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久久综合网,午夜成人免费爽爽影院,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http://www.firstmedicalworld.com Mon, 12 Aug 2024 14:35:32 +0000 zh-Han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8.1 http://www.firstmedicalworld.com/wp-content/uploads/2022/12/2022121407512712.png 覺察 – 東莞心理咨詢 http://www.firstmedicalworld.com 32 32 知名的心理咨詢 http://www.firstmedicalworld.com/15219.html Mon, 12 Aug 2024 14:34:56 +0000 http://www.firstmedicalworld.com/?p=15219 常言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說的就是后天形成的高敏感性

在成長過程中,如果你經歷過一件事,或者反反復復經歷著一類事情,這件事或這類事給你帶來了極大的痛苦。

那么,在生活中,你就會對與這件事或這類事有關的信號,保持著高度的敏感性。

如果你發現自己生性敏感,對某些事情特別容易動怒,為此而產生很大的情緒刺激,該怎么辦呢?

比如,你特別怕黑,特別害怕打雷閃電,即使成年了,晚上睡覺也要開著燈睡覺。

因為工作需要出差時,晚上獨自一個人住在酒店里,會讓你特別不安、恐懼。

怕黑、怕一個人獨處,這些都是高敏感的行為體現。

在《我總是想太多:人際高敏感自救指南》一書中,知名心理咨詢師朱志慧如是說:

“我們在苦難面前猶豫和害怕,恰恰就是過往創傷造成的結果。我們需要對這些創傷的影響覺察,然后可以地去進行改變。”

由此可見,對于怕黑、怕獨處的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回顧過往的成長經歷,看下是不是成長過程中遭遇了極大的心理刺激和痛苦經歷。

比如,你有可能是在小時候因為做錯了事,被家人關在黑屋子里作為懲罰。

偌大的房間,黑乎乎的,只有你一個人,可憐兮兮地蜷縮在角落里。

沒有光亮,沒有食物,沒有人關心問候,你感到特別傷心、難過。

這段痛苦的經歷,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心理陰影。

當你如此覺察到了這段過往的創傷以后,接下來需要嘗試刻意地做一些改變。

比如,你可以勇敢地跟家人坦誠布公,說出埋在心底里的這根刺,告訴他們你心里的害怕和恐懼。

在與家人的溝通中,你明白了他們不是不愛你,而是想要你做錯了事情敢于承認、不撒謊。

有句話說得好:解鈴還須系鈴人。彼此坦誠地交流,才能解開心結。

生性敏感不是你的錯,好好地跟自己對白,覺察過往曾受過的創傷,面對它,接納它,然后改變它。

-END-

#頭條創作挑戰賽#

]]>
東莞如何撫平心理創傷,東莞如何撫平心靈的創傷? http://www.firstmedicalworld.com/2844.html Sat, 25 Feb 2023 12:54:53 +0000 http://www.firstmedicalworld.com/?p=2844 #天南地北大拜年#

一件事情念念不忘,耿耿于懷,這個就是心理創傷。

別人無意中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個聲調或一個行為,立刻讓你爆炸。

這也是創傷被激活的表現。

因為這件事或這些舉動,把你壓抑潛意識的信念給激活了,瞬間激發了你內在的創傷性體驗。

即不舒服的感受和植根心底的自我否定與自我攻擊的信念。

心理學家說,一個人從小到大會經歷很多種創傷,你的能力越弱,資源越少,內心就更容易受挫。

然而,創傷的呈現具有滯后性,所以,多半孩童期容易受到傷害,成年后才會覺察到創傷。

創傷并不可怕,沒人能夠避免,只要能夠信任自我,遇到一個療愈一個,自己就會慢慢變得強大。

如果一個人的內在不強大,創傷也會容易不停,因此,會呈現惡性循環。

所以,你無法在一個時間節點發現自己全部的創傷。

人在應激狀態下,更容易激活內在的創傷。

因此,在產前產后,更年期,夫妻關系不和諧,投資失敗,工作無著落,職場人際差的狀況下,人就更容易抑郁。

既有生理的因素,也有心理的因素,這時,早年的創傷就會被暴露一部分。

然而,這只是一個外部的催化劑,根源還在內部;

如若心理沒有創傷,人格健全,再惡劣的外部環境,造成身心崩塌的幾率都會很小。

所以,心理學家會說,人唯有在撫平內心創傷的前提下,才能再次變得強大。

有了心理創傷,只要不做療愈,就會成為一個不定時的炸彈。

因為被壓抑進潛意識的創傷性體驗,并不會消失,它會在相似的場景下被重新激活。

讓你在毫無覺察的情況下,不受掌控的呈現出莫名其妙的行為。

這時你的人生就會變得不受控制,焦慮、抑郁、恐懼、強迫、心情不好、亂發脾氣等就會成為你的日常密友。

當然,人格是由先天的氣質、后天的性格與能力組成的。

所以,同樣的生活環境與教養模式,若心理強度與耐受性,先天就比較強大,那么人就會更加抗挫,不容易受傷。

人生就是一條河流,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順流而下,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讓強大自我成為一生的課題。

因為內在自我強大后,就會愈發的信任自己,面對生命中的任何變數,都能給出積極的解讀。

既能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修養;又能獲得適時拒絕,把控邊界的氣場;

還能習得不傷他人的教化與不被人傷的底氣。

內心強大的人多會用悅納的心態,面對人生中的迎來送往,不會秉持執念,習慣活在當下,順其自然。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人一生有兩次誕生的機會,第一次就是出生時,0到18歲就是我們生命的第一階段。

18歲之后,離開了原生家庭,就是第二次自我誕生的時機。

人大概需要8到10年的時間完成第二次的自我誕生。

這個誕生不是一個時間點,而是一個過程,并非人呆在原地,8到10年后立刻就會變好。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去做覺察探索與領悟,找到負性感受下植根內心深處的底層信念。

為什么要挖掘、塑造和改變底層的不合理信念?

因為不合理信念多有: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與糟糕至極的特點。

對人的解讀系統起到極其消極悲觀的干擾作用。

當我們用心理學的工具找到后根源后,就可以通過每天堅持刻意訓練、學習、運動與社交,強化自我正向的思維模式。

如:剛要攻擊自己,就默念自己是個好人;剛要羞愧內疚自責,就告訴自己,人都會犯錯,這次錯了,改掉,下次不再這樣做了就好。

尋找自己的興趣點,設立小目標,小步漸進、動力定型的方式,提升能力,堆砌自信。

隨著時間的推移,整個思維模式就會得到重新構建。

此刻,眼界會開闊,格局被壯大,能力被提升,人也更加自信,內在就會變得愈加豐盈。

當你回頭與之前的自己比時,你會驚喜地發現,內心愈發平和,關系中沒了驚慌,自我呈現也多是從容與豁達。

更不會出現看誰都不順眼的情況,注意力也很容易放到自己身上,而且能夠心無旁騖的投入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上。

一個內心強大的人,是很難聽到外界的任何雜音的,能聽到的全是自己的心聲。

所以,做一個內在強大的人,從聽從內心,療愈自我開始。

娟心理:大家好,我是一名心理咨詢師,如有心理上或關系上的困擾,歡迎點擊頭像私信,留下聯系方式,我會主動聯系您的。

]]>
東莞恐懼癥治療方法,東莞廣場恐懼癥的治療方法? http://www.firstmedicalworld.com/1687.html Tue, 17 Jan 2023 22:36:19 +0000 http://www.firstmedicalworld.com/?p=1687

接納與呼吸調整療法

要處理焦慮和恐懼,我們需要借助感受處理的四把鑰匙一接納、覺察、放松、行動。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這四把鑰匙將如何有效管理我們的恐懼焦慮。

1.接納:當感覺到恐懼和焦慮時,用一句話簡單地告訴自己:“好的,我感受到了恐懼和焦慮,我能接納這一點。”如果有條件,也可以在說話的同時保持站立的姿勢,將身體打開—比如,兩腳微分,身體挺直,雙臂展開并挺胸抬頭,就如同在歡迎自然的一切,這種接納,有助于我們擺脫自我戰斗。

2.覺察:帶著好奇心去覺察恐懼中身體的變化。保持身體展開的姿勢,現在慢慢閉上眼睛,輕輕問自己:“恐懼和焦慮給我帶來了哪些變化?”然后帶著好奇心去覺察恐懼中自己身體的變化,比如,心跳的變化,呼吸的節奏,臉部肌肉僵硬,身體緊張、冒汗,呼吸淺而急促,有一種強烈的想逃的欲望…試著去覺察這一切,同時避免任何評判。如果發現自己走神,不用自責,簡單地告訴自己“我走神了,但我可以繼續覺察我的恐懼”,然后繼續帶著好奇心去覺察自己身體的變化。

3.放松:當掃描完身體不同部位的變化和反應后,繼續保持開放的身體姿勢,開始慢慢地用鼻子吸氣,同時默數1、2、3、4,腹部微微隆起,然后慢慢地用嘴向外吐氣,默數1、2、3、4、5、6,腹部逐漸收縮。繼續這個練習3分鐘,當你逐漸掌握了腹式呼吸的訣竅時,可以停止計數而將注意力放在氣息上。傾聽氣息的節奏變化,如果發現自己在練習過程中走神,告訴自己“我走神了”,然后繼續練習。

4.行動:當感覺到內心的寧靜時,呼吸不再像之前那么急促,深深呼吸一下,能夠帶著焦慮,繼續行動。

]]>
焦慮癥怎么心理疏導?我得了焦慮癥怎么辦? http://www.firstmedicalworld.com/1096.html Fri, 30 Dec 2022 17:34:33 +0000 http://www.firstmedicalworld.com/?p=1096

八問:怎么才能讓自己不焦慮呢?

郝景芳

分兩個層面解決問題。

第一,深入了解、剖析持續不斷的焦慮是怎么來的、隱含哪些心理機制

第二,看怎么應對。

首先認識下焦慮的來源:

在這本書的序言里,給大家剖析了一些焦慮的來源,來自于《你好,焦慮分子》。

首先,焦慮的一個來源,是“過度關注”到生活中的“負面現象”。就像很多家長問:雖然我家孩子聰明、上進、老師也夸,但我總覺得他總有一個地方困擾我,比如他說話感覺不太自信。于是這個家長每天都會關注到孩子這個弱點,不知道該怎么辦,沒有辦法轉移開自己的注意力,就會產生長期持續不斷的焦慮。

比如生活中,如果一個人秩序感非常強,家庭非常干凈,進到屋子里,他可能第一眼就會注意到墻壁上有一點臟,而且擦不掉,這個人在屋子里幾乎待不下去。也像免疫系統,潔癖到一定程度,免疫力就會下降,容不得環境中一點點瑕疵。

這本書里提到的:“60分的媽媽,就是好媽媽”,這是說,我們在生活中,不能要求生活中一切都是完美的、100分的,有點瑕疵就有點瑕疵吧。

焦慮的第二個可能的來源,是充滿了想象力。這些想象其實經不住推敲、而你沒有意識。比如孩子五六歲粗心大意,家長可能一直會順著上學后粗心大意、最后考不上好高中、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孩子對人生失去信心、啃老、整個人廢了……

但其實,孩子會成長,每個階段都有瑕疵,每個階段的瑕疵都不意味著下一階段失敗。孩子在成長中會自己進行調整、修復,有適應能力,會有反思、變化。但如果是過度焦慮的父母,就會有把小事想象到下一步、再下一步的傾向,接受不了無窮遠景,就接受不了現實瑕疵。

持續性焦慮的人,如果是想象力豐富的人,要回顧下自己做出來的推論是不是一定的、確定的?如果一切都是百分百肯定,人生也就是從開始決定了末尾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要相信,此時此刻,每一個當下都是有力量的,都是有可能改變未來的。

第三個焦慮的來源,就是可能陷入到過去無法自拔。抑郁是陷入過去的某件事無法釋懷,以至于現在失去了行動的欲望。焦慮是陷入了過去的一件小事無法釋懷,以至于現在不斷找補,找補改變不了的過去。

比如有家長可能在孩子六歲時,聽說孩子語言培養黃金期是0-3歲,于是就嚇壞了,心想,完蛋了,把孩子這輩子就耽誤了,于是就陷入偏執的讓孩子學英語的狀態,有可能這個過程中感受到的情緒就不是輕松的、快樂的學英語的情緒,而是強迫癥似的。這樣反而讓我們失去比較好的學習狀態。

還有一種焦慮,是對自己潛在的弱點感受到的焦慮。比如我母親,平時不焦慮,但是你會發現她在孩子在路口想自己過馬路時一下子緊張起來,爆發憤怒。并不是姥姥脾氣不好,而是姥姥從小就會感覺到自己身體不好,她對自己的認知就是身體不好,會潛意識地認為,孩子跑太快我追不上、孩子摔倒我拉不住,孩子出現任何危險,我的身體都沒辦法保護孩子……

當有這個潛意識,她就會在所有涉及到孩子身體、想要自由活動的時候,產生焦慮,想象孩子出現危險……

再比如有些家長潛意識覺得自己理科不好,就會在孩子學數學時特別焦慮。這其實是對自己在這些方面潛意識的弱點的一種防御性心態,幻想一個超強的敵人,用超強的情緒反應,去抵抗這個敵人。

但很多時候我們在這個方面,也可以稍稍放松下來。你自己即使有某個方向沒有那么強,也不代表你孩子跟你一樣。

其次,也要提醒自己,有很多時候,一些問題的處理,情緒平和時可以找到相對更理智、更好的處理方法。

你要覺察

我在什么點上格外容易爆發,格外能想象出一個強大的敵人讓我去戰斗,去回顧,走向自己心里,去想為什么,這些點是不是我想象的那樣,是不是這些點我真的無能為力。當你越來越深入自己的內心,就會發現沒有想象的那么恐懼,不是無能為力,就會慢慢平和下來。

九問:哪一點特別容易不好覺察呢?

郝景芳:

第四點“潛在弱點”尤其經常被人忽略。你會覺得你所有情緒爆發都是理直氣壯的,但是這種時候,我們很多時候是防御,你提前防御了別人對你的攻擊,提前防御了自己覺得自己最弱的方面,而你為了要做好防御,就提前對別人進行攻擊。這樣一些時刻,是我們在生活中缺乏覺察的。不焦慮父母俱樂部有一個作用就是幫助大家增加覺察,能讓自己在生活中覺察力更強,對于自己的理解更深。

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我之前也是一個有時候對自己缺乏覺察的人,當時如果我做錯了一點事,比如我遲到了,把一個東西弄丟了,我回家反而更容易去跟人爆發爭吵。

我心里的過程是:我這個事情做錯了?別人一定會責怪我?我想象家里人怎么責怪我?我想象很多防御、辯解,過程中產生很多憤怒、委屈?然后就準備了很多辯解、反擊?當我到家,家人還沒怎么樣呢,我就先搶白、辯解、攻擊家人。但是實際上一切都是在自己頭腦里。

我再深入反思,這個傾向是來源于,我不能接受自己是很多地方就是沒做好,因為我沒有辦法忍受內疚的感覺。但是后來,當我意識到這些心理過程后,我會發現,其實遇上這樣的事情,處理很簡單,直接跟解釋下,“真是不好意思,我這里就是沒做好,實在很抱歉,我確實這點是有問題的”,很多時候這樣就化解了。

這種坦然,面向孩子也是一樣的。

有的時候,我們和孩子發火,背后隱藏著一個我們并不能夠接納的自己。這是什么意思?再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比如,我也有工作很忙的時候,沒顧上孩子,這段時間孩子的學習任務就沒學好,陷入玩什么東西里面去了。這個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認識到自己在這段時間忙得根本沒顧上孩子,自己忙的時候也沒有辦法和孩子交流對話,就把孩子往那一丟,孩子就會陷入到刷短視頻停不下來。

當自己在這樣的狀態下,反而非常容易對孩子發火,其實發火的對象是沒做好的自己,這也是生活中常見的一個焦慮的來源和防御。而很多時候在這種情況下,想要解決問題,讓狀況變得更好,最主要的還是看到自己,看到情緒來源是什么,不要把自己的焦慮,對于自己的不好的感受,發泄到別人的身上。

接納自己沒有做得更好,你反而可以坦然跟孩子講,對不起,媽媽這些方面沒做好,但是媽媽更加希望你怎樣怎樣。你跟孩子也坦誠,效果越好。

十問:為什么要做覺察?

郝景芳:

覺察可以避免自己在無意識中做出不良的反應,而你有覺察,坦然坦誠,你會發現孩子也會進入很好的態度。

孩子在很多地方都會比你想象得更好。比如最近孩子上網課,我要照顧起居,我也會急躁,但是我會小小發脾氣后停下來,知道這不是最好的辦法,就會平息地處理。比如我會坦誠地告訴孩子,媽媽確實很忙,我有時候忙不過來,看到你怎樣,我就會容易急躁。我女兒的反應蠻令我意外的,她并沒有覺得自己委屈,抗爭,她問:媽媽,有什么事是我能幫你做的嗎?

坦然會把你和孩子之間對抗的狀態,壓制的狀態,轉變為相互交流的狀態。你會發現,孩子希望和父母有更好的溝通、交流。覺察可以讓自己不太會在無意識當中又不太好的舉動、說出無意識的話,而是能夠讓自己隨時隨地理解到:自己為什么有這樣的反應、情緒?這是不是我最好的處理方法?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十一問:為什么我們有時候知道

很多原理,卻不能很好地操作呢?

郝景芳:

大家可以想像一個場景,有個孩子要在電視機上貼貼畫,家人阻止了,孩子就把家里的椅子全部放倒。

如果家長想著,這是個熊孩子,很有可能把他打一頓。如果家長此刻能夠理解到孩子的情緒,可能就會先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再引導他做更好地表達、處理問題。

為什么我們有時候知道很多道理,卻不能很好地操作呢?就是因為父母本身就是處于一個焦慮的狀態,那就不能感受孩子的內心,不能共情,不能理解他為什么爆發,以及他不能思考這個局面下怎么處理可能更好。

如果希望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沖突、難題,能夠有一個更理想的處理,就是讓自己的狀態處在一個相對放松的狀態。這時遇到問題,第一是容易后撤一步,思考我、孩子為什么會這樣,反思,覺察;第二,相對放松,不會那么容易起情緒,被情緒推動,而是去想我怎么做更好,是吼,還是達成協議,還是怎么引導。

十二問:怎么才能不焦慮呢?

郝景芳:

如果我們發現,長期處于焦慮狀態,經常使得事情越做越糟,怎么辦呢?怎么能讓自己不焦慮呢?就是這句話:

因為理解,所以不焦慮。

理解就是,理解自己焦慮的點都有哪些,焦慮的事情,背后蘊含什么樣的認知,蘊含什么潛意識的恐懼,那些事情是否都這么值得恐懼嗎,恐懼到底能如何化解呢?

如果你所有的焦慮點都能得到這樣的分析、剖析,并且和大家進行充分的交流。那么慢慢地就能讓自己持續性焦慮的狀態中解脫出來,就會發現,哦,原來生活是這樣的。

如果你理解了很多事情,就會把很多看不見的、未知的、迷霧的事情,變到光亮里,就會發現,哦,原來沒有什么可怕的,生活不過就是這樣子?可以放松地、快樂地度過。這個是我做不焦慮父母俱樂部最希望達到的。

十三問:不焦慮,就意味著躺平嗎?

郝景芳:

家長心里會想:如果我躺平了,將來孩子沒發展好,還是會回過頭來怪我。

不焦慮不等于躺平,而是以輕輕松松地狀態、放松地、舒服拿到好的結果。

焦慮是緊張地、生氣地、強迫地、不舒服地拿到結果。哪種好?大家自然知道。

如果大家希望孩子有內驅力、自己主動學習,生活習慣能自己養成地很好,各方面發展得好,也希望自己的生活是比較放松、舒服的,那就加入到不焦慮父母俱樂部,互相緩解焦慮、排解煩惱、支持自我成長、孩子成長,也希望大家購買這本新書,把心理學原理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十四問:不焦慮父母俱樂部的課程

是如何設置的?

郝景芳:

不焦慮父母俱樂部里分成五個模塊,每一年的年課都是五個模塊:

第一模塊是緩解焦慮,針對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第二個模塊是智力促進,會講到數學、英語等的啟蒙;

第三模塊是性格培養,在生活中怎么塑造一個行為舉止、性格良好的孩子;

第四個模塊是心理探究,讓父母更理解自己和孩子心理底層的部分;

第五個模塊是教育思想,比如如果給孩子選擇學業道路,好的理念方法等等。

年課一年五個模塊,每個模塊下有五個主題,每個主題都會給大家領讀一本心理學書籍或者認知發展書籍,從更深層面剖析一個人的心理、成長發展的內心。

十五問:《不焦慮父母俱樂部》

具體寫了什么呢?

郝景芳:

這本書都不是我個人育兒經驗,而是每一個話題下面都會介紹一個經典的心理學、認知科學的著作,通過這樣的經典解讀,引述心理學原理,讓大家對這個問題有更深層的認識。#中國式家庭教育#

]]>