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兒子進入到青春期,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和他交流變成了一件很難的事。
不歡而散成了常態,特別說到學習的時候。
我看不慣他都初三了,身上還有一堆毛病:
一有機會就抱著手機不撒手
喜歡拖拉磨蹭,寫作業效率很慢
對成績不上心,別人還說不得,一說就吹胡子瞪眼
……
期末考試快到了,班主任給我打來電話,讓我盯一下他的狀態。
那天,在學習以后玩多長手機的話題上,我和兒子互不相讓,對峙起來。
我要求他把所有的題做完以后,才能放松;
可兒子堅持學一會兒玩一會兒,說我像是“武則天”“專制獨裁管得多”。
兒子的情緒在爭吵中失控,開始口不擇言。
我見狀氣得把手機摔了個粉碎。
雖然事后我后悔了,向兒子道了歉,可兒子徹底對我封閉了心門。
從那天之后,無論我說什么,他都對我愛搭不理,也就他爸爸說話的時候他才應付兩句。
在這樣的狀態下,兒子的成績也越來越差。
焦慮也讓我徹夜難眠。
我想不通,小時候乖巧聽話的兒子,怎么到了青春期就怎么說都不聽呢。
我到底該怎么教育他,如何和他相處?

在交流群中,老師給我提了一個建議,我要學著建立界限,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生命的全部,而是把他當成最好的朋友,寄養在自己家的孩子。
一個寄住在我家的孩子,我會怎么對待他,他做錯事我會怎么跟他溝通,這個尺度也許就是恰當的。
首先,對待兒子的需求不求不助、有求必助。
面對他的成績,放下曾經的高期待、嚴要求。
而是態度平和地詢問原因,聆聽他的想法。
如果需要我的幫助,比如報補習班、買資料,我就全力支持;
如果是我解決不了的,就交給兒子自己解決。
學習這事,從根上來說是他自己的事,不是我的事。

其次,放下對兒子密不透風的包辦。
默薇老師說,父母對孩子高濃度的愛,其實是因為害怕自己不夠好。
不管是包辦,還是控制,本質上都是父母無法面對自己的“我不好”。
父母制造出一個能力不足的孩子,雖然是很勞累,但是也是有利可圖的。
其中的好處就是,父母享受著自己的偉大感,犧牲感,價值感。
我潛意識里覺得:“我都這么辛苦了,誰還敢說我這個父母做得不合格?”
結果就是,我和孩子都很委屈:
孩子覺得父母皆禍害,父母毀了自己;父母覺得自己這么努力了,孩子為什么還不爭氣?

最近我不小心“陽了”,為了防止感染給兒子,我和他說讓他自己準備晚餐。
兒子回家后,看到發燒的我,急忙給我找起了藥。
還倒好熱水放在我門前,讓我有需要隨時喊他。
他自己則抓起兩個面包,回房間學習了。
這一幕讓我感慨很深。
其實,兒子還是那個從小關心家人的小暖男。
也就是從那天開始,我們之間冷戰的氣氛就被打破了。
逐漸的,他也愿意聽我說的話了,態度也更溫和,成績也有了明顯的提升。
從厭學、逆反到積極、融洽,兒子的變化讓我無比欣喜。
但我明白,我還需要在兩個方向繼續努力。

一是拋棄100分媽媽的執念,繼續做60分的媽媽。
在養育中,“60分媽媽”是被譽為“足夠好的媽媽”,對自己、對孩子、對家庭都已經是恰到好處的愛。
60分的媽媽,允許自己有40分的自我空間,接納自己也會犯錯,也接納孩子不是那么完美,接受生活并不盡如人意。
家里衛生不用每天做,不想做飯就點外賣;
周末老公休息就多讓他“父職”上崗帶娃;
孩子的學業別太著急,睜只眼閉只眼,總歸得讓他學會靠自己;
累了倦了就給自己放個假,跟閨蜜逛街聚會下午茶;
每天再忙再累也要留點時間給自己看書、運動、聽音樂、獨自放放空……
摘下“偉大母愛”的皇冠,拋棄“完美媽媽”的人設,做一個懂得示弱、懂得放手的媽媽。

第二,把親子關系放在第一位
只有親子關系好了,教育才有用。
之前兒子說我,無論聊什么話題,最后的落腳點永遠是學習。
兒子分享新聽的歌,我說“有這時間,多背幾個單詞”;
兒子說和同學發生了小摩擦,我說“人家成績那么好,你不學著怎么搞好成績,怎么老和同學鬧矛盾?”
就連接他放學的路上,我也會見縫插針地教育兒子。
長此以往,兒子漸漸變得沉默,與我無話可說。
現在,我會主動分享自己的事情,帶動兒子分享。
工作上遇到什么事兒了,讓兒子幫我拿拿主意;或者家里缺什么東西了,問問兒子的意見。
在和兒子的交流中,我發現,很多事情他都有自己獨特的觀點和主見,也能頭頭是道地道出原因。
原來,兒子一直很優秀,只不過我總把眼光鎖定到學習成績上,忽視了兒子的發光點。
我深深地意識到,孩子對于被看見的渴望。
這個世界本就沒有100分的媽媽,面對青春期的孩子,誰不是一邊振作,一邊安撫中。
養兒是一場漫長的修行,雖然崩潰有時,焦慮有時,但孩子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卻是養兒路上最難以割舍的牽絆。
瀏覽官網肯定贈送七大超級贈品和贈送價值¥2萬元的珍貴課程98套。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網:www.xlzxkf.com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firstmedicalworld.com/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