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回顧
心理咨詢師實錄|若我光芒不在,淪為平庸,你們真的還會愛我嗎?
當然,琳琳的父母絕對不是個例,有太多的家長遭遇著和他們幾乎完全雷同的世紀難題。
毫不夸張地說,一個孩子不上學,崩潰的是一個家庭,甚至父系、母系兩個家族。

和“琳琳們”的父母會談時,我總能想到龍應臺和他兒子的對話,很多年前,在我的兒子即將成年時,我幾乎把這篇文章原文背了下來,尤其下面這些段落:
“你哪里‘平庸’了?”我說:“‘平庸’是什么意思?”
你說:“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一定比不上你,也比不上爸爸——你們倆都有博士學位。”
聽到這句話,我有點驚訝。
“我幾乎可以確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會變成一個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學歷,很普通的職業,不太有錢,也沒有名。一個最最平庸的人。”
你捻熄了煙:“你會失望嗎?”
現在我已忘了當時跟你怎么說的,說我不會失望,不管你做什么我都高興,因為我愛你?或者很不以為然地跟你爭辯“平庸”的哲學?或者很認真地試圖說服你:“你并不平庸,只是還沒有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不記得了。但是,我可以現在告訴你,如果你“平庸”,我是否“失望”。
對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
而在現代的生活架構里,什么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你的工作不把你綁架,讓你做工作的俘虜,第二,它給你時間,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
至于金錢和名聲,哪里是快樂的核心元素呢?
假如橫在你眼前的選擇是到華爾街做銀行經理或者到動物園做照顧獅子河馬的管理員,而你是一個喜歡動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認為銀行經理比較有成就,或者獅子河馬的管理員“平庸”。每天為錢的數字起伏而緊張而斗爭,很可能不如每天給大象洗澡,給河馬刷牙。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我怕你變成畫長頸鹿的提摩,不是因為他沒錢沒名,而是因為他找不到意義。
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如果我們不是在跟別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為自己找心靈安適之所在,那么連“平庸”這個詞都不太有意義了。“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千山萬水走到最后,我們最終的負責對象,還是“自己”二字。
因此,你當然沒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為了符合上一代對你的想象而活。
不管是作為咨詢師,還是作為媽媽,我都覺得龍應臺的這些話說得特別好,可是又覺得此時此刻對“琳琳們”講,尚有說教的嫌疑。畢竟龍應臺和她的兒子進行這段對話時,她的兒子已21歲了。那個年輕的小伙子在“琳琳們”這個年齡時已完成了“我的媽媽是單純地愛著我”的測試題,所以他愿意和母親討論他對人生的困惑。
而正值青春年少的“琳琳們”也許在不能上學時前已不知不覺慢慢對父母關閉了心門。

心理學家說:所有孩子都是天生就忠誠于父母的。
所以,很多滯留在家不能上學的孩子,大多都有一對讓他們放心不下的父母。
尤其在當今這樣一個焦慮的時代背景下,充滿各種的不確定性。似乎有些孩子就是在用他們的“不能上學”在為家庭的不確定性買單。
比如,十五歲的晨晨自從無意間看到爸爸和另一個女人曖昧的微信聊天記錄后,就成了埋伏在父母婚姻關系中的“福爾摩斯”,他在“破案”過程中還真翻出了一紙父母兩年前寫好的離婚協議書,他不敢讓父母知道他看到過這份協議,他更不能開口問他們后來因為什么沒有離婚。

但自此以后,就不斷有各科老師給班主任反應,說晨晨的情緒和行為不太對勁了,繼而他就開始斷斷續續地不能上學了。
媽媽開始帶著晨晨到處看病,爸爸最初強烈地不相信兒子會有什么心理上的問題,更不能接受竟然還要住進精神病院,一直指責是媽媽太過于溺愛兒子了。

直到已和爸爸長到一般高的晨晨需要躺在父母的雙人床上才可以入睡時,爸爸才意識到兒子是真的出問題了。
夫妻雙方前所未有地開始齊心協力照顧晨晨的吃飯、吃藥、洗澡,每天下午在定點的時間陪著兒子去他小時候經常和表哥表姐們玩游戲的小樹林中溜狗,甚至三個人還像晨晨小時候一樣一起玩老鷹抓小雞的游戲。

當我在咨詢室里告訴這一對父母:“也許你們的兒子不惜把自己退回到幼兒期,就是在給你們夫妻創造一個重溫昔日溫情的機會。”
這對歷經情感坎坷的中年夫妻潸然淚下,而這時的晨晨經過一段住院治療已可以和人正常交流了,他的父母遵從精神科醫生的建議把兒子帶到了心理咨詢室。
只是晨晨的同齡人已比他高了兩個年級,如何重返校園,他還需要一段艱難的心理建設期……
一位著名的臨床心理學家說:“孩子生來就如同海綿,吸收父母的所有訊息。即便父母心里最不被人察覺的憂慮也會成為孩子的不安,這是相互牽引的自動反應。”
使用系統式家庭治療的言語表述,這些一個個不能上學的孩子被稱為“索引病人”,點開這個“搜索引擎”,彈出來的是一個縱橫交錯的家庭系統,家庭每個成員都在系統里的,不僅僅是這個“不能上學”的孩子。
更有“精神分析學說理論”還有一個讓普通百姓聽上去特別不靠譜的解釋是:總有一部分失去健康、失去婚姻、失去丈夫的母親(當然也可能是失去妻子的父親)潛意識里希望把孩子留在身邊,留在家中,所以導致孩子就讓自己不斷出狀況不能上學。
要問為什么?
只能說:“九九歸一,潛意識里每一個孩子都是忠誠于父母的啊。”

只是這份潛意識不容易被父母們看到,所以,我有時會對一些家長說:
“如果這個解釋讓你感覺特別荒唐,你可以選擇不信,認為是心理學家們信口雌黃;但是如果你聽了還有那么一點點的猶疑,那不妨把視線先從孩子身上挪開,回到自己身上看看自己。”
未完待續

瀏覽官網肯定贈送七大超級贈品和贈送價值¥2萬元的珍貴課程98套。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網:www.xlzxkf.com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firstmedicalworld.com/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