應對方家人的磨合期;孩子上大學離家,不再青春叛逆,親子沖突減輕;……
比如人際支持增加:逐漸熟悉新同事,結交新朋友,獲得支持;閨蜜工作不再那么忙,或是閨蜜孩子大些,不用總是陪孩子,閨蜜友誼重新找回;新的城市,通過興趣愛好,或是小區業主群,結識新的朋友;……
我認為,很多時候,心理咨詢的療愈作用,恰是在來訪者感到生活的支持力量不足時,咨詢關系本身作為支持,支持到來訪者重拾自身生活的療愈力量。
心理咨詢師如何促進來訪者自愈力量發揮作用,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但不應高估自己的作用。
很多從業者,“當局者迷”,因為在工作中見證了很多來訪者的改變,對于來訪者的改變容易過多歸因于心理咨詢,忽視“時過境遷”和“事過境遷”的療愈力量。
按照一般來訪者1次/周的咨詢,心理咨詢只占來訪者1周時間中的1(小時)/24(小時)*7(天),來訪者絕大部分時間和生活都處于心理咨詢外:
來訪者的自愈力量——包括時間和生活的療愈力量——才是改變最核心的要素。
常常覺得,對于來訪者的改善,我的作用不過是提供了一些支持,陪伴來訪者度過一段艱難時光。
我反感一些精神分析取向從業者,認為心理咨詢以年為單位,所有來訪者都要做幾年心理咨詢才能改善。
這類從業者,甚至會向來訪者傳遞:沒有心理咨詢,沒有心理咨詢師的幫助,來訪者就無法好轉的錯誤觀點,暗示來訪者只能靠心理咨詢才能改變。
做幾年咨詢,即使來訪者改善了,如何判斷這種改善是因為心理咨詢,而不是因為時過境遷或事過境遷帶來的改善?
也許來訪者不做咨詢,過個幾年也能改善。
意大利一項研究表明,排隊等待心理咨詢的來訪者,2年后,70%的來訪者沒有等到心理咨詢就已經好轉。
我自己的咨詢經驗,也常常見證著,來訪者隨著生活的變化而改善。
我不贊成“時間能改變一切”的說法,至少在心理咨詢領域,看到很多人遭受著原生家庭負面影響,成年后獨立生活或是結婚成家,仍被童年負面經歷影響。
但我的工作,確實也讓我看到時間和生活的療愈力量。
時間和生活的療愈力量,有希望帶來的作用。因為時間和生活總在變化,意味著即使我們當下處于困境中,困境也不會一成不變。變化雖然不是絕對朝向好的方向,但有變化,便存在變好的希望。
時間和生活的療愈力量,也有實在的改變力量。流水不腐,能夠變化,困境便不是鐵板一塊,我們便可以尋找促進改變,擴大改變的方式。
我雖是心理咨詢師,提供自己的專業能力,促進來訪者改善,但在接觸不同來訪者的過程中,我越來越看到來訪者隨著時間和生活變化,自身的療愈力量。
作者:許標,中科院心理所健康心理學碩士,全職心理咨詢師,7000+小時心理咨詢經驗,2000+小時專業受訓經驗。
瀏覽官網肯定贈送七大超級贈品和贈送價值¥2萬元的珍貴課程98套。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網:www.xlzxkf.com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firstmedicalworld.com/2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