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過這樣一段話,“父母給予過正確的合適的愛的教育的孩子,手上會有比較好的裝備。因為他們懂得如何與人相處、互動,有比較和諧溫柔的頻率。而未曾被這樣教育過的孩子,手里幾乎沒有裝備。他要赤手空拳走一條道路。需要一些時間去經受痛苦與磨煉,逐漸得到裝備。”
感觸頗深,幼年時,家庭幾乎就是我們的整個世界,養育者無意中傳遞給我們的信息,塑造了我們對自己和他人的信念系統。而童年的愛的缺失,或許會要用一生去治愈。
你是不是經常有“不被愛”的感覺,那么你知道這種感覺是如何來的嗎?又會帶來哪些不好的影響?最重要的是,我們怎么走出這種模式,成為一個內心充盈的人,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缺愛的原因
- 母愛的缺失
現代人的生活壓力比較大,很多孩子生下來沒多久,就被送給爺爺奶奶或是保姆帶,孩子還未建立與社會的聯系,就被迫與最親的養育者分離,這可能會讓孩子產生自己不重要的想法。這對幼兒來說是致命的,孩子三歲以前,媽媽最好全職帶,通過喂奶、擁抱等方式,給予ta足夠的安全感。
- 父愛的缺失
近幾年,“喪偶式”育兒十分流行,這說的就是父親在家庭系統中角色的缺失,家中有男孩子的特別要注意,男孩子是在父親身上學會如何成為一個男人的,父親的言傳身教對他至關重要。
- 父母感情不穩定
父母經常爭吵,母親要是情緒控制不好,對孩子說出一些不好的話,比如“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離婚了。”之類的話,會讓孩子覺得是自己導致了父母的婚姻問題,ta會有一種負罪感甚至對婚姻產生畏懼。
- 父母情緒不穩定
在一個家庭系統里,只要有一個情緒化的人,那么對于整個家庭來說,都是一種災難,尤其是毫無反抗能力的孩子。在不穩定的家庭環境里,ta需要時刻應對情緒不穩定的父母,時刻都處于防備狀態,長大后,ta對周圍人也會充滿防備。
- 父母有自戀性人格或傾向
父母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無論孩子是需要傾聽、陪伴、幫助還是愛護,每當孩子有需求時,自戀型父母的注意力最后還是會回到自己身上,忽視掉孩子,這樣會讓孩子有一種自己不重要的感覺。
- 父母有「成癮」行為
父母中有一個吸毒、賭博、嗜酒等成癮行為,無法關注到孩子的成長,孩子不得不獨自面對一些事情,TA會感覺到沒有人會關心自己,感覺到自己被父母忽視了。
- 父母沒有邊界
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喜歡打著:“我都是為你好”的幌子來對孩子的一些行為進行干涉或限制,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哪哪都不能讓父母滿意的感覺,會讓孩子產生疏離感。

二:缺愛的反噬
父母的種種忽視或錯誤行為,會讓孩子的價值感缺失,ta不懂如何歸因,會認為是因為自己太笨、太胖、太懶等等,才導致父母不愛自己,自己不值得被愛。
一旦有了自己不被愛的感覺,這顆小小的種子在心里生根發芽,經過長年累月的積累,會影響到自己成年后的各種關系,比如職場關系、親密關系等等。
尤其是親密關系,如果自己和伴侶都覺察不到這一點,你們會重蹈父母相處的模式,童年的一些創傷性事件會反復出來作妖,自己也會經常產生一些消極情緒或影響:比如容易討好他人,忽視自己的需求;擁有不配得感,覺得自己配不上或做不到;對自己以及自己的決定沒有信心等等。
而這些消極的情緒若沒有通過正確的疏導,可能會產生反噬效果,比如你會開始容易妒忌,封閉自己的情感,對他人越累越冷淡。

三:如何自救?
當你感到不被愛或不信任別人時,記得慢下來,觀察你的情緒,認真思考一下自己的真實想法與反應,很多心理學書籍中有提到,我們童年未被妥善處理過的情緒會在成年后再次爆發出來,陷入跟童年相似的兒童自我狀態中:
1、首先觀察你的情緒是否跟童年的類似,比如跟伴侶相處時,他的某一行為讓你感受到被忽視,你童年的不被愛的感覺是否又再次出現了?
2、當相似的情景或事件出現時,轉換一下視角,從“怎么不好的事情總是發生在我的身上”的迫害者心態變為“這件事要告訴我什么”的學習者心態。
3、打破舊的思維模式和習慣,多問自己“真的是這樣嗎?”
4、利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與對方溝通交流,讓ta知道ta的行為給你帶來了怎樣的感受,讓對方有機會澄清與表達看法和意見。
5、解決事情而不是解決人,很多人會覺得這段關系經營不下去了,那我換一個人是不是好一點?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自己不做改變,跟誰相處都是一樣的。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你們需要采取非暴力溝通的方式,首先照顧好自己的需求,并跟對方充分溝通,而不是采取冷戰、冷暴力的方式來進行情感疏離,這對你們的關系破壞會是致命的。
經年累月形成的感覺和行為模式,不容易輕易改變,如果你依靠自己和周圍人的幫助,走不出困境,也許專業人士的支持會對你更有幫助。

瀏覽官網肯定贈送七大超級贈品和贈送價值¥2萬元的珍貴課程98套。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網:www.xlzxkf.com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firstmedicalworld.com/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