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前面說到,中小學生抑郁是常見的心理問題之一,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情感癥狀、軀體癥狀及認知癥狀等。
從易感因素的角度來看,除了前文提到的家族病史,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認知模式同樣也是抑郁的易感因素之一。
什么是認知模式?
在說認知模式之前,我們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認知。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認知指的是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信息加工的過程,通常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和語言等。
認知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
舉例來說,人腦接受外界輸入的信息,經過頭腦的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進而支配人的行為,這一過程就是認知過程。

因而認知模式也就是指人們對于信息的獲取、處理的模式,既是自動思維產生的過程,同時也是人們組織和加工世界的方式。
認知模式與抑郁的關系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貝克指出,抑郁源自于童年時期的經驗對自我和世界形成的固有消極觀念,這種固有消極觀念通常表現為消極的自我圖式和對事物進行消極的、歪曲的認知。
后來,貝克在抑郁認知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抑郁的認知模型。
認知模型的核心是適應不良的自我圖式。
自我圖式中的失敗感、無價值感、功能失調的態度等構成了抑郁的認知易感性,而這些圖式內容作為人們儲存的知識體的一部分,會影響人們對信息的編碼,理解和提取。
詳細來說,當負性事件發生時,適應不良的自我圖示就會被激活,產生明確的負性認知(例如對自己、周圍世界和未來的負性思維),從而導致抑郁癥狀程度的加重。
而功能失調的態度與應激事件的交互作用則能夠顯著預測抑郁的發生和抑郁的維持。

也就是說,每個人的情感和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身認識世界、處世的方式和方法決定的,即思想決定內心的體驗和反應。
如果認知模式中消極信念占主導地位,那么看到的的世界也將是消極的,這會導致抑郁的出現與加重。
認知中的不合理信念有哪些?
從認知療法的角度來說,想要改善抑郁癥患者的情緒,首先應該改變的是他們大腦中那些不合理的信念。
這些信念通常包括:
兩極化思維:只要你的表現有一點不完美,就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以偏概全:只要發生一種負面事件,就認為整個生活充滿了災難;
反芻思維:反復地對生活中的負面細節加以回味或咀嚼;
否定正面體驗:堅持以這樣或那樣的理由暗示自己“我不值得”或“它們不算”;
妄下結論:認為你的行為必定會失敗,即使沒有任何確切的事實依據;
反向雙標:往往夸大他人的優勢而忽視自己的優勢;
情緒化推理:將糟糕的情緒等同于負面的事實;
“應該”句式:習慣于用“我應該”和“我必須”來鞭策自己,導致抵觸、痛苦與內疚;
亂貼標簽:習慣于給自己或他人貼上“廢物”、“垃圾”等標簽,即使事實并非如此;
責任歸己:即使某些外部消極事件并非由己所致,但仍然認為自己是“罪魁禍首”。
抑郁的認知功能損害
在這里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抑郁對于認知功能的損害。

研究發現,抑郁癥患者存在認知功能方面的損害,即抑郁會損害人腦對外界信息分辨、整合、加工、處理的能力。
具體主要表現為:近事記憶力下降、注意力障礙、反應時間延長、警覺性增高、抽象思維能力差、學習困難、語言流暢性差、空間知覺和眼手協調及思維靈活性等能力減退。
如何應對孩子們的認知扭曲?
前面說到,認知扭曲是抑郁的一個重要誘因,同時認知扭曲也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來克服和改善,家長們無須過分擔心。
當中小學生出現認知扭曲時,可以嘗試教會孩子養成自我覺察的習慣,并把覺察到的想法記錄下來;當出現不合理信念時,可以通過跟自己的想法辯論的方式,讓孩子更清楚地知道這些“信念”的不合理性;接下來,可以嘗試用新想法替代原來的想法,鍛煉新的思維方式,重塑孩子的思維。
在這里我們做一個小結:
中小學生抑郁是常見的心理問題之一,而認知模式與抑郁又存在著緊密的聯系。
抑郁的孩子會出現許多認知上的扭曲,這些扭曲是不準確的、無益的思維方式,并且可能導致負面情緒和行為的出現,進而影響著抑郁的程度。
當孩子出現認知扭曲時,可以通過自我覺察、重塑信念等方式來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認知,同時還可以學習認知療法,正確看待抑郁導致的認知癥狀,必要的時候可以向醫生尋求專業的幫助。
瀏覽官網肯定贈送七大超級贈品和贈送價值¥2萬元的珍貴課程98套。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網:www.xlzxkf.com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firstmedicalworld.com/5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